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家兔饲养与疾病防治技术一点通
1055700000015

第15章 兔病的防治 (7)

2.尚无防治报道,可试用治疗猪华枝睾吸虫用丙酸哌嗪,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混入饲料内,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试用驱肝片吸虫药如硫双二氯酚(别丁)等驱虫。

兔豆状囊尾蚴病

本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家兔和啮齿类动物的肝脏、腹腔浆膜上和骨盆腔内所引起的疾病。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据调查,四川省养兔地区兔的感染率为1111%~4098%,感染强度为1~143个。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诊断要点】

1.豆状囊尾蚴在兔体内少量寄生,一般不显症状,大量感染(100~200个)可出现临床症状。

2.寄生于肝脏,造成肝脏损伤,病兔表现消化紊乱,不喜活动等症状。

3.寄生于腹腔内,呈现腹围增大,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等症状。

4.有人进行血清学诊断的研究,如用猪囊尾蚴囊液抗原炭凝反应、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但仍然感染数量要大于5个以上,其阳性符合率可达90%以上。

【防治要点】

1.应以"预防为主",兔场禁止喂狗,防止野狗进入兔场、兔舍,避免狗粪污染饲料和饮水。

2.禁止用含有豆囊肺尾蚴的兔内脏喂狗,防止传播。

3.治疗可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一次作皮下注射,连用5天。或用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每日一次,连用5天,能杀灭虫体。

兔绦虫病

本病是由墨斯属的绦虫寄生于兔的小肠内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强度为1~5条。

【诊断要点】

1.兔感染绦虫的数量不多,一般无症状,当寄生数量过多,病兔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

2.由于绦虫在小肠内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引起兔生长发育受阻,出现贫血、消瘦。

3.公兔性欲降低,母兔发情排卵机能减退,严重影响兔的繁殖能力。

4.绦虫分泌毒素被兔吸收后,病兔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最后衰竭而死。

5.采取粪便沉淀法检查虫卵和尸检从小肠内发现虫体而确诊。

【防治要点】

1.槟榔煎剂:槟榔每千克体重05克,加水煎成液剂口服。注意适量,防止中毒。若出现流涎、呼吸困难等反应,可皮下注射阿托品解毒,每千克体重002毫克。

2.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100~150毫克,混入饲料中口服。

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千克体重试用50~70毫克,一次口服。

4.中药:贯众、木香、槟榔、鹤虱、使君子、雷丸各50克,巴豆仁15克,共研末,拌入饲料中喂给。成年兔每次15克,幼兔8克。

兔螨病

兔的螨病,俗称疥癣、癞瘙、脚癀和石灰脚。是由各种螨寄生于兔的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侵袭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肤发生剧烈痒觉。各种类型的皮肤炎症、结痂,脱毛,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在养兔业上造成巨大损失。

据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调查,兔螨病感染率为2603%,感染范围2134%~938%。其中种兔场兔痒螨感染率为223%~100%,重感染占20%~69%;兔疥螨感染率为47%~834%,重感染占0%~45%。农户兔痒螨感染率为164%~209%,重感染占56%~141%;兔疥螨感染率为965%~969%,重感染占26%~44%。由此可见,兔场以兔痒螨危害严重,农户以兔疥螨危害严重。又据调查,不同生产性能兔的螨病感染率为:肥育兔占5105%,孕兔占1752%,带仔兔占116%,幼兔占2003%,可见肥育兔和幼兔感染率较高。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病原:主要有四种疥螨。

①兔疥螨(穿孔疥螨):体小,02~045毫米,圆形,腿短,两后腿更短,向后伸出不达身体边缘,从背侧不可见。肛门位于虫体尾端。

②兔背肛疥癣:体小,02~045毫米,圆形,腿短,近似兔疥螨,但肛门位于虫体后部背侧。

③兔痒螨(吸吮疥螨):体大,05~08毫米,长卵圆形,肉眼可见,腿长,两后腿向后伸出于身体边缘,从背侧可见。

④兔足螨:虫体与痒螨相似,卵圆形,口器呈圆锥形,足长,吸盘的柄不分节。雄虫4对足都有吸盘,雌虫第一、二、四对足有明显吸盘。

(2)通过病兔与健兔直接接触,或通过病兔污染的笼舍,饲养人员的衣服、手和各种用具而间接传染。

(3)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阴雨天气,笼舍阴阳暗潮湿最易促进本病的蔓延。

(4)疥螨几乎无宿主未一性,在动物宿主之间或动物与人之间,都能相互感染。痒螨不寄生于人。

(5)幼兔比成年兔患病严重。

2.症状特征

一般皮肤出现丘疹,发展为水疮,疮破流液,干后结痂,皮肤增厚,弹性下降,患部脱毛和发痒。病兔常嘴啃,爪搔患部,或往物件上擦痒,病灶部位被毛折断或脱落。病久则瘦弱、死亡。

