书城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1055400000032

第32章 尹昌衡政治生涯两件大事论辨 (1)

尹昌衡政治生涯两件大事论辨

祁和晖

内容提要:综观史料,尹昌衡留学日本时未加入同盟会,民国创立后未加入国民党。在辛亥革命先驱领袖群中,这种政治经历是颇为特殊的。尹昌衡不加入同盟会并非偶然,这与他的政治信仰与礼教道德伦理、家族背景直接相关。

关键词:尹昌衡;同盟会;政治信仰

一、尹昌衡是否加入过同盟会

综观史料,尹昌衡留学日本时未加入同盟会。民国创立后未加入国民党。在辛亥革命先驱领袖群中,这种政治经历是颇为特殊的。尹氏自著《止园自记》,历记尹氏家族渊源和其个人生平要事,未记有加入同盟会与加入国民党之事。民国初年,"剑南刘石甫"编撰《尹昌衡》一书,共七章。刘书后"选附尹昌衡诗文"。其书中,亦未写尹氏入同盟会、入国民党之事。书中只写及尹昌衡留学日本时对中国革命有所考虑。其文云:"初,昌衡留学日本,与刘存厚、唐继尧等十余人组织秘密会。以粤蜀滇黔为边远之区,地势险恶,思取之以为革命根据,乃约毕业后分道进行,乘隙举事,首尾相应。"刘书此记与尹昌衡留日时所做诗中言志是一致的。尹氏留日时诗今存三首,为《感怀》、《送唐蓂赓刘积之赴滇练兵》、《自题同胞小照》。《感怀》吟道:

大陆近沦胥,斯人敢弃捐?

国情殊蠢蠢,我志益权权。

有气须填海,无权亦任天。

满腔君国泪,洒尽是何年?

《自题同胞小照》中亦说:"一肩家国重,不忍听沦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尹昌衡愤慨的矛头是直指列强瓜分中国,忧心中国面临"沦胥"危机。而不是直指清政府。"满腔君国泪"之君,当指光绪皇帝。此时尹昌衡的救国思想是如同康、梁的扶君立宪救国。即属于"君宪人士"之列。孙中山早年亦曾寄望清廷改良救国。

读昌衡嫡孙尹俊龙君2007年草拟于杭州的《尹昌衡生平简历》(未公开出版)。发现在尹氏22岁(1906年)下,记有"尹公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抱复兴中华,建立民国之志,加入同盟会"。俊龙君这本《简历》是笔者目前所见尹昌衡生平的唯一简历,其作用甚大。不能不引起笔者的格外注意。正想就尹是否入同盟会,依据为何欲请教俊龙时,读到了俊龙胞弟俊春于2011年7月方完成的《尹昌衡其人其事其思想概述》长文。此文在概述尹昌衡简历中,记述昌衡"1884年出生。1903年入四川武备学堂,次年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

1907年加入铁血丈夫团。1909年回国,任广西陆军小学堂监督。1910年回四川......1911年11月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任陆军部长......1912年3月合并成渝,统一全川,出任合并后的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大都督"。此文中所叙留日时加入之"铁血丈夫团",可能即是民初刘石甫《尹昌衡》一书中所称之"秘密组织"。看来俊春君之文,未采用俊龙著《简历》中加入同盟会之说。故加入"同盟会"之说,孤证难立。目前史料下,我们只能认定尹昌衡未曾加入过同盟会。尹昌衡未入同盟会,未入国民党,这在尹昌衡所著《自记》和昌衡同时代人所记三亲史料中能得到多方印证。

二、尹昌衡坚持五族共和,不赞成同盟会早期"种族革命"理念

尹昌衡不加入同盟会并非偶然。这与他的政治信仰与礼教道德伦理、家族背景直接相关。大略有四大原因促使尹昌衡追求救国革命而不愿加入同盟会。

尹昌衡坚持五族共和,不取"种族革命"理念。早年孙中山致信清廷,游说立宪改革,无异与虎谋皮。游说无效后,才走上革命之路,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章太炎等创光复会,以光复汉帜为号召。满人入关,收编降服汉人,强迫汉人接受"留头不留发"的心理奴役,又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大屠杀。江浙人成立仇满色彩的"光复会"亦属当然。然而尹昌衡家族背景与四川省情背景,使这位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的后代并不仇满。川人在明末清初的血泪记忆是张献忠的大屠杀。川人在明清之交的血案记述是《蜀碧》、《荒书》、《蜀难记略》。

孙中山在革命行将成功之时,已即时调整革命口号,提出"五族共和"主张。尹昌衡则一开始便不赞同"种族革命"。据熊克武等所著《辛亥革命纪事》一书记述:"昌衡在日本士官学校时,昂藏自负,喜为大言。党人熊成章曾道劝入同盟会,昌衡不可。顾以种族革命为狭隘,不如吾大同也。"《止园自记·自记序》中尹昌衡申明心志说:"呜呼,北人予骨肉也;南人予骨肉也;五洲予骨肉也;万古予骨肉也。视满与藏如骨肉,事实见于前;视天与地如骨肉,宏誓期于后。半生行事,川人有耳目,中枢有案牒。予岂能诬。"《止园自记》乃1914年尹被袁世凯无罪软禁北京时所著。《自记序》所提"视满与藏如骨肉,事实见于前",确为事实。1911年12月尹被举为成都方面"大汉军政府都督"。当时四川分崩离析,各地成立反政府军二十余处。清督赵尔丰对"汉军政府"明降暗叛。

