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1055500000004

第4章 概述 (4)

比较的方法是语言研究中基本方法之一,共时比较可以完整展示某时点上的语言面貌,历时比较可以揭示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本书分别选取中古前、后期世俗文献、道教文献、佛教文献三类语料,一方面分别比较判断句在前、后期不同类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展示各阶段判断句的共时面貌。另一方面,纵向比较判断句由前期到后期的变化,考察判断句在中古六百年的历时发展过程。此外还可以分别纵向比较各类文献判断句的使用情况,展示各类文献内部判断句的发展演变。进而,在描写清楚中古时期判断句面貌的基础上,与上古汉语、近代汉语判断句作比较,勾勒判断句在汉语史上的历时发展线索。

(五)定量统计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基础,是保证语言研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定量方法对研究共时的语言现象意义重大,对研究历时的语言现象也同样重要"。抽样调查是定量统计的补充,穷尽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得出的结论才更接近语言事实。本书既对选定的专书做定量考察,又抽查其他相关文献,力求对判断句的描写客观全面。

另外,本书所用理论方法还涉及焦点理论、语义学、语言类型学等。

四、研究范围及所用语料

(一)研究范围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古汉语的判断句,研究范围当在中古时期。对于中古汉语的上下限,学术界存有不同的认识,高本汉(1940)认为六期、唐代是中古期,王力(1958/1980)主张魏晋南北朝至南宋前半期为中古期,潘允中(1982)把西晋至隋唐作为中古期,太田辰夫(1991)、孙锡信(1992)视魏晋南北朝为中古期,志村良治(1995)把魏晋至唐末五代划为中古期。以上各家对于中古汉语的下限看法不同,对于其上限一般划到魏晋时期。后来,方一新、王云路(1993)提出中古汉语的上限应该从东汉开始,中古汉语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在此基础上,汪维辉(1997)、柳士镇(2002a)、方一新(2004)等明确提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为中古汉语时期。本书采纳时下较为通行的观点,把东汉至隋作为中古期。

自东汉至隋历经六百年,在这六百年中汉语不断变化发展着:有些语言要素由少到多,由个别到普遍,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有些语言要素由多到少,由通行到个例,经历了一个衰败没落的过程;还有些语言要素在这六百年中快速完成了产生、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因此,中古时期不是一个共时平面,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阶段,要考察一种语言现象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必要对这一时期作更细的阶段划分。不过学术界对中古汉语再分期的论述不多,汪维辉(1997)根据其对常用词发展演变的研究,把中古汉语分为东汉三国、晋宋、齐梁陈隋三期。

柳士镇(2002a)认为东汉是中古汉语的起始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中古汉语的主体阶段。由于目前中古这一段断代研究还不充分,因此做精确的分期还存在困难,本书暂时采用柳士镇(2002a)的主张,把中古汉语粗略分为前、后两期,东汉为前期,魏晋至隋为后期。我们在判断句研究中把东汉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者从直觉上可以感知到东汉时期的语言存古的成分还比较多,新生语法现象并不多或者说使用不普遍;二者学界对东汉上属上古,还是下归中古的认识分歧还比较多,如果通过对判断句的考察,揭示东汉与六朝时期判断句使用的同与异,这也可以为汉语史的分期提供参考。

(二)所用语料

以上面的分期为依据,根据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中古前、后期分别从世俗文献、道教文献、佛教文献三方面选取定量分析的语料。中古前期选用《论衡》《太平经》《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四部专书,中古后期选择的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周氏冥通记》《贤愚经》三部专书。下面对这几部文献作简要说明。

中古前期:《论衡》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作者王充(27~97),成书当在1世纪晚期,该书以其口语性成分多见,历来为研治东汉语言的学者所重视,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集体创作而成,成书在东汉安、顺时期(约107~144),该书由于含有大量东汉口语成分,近年来也颇受汉语学界的关注。不过《太平经》原书一百七十卷,现存本经只有五十七卷,其余部分残存在唐人据原经摘录的《太平经钞》中,由于钞录的内容与本经略有差异,因此本书使用本经为材料。汉译佛经是极好的汉语史语料,以其口语性强、数量可观,近年来备受学界重视。《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是东汉康孟详参与翻译的两部佛经,前者与竺大力合译,译成于公元197年;后者与昙果合译,译成于公元207年。这两部经文,都有康孟详参与,内容上前后相继(讲述佛从出家到成道的经历),篇幅短小,因此本书一般将其作为一部专书来对待,文中有时用《修&中》代称二经。

中古后期:《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所撰一部语录体笔记小说,记载的是汉末以来,尤其是两晋士族文人的言谈轶事,该书反映口语程度在同期文献中无与伦比,而其在中古汉语研究中受关注程度之高、研究成果之众,也堪称卓著。《世说新语》由于记录的是著者时代之前的口语,因此与同期其他文献相比时代稍早,但考虑到它成书是在南朝宋时,并不排除作者对原始语言进行加工的可能性,况且其记录的多是魏晋以来士人的言行,所以把它作为后期的语料看应该没多大问题。《周氏冥通记》是陶弘景(456~536)所撰一部道教著作,事在梁天监十四年(515),记述梁朝周子良通神感灵之事。其内容假托周子良自记,实为陶弘景自撰。此书也是口语性较强的语料,其语料价值汪维辉作过介绍。《贤愚经》是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沙门慧觉等翻译的一部佛经,收集的是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及各式因缘故事,与《修&中》同为本缘部经文,口语性强,也备受汉语史学界重视。

本书采用穷尽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以上六部专书作穷尽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还可能对其他一些专著作定量或抽样调查,这部分语料不繁举。

在具体语料的选取上,本书选取的是单句层面的判断句,充当句子成分的判断句不在统计的范围内,涉及到有关问题的讨论时才让其参与进来,文中作特别说明。另外,一主两谓或一主多谓式的判断句,本书视为由多个判断句组成的判断复句,每个分句作为一个判断句参与讨论、统计。比如:"日者,天之精也,阳之明也。"(《太平经》卷69/105)这句由两个无系词判断句组成,第二个句子承上省略了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