(1)疥螨病,主要侵害头部和胸部,呈现"秃头"和"大爪"。

(2)背肛螨病,主要侵害鼻唇和眼部,表现"白嘴边"、"白眼圈"。

(3)痒螨病,主要侵害外耳道,表现外耳道炎,外耳道分泌物干涸结痂,如纸卷状堵塞外耳道内。病耳下垂,病兔常摇头抓耳。

(4)足螨病,主要侵害外耳道和足掌下面,传播较慢,易于治疗。

临床常根据皮肤炎症、结痂,患部脱毛和发痒等进行初步诊断。结合病变部刮取病料,检出疥螨而确诊。

【防治要点】

1.注意观察兔群,对掉毛、发痒者,要进行隔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2.兔舍、兔笼内饲养数量不宜过多,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消毒(用沸水、20%石灰水或5%热碱水)。

3.新引进兔时,要经过隔离观察15天后,确属无病时,方可混群饲养。

4.治疗时,应剪毛去痂,再用3%~5%的温肥皂水洗刷硬痂和污物,擦干用药。

(1)1%~2%敌百虫水溶液或敌百虫1份,甘油20份,水79份。涂搽患部皮肤,每周一次,连用2次。

(2)杀虫脒乳剂(氯苯基脒)配成02%~05%水溶液,涂搽患部,不仅能杀成螨,还可杀死螨卵。

(3)蝇毒磷乳剂(用16%的蝇毒磷乳油加70倍的水稀释成002%的乳剂),涂搽患部,隔2~4周可再涂一次。

(4)消虫净(4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02%~05%溶液,涂搽患部。

(5)辛硫磷乳剂,配成005%~01%水溶液,涂搽患部,治疗耳螨。

(6)二氯苯醚菊酯乳油(除虫精)1毫升,加水2.5~5千克,配成2 500~5 000倍的稀释液,涂搽患部。

(7)苯甲硫苄酯33%,软肥皂160%,95%酒精51%,混合后涂搽,第一次擦后,隔1小时再涂一次。

(8)松馏油搽剂,用松馏油1份,升华硫1份,软肥皂2份,加96%酒精2份,按顺序混合后涂搽,经2~3次涂搽后可恢复。适用于各种螨病。

(9)对耳螨病,先用油类软化痂皮,除去痂皮,后用碘甘油(碘酊3份,甘油7份)或硫黄油(硫黄、松节油和植物油等量混合)滴入耳内,每日一次,连续3日为一疗程,间隔8日,再重复治疗一次。

(10)硫黄石灰合剂,生石灰500克,硫黄750克,清水2 000~4 000克,混合加热溶解,取其上清液使用,隔天涂一次,直到好为止。

(11)复方硫黄合剂,硫黄10克,雄黄10克,蛇床子20克,研细加少量液体石蜡油调匀,加2毫升煤酚皂液,再将液体石蜡油加至500毫升,混匀后即可使用,涂搽患部,7~10天,再涂一次。

(12)用烟叶浸水(烟叶30,水600浸泡)涂搽患部;或烟叶15,加醋6000,煎后涂于患处,有治疗效果。

(13)用大枫子50克,硫黄50克,锅底灰100克,研末混合,加入茶油或花生油或茶子油,调成糊状,涂搽患处,效果很好。

(14)005%灭螨威(500毫克/千克)乳剂或油剂,为有机氮制剂,不易产生抗药性,治疗兔螨病经济、安全、高效。油剂使用先剪去患部被毛,清除厚痂块,用吸管吸取药液滴入患部或耳内。乳剂现配现用,将兔在药液中沐浴10分钟,耳痒螨治疗时,用镊子夹出痂块,再用浸渍药液棉球塞入耳内,同时用手捏紧该耳,使药液与患部充分接触。重症病兔5~7天重复治疗一次。