关键时刻,尹不得不尊民意,顾时局,命部将斩赵氏于成都皇城明远楼前。其时,局势混乱,军民仇满人,成都满城数万满人军民陷入绝望恐慌。新都督尹昌衡、罗纶坚决制止仇满屠杀之类事件发生。尹又单骑入满城安抚满人军民。宣示"五族皆兄弟,同为共和谋",既而又请副都督罗纶携眷属寓居少城(满城古名少城)。这段经历,《止园自记·报清记》有详实记述。刘石甫《尹昌衡》亦有记述。刘书云"维时,满汉交哄之论日激。昌衡度满人非必死,无斗心。遂单骑入内城。集城中人说之曰:'仁者不杀,大道博爱。衡虽志在革命,绝不多杀无辜也。'指天日誓之。皆爽道欢呼,城中大安";又"昌衡既斩尔丰......遂令军围满城。又命徐炯等数人入说之曰:不缴兵器,全城屠戮矣。如悉弃兵驯服,将爱护如汉人。城内尽缴兵器,昌衡拨旗饷安之。亲入抚慰。罗纶亦移室住城中。不戮一人"。在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尹昌衡、罗纶的政治器识和远见,殊为可贵。

1912年始,重庆"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首倡成渝两军政府合并,组织四川军政府。尹昌衡立刻响应。3月四川省军政府成立,以成都为中枢,重庆为重镇,推尹昌衡为四川大都督,张培爵自愿任副职。乱云飞渡,方显出巴蜀豪杰的英雄本色。尹昌衡、张培爵是真正的乱世英杰。他们没有乘乱攫权的政治野心,却有保境安民,支持革命新政的豪情壮志。尹张体现的这一巴蜀政治遗产,千秋万世都将放射出政治伦理教化之光芒。

1912年初四川军政府刚成立,英帝国谋划的西藏叛乱,已然趁乱发生。藏独分子悍然宣布"西藏独立",并发兵内犯。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尹昌衡抱病西征平叛。在财力、物力、兵力极端艰窘的局势下,靠举国同仇敌忾,靠川军卫国保家的坚决意志,靠尹昌衡高超精妙的筹谋,西征九个月,扭转局势凯旋班师。又开始长治久安之策,筹划建立西康省。其间,尹昌衡率领川军将士在西藏深得民心。尹昌衡带头,视藏胞如"骨肉",并尊重藏胞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尹氏更为藏僧开坛讲说佛法。"所至,兴灭继绝,哀眚恤灾,释虏而吊之,不戮一人。反赂而周之,不取一芥。群夷绕马蹄呼曰:生佛至矣。"(《止园自记·援巴记》)

检视尹昌衡在辛亥革命前后之"五族共和"民族理念,应是超前的。其视五族同胞为"骨肉",视天下人民为"骨肉"之思想,应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成熟阶段之"民族、民权、民生"思想。其与今日之民族观念更为相近。留日时尹昌衡因不赞同"种族革命"目标而未加入同盟会,也就并不奇怪了。

三、忠君、忠清与忠义理念影响尹昌衡不入同盟会

尹昌衡从小接受儒家忠孝伦理教化,常以关羽、岳飞二人自励。他曾自言:"使予而生汉,烈不敢让关壮缪;使予而生宋,忠不敢让岳武穆。"(《止园自记序》)尹昌衡有两首诗,充分表达了他的"关岳忠义"情结。

其一《感关岳并祠而作》(写于"西征"进藏途中)

龙虎精神牝马纯,双峰遥峙气嶙峋。

西来上将空三国,南渡中兴第一人。

志入风云依故主,心如日月照蒸民。

乾坤不老英雄在,勿令千秋怅获麟。

其二《偶成忠孝二首》之一

浩气凝成华岳身,生成物我死成仁。

志存君国熔金石,背涅精忠泣鬼神。

素览《春秋》知大节,傲倪古今少顽人。

百年尽瘁为何事,留与千秋作五伦。

尹昌衡留学归国,经清廷京试考核,赏"步兵科举人出身",授"协军校"闲职。25岁时奉广西巡抚张鸣岐召,入桂林任陆军小学堂监督(校长)。颇感怀才不遇,故意酒色自溺。但气节大事上仍不含糊,曾做楹联明志说:

爱花爱酒爱书爱国爱苍生名士皮毛英雄肝胆

至明至洁至大至刚至诚悫圣贤学问仙儒精神

康有为、梁启超辅佐光绪皇帝,欲"立宪"以救国,后被贬为"保皇派"。但若无康梁"君主立宪"的彻底失败,也可能没有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举。戊戌六君子因辅佐光绪新政而牺牲,他们的鲜血并没白流。六君子中川人刘光第、杨锐二烈士即是尹昌衡的乡贤前辈。稍后的青年尹昌衡秉持忠君忠清而一度幻想在清廷框架下立宪救国,当不难理解。尹昌衡自著之《止园自记》中,有《忠清记》、《报清记》两篇,可看出当时尹氏之思想状况。

《忠清记》说:"初,予之在日也,党人皆劝之曰:清,吾仇也;汉,吾族也。以子之才,若欲覆清,底可绩,曷图之?予曰:清可覆也,惟我性素迂,且家赤贫。口体之养,皆恃朝廷。自童及今有年数矣。食人之禄,背之不祥。劝者甚众,六年之间,巽法充耳,卒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