(15)伊维菌素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种驱虫杀虫抗生素类药。使用方便,安全、高效,对人畜无毒副作用,它不仅能杀灭各种家畜外寄生虫,而且对家畜内寄生虫也有较广泛的驱除作用。兔每千克体重用003毫升,皮下注射,重症病兔,一周后再重复注射一次。

(16)大车油(或废机油)涂搽患部,也有效。

(17)125%双甲脒乳油,是最新型兽用广谱杀外寄生虫药,对牛、羊、兔等动物的蜱、疥螨、痒螨、虱等外寄生虫各阶段虫体均有杀灭作用。用005%浓度,即125%乳油4毫升加水至1 000毫升,药浴、喷洒、涂刷均可。

(18)20%雄黄油剂:(100毫升豆油烧热加20克雄黄,充分拌匀即可),涂搽患部,每天一次,3~4次即可。

(19)内服蜈蚣粉(蜈蚣焙干研粉),体重为15千克的患兔服1条蜈蚣。同时,用2%敌百虫液涂搽患部,一般一次即愈。

兔虱病

兔虱病是由兔的吸血虱(大腹兔虱)寄生家兔体表的一种慢性外寄生虫病。

兔的吸血虱,主要寄生于欧州、非州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的穴兔身体上,其他种发现的较少。

【诊断要点】

1.兔虱吸食血液,故在严重侵袭时,会造成兔软弱无力,消瘦、贫血。被毛变薄,多皱褶,皮肤发炎。

2.由于瘙痒,病兔常用嘴啃咬或用爪抓搔、摩擦被侵袭的部位,造成皮肤损伤、脱毛和发生炎症,可引起感染。

3.吸血虱的吸血习性,决定了它可能成为经血液传播兔病的媒介。

4.在皮肤表面和绒毛的下半部发现兔虱,即可确诊。

【防治要点】

1.兔体要经常保持干净,兔笼要经常打扫、消毒(可用5%敌百虫液喷洒),保持兔舍通风、干燥。

2.垫草要勤晒勤换。对兔群要定期检查,一发现有虱寄生,就及时隔离治疗。

3.治疗用有机氯(磷)和除虫菊酯杀灭吸血虱有效,最好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治疗。

(1)也可用5%DDT粉剂进行涂搽。

(2)用敌百虫1%~2%敌百虫溶液,涂搽患部或用喷雾器喷雾灭虱,或用敌百虫1克,滑石粉50克,樟脑丸1粒,研末后沙布包装,撒布在患处,每日一次,连用3~5天。

(3)用12.5%双甲脒(特敌克)乳油4毫升,加水至1 000毫升,进行涂搽或喷洒。

(4)用20%戊酸氰醚乳油1毫升,加温水至4 000~8 000毫升,配成溶液,涂搽患部被毛。

(5)中药涂搽:百部10克,水100毫升,煎开凉后涂擦患部;或烟叶4克,水1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涂搽患部。

兔蝇蛆病

蝇蛆病是由双翅目昆虫的幼虫侵入兔的组织或腔道内而引起的疾病。能引起兔蝇蛆病的蝇的种类很多,有丽蝇属、污蝇属、胃蝇属、螺旋属及肉蝇属的多种蝇。不同种属的蝇的幼虫在兔体的寄生部位略有不同,通常寄生在鼻、口、肛门、胃、肠道、生殖道和伤口及皮下组织内。本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常发于夏季。

成虫属双翅目的昆虫,其外形似蜂,多出现在夏秋季节。不同种的蝇繁殖周期不同,有的1年只繁殖1代(如马胃蝇);有的1年之内可繁殖7~8代(如丽蝇)。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1)多数成蝇常在果树园和苜蓿地栖息,不同种蝇的繁殖期及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但一般的活动盛期在5~9月份。因此,兔的蝇蛆病也多发于夏秋季。

(2)各种年龄的兔都发病,但对幼兔危害严重。

2.症状特征

(1)蝇蛆多侵入兔的口、鼻、肛门、生殖孔和伤口及皮下组织,皮肤表面的寄生部位多在肩胛部、腋下、腹股沟、面部、颈和臀部。

(2)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幼虫孵出后向深部移行,兔表现不安或尖叫,幼虫侵入局部红肿,有痛感,触诊敏感,有炎性分泌物。

(3)随着幼虫的生长,侵入腔道内的可造成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侵入皮下组织的可形成中央有小洞或瘘管的肿胀,肿胀直径10~20毫米,继发细菌感染后形成脓种,破溃后流出恶臭红棕色脓汁,用手挤压局部有时可见蝇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