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1055900000014

第14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 (3)

再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迅速组织了由13人组成的科技赈灾小组,由副校长唐辉明教授带队,历时20天,总共行程超过5 000 km,对四川省受地震影响的北川、映秀、汉旺、绵竹、清平等12个重灾地区进行了全面调查。他们收集和实地测量了大量后期计算所必需的数据,及时预警预报了15处次生灾害隐患,为抢险救灾和重建规划工作提供了全面的科技支持。在科技赈灾过程中,专家组对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形成机制、预警与防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发现了一些重要现象,为龙门山地区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规划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在地震地质方面,他们全面而详细地对龙门山断裂带进行了调查,对地表破裂进行追踪,为揭示断裂发震机理、预测预报和灾害重建区域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

科技人力资源在科技赈灾的表现一方面是直接为防灾减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是为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在地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核心期刊《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其2008年第4期推出"龙门山研究专辑"。该专辑由成都理工大学刘树根教授组织、主编,由该校一大批对龙门山有多年研究的老教授(如罗志立、朱介寿、蔡学林、林茂炳、李永昭、吴山等)、中年学者(如刘树根、曹俊兴、王绪本、李勇、李忠权、刘顺等)和承载希望的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撰写而成。该专辑共有文章19篇,从汶川特大地震与"C"形俯冲、汶川特大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龙门山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龙门山构造带、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龙门山巨型滑覆型飞来峰体系、低密度测量土壤Rn异常、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龙门山逆冲构造带大地电磁测深、汶川特大地震的地表破裂与逆冲-走滑作用、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学等诸多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该专辑不求有统一的学术观点,每篇论文独立成篇。

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的有关问题,该专辑部分论文的观点与目前通行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有:①汶川特大地震可能是双震-余震型,属中国陆内俯冲型地震,很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中国陆地的远端效应触发作用所引起(罗志立等);②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主震区的发震构造之一,它可能是上扬子地块向青藏高原东缘碰撞-楔入动力学作用下,引起切割莫霍界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向中上地壳扩展,能量聚集与释放破裂引起的(蔡学林等);③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彭灌断裂(山前断裂)而非中央断裂带(曹俊兴等);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震源多位于映秀-北川主断层下盘(扬子地块上),断层活动的主动盘是下盘,映秀-北川主断层的活动为俯冲兼左旋走滑;此次地震是扬子板块向西俯冲("L"形俯冲)、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和青藏高原隆升逆冲相互作用的产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有可能是构造地震的一种新类型(地块边缘型),其孕育巨大能量的最重要条件为地块坚硬(能量不易释放)和位于地块边缘(构造作用强烈,有能量来源)(刘树根等)。这些论文的不同侧重点有助于加深对汶川特大地震和龙门山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同时,为使人类能够与龙门山和谐相处,该专辑论文也提出了值得同行和有关部门重视的建议。主要有:①加强龙门山北东向地震活动断裂带和地壳结构的探测和研究,实施汶川特大地震主震区深地震反射探测,进一步研究主震区地壳细结构,加强地震预防研究等(蔡学林等);②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地震地质研究所,创建地震地质专业,使之逐步成为中国西部地震地质研究中心(林茂炳);③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龙门山中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主震区)主构造带之下存在有大于104 Ω·m的高阻异常体,具有+15 mGal(1 Gal=10-2 m/s2)的剩余(60 km×60 km~120 km×120 km)布格重力异常和正的均衡重力异常。建议有关部门重测龙门山的重力资料,开展震前和震后地球物理场的对比研究,并重视我国主要地块边缘的重力场,尤其是剩余布格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的研究,这也许对地震的长期预测有所帮助(刘树根等)。此外,鉴于成都平原是四川省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生活、工作和发展布局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从为子孙后代负责和确保成都平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该专辑特建议有关部门设立"成都平原的地震安全性评估"研究项目,至少有下列4方面:①成都平原及邻区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和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分析;②龙门山南段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预测;③龙门山地震(不同震级和不同震中)对成都平原破坏烈度预测分布研究;④成都平原建筑抗震标准、生活区布局和工业发展规划建议。该项目涉及面广、难度大,须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关、浅层与深部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综合研究的方法。

3.3.2科技物力资源

所谓物力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需使用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减灾物力资源是防灾减灾的物质条件,亦是灾害应急响应的重要物资保障。科技物力资源是救灾物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赈灾中起到了重要而直接的作用。科技物力资源与一般的物资资源有所区别,即使是生活必需品,如粮食、棉被和医药类,也必须是"科"字号。为了给四川地震灾区尽快送去光明,贡献一份爱心,科技部紧急组织了一批价值110万元的1.5万只应急照明产品--LED手摇灯。

经过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民政系统紧急磋商,该批产品于2008年5月16日下午在宁波装车,于当晚18:00从宁波通过专列运往成都。在组织过程中,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宁波市民政局给予了大力协助,宁波升谱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和浙江慈溪市英奇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连夜赶制生产出来。LED手摇灯轻便、便捷,适用于救灾抢险、山区草原、野外环境等,既可采用市电网供电,也可采用手摇发电,特别适合灾区无法正常供电的情况。此批手摇灯采用5颗白色、4颗红色LED作为光源,白光用于照明,红光用于报警。采用手摇发电,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不需要干电池,摇10 min,可以连续点亮1 h以上,充满电可以连续点亮7 h。

"5·12"地震后,汶川灾区内极度缺乏符合饮用标准的生活用水,科技部高新司迅速组织杭州浙华水务有限公司、上海佳尼特纯水设备有限公司等国内水处理设备制造商成功开发出小型水处理净化设备并及时运往灾区,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通过向灾区提供500余套家用纯水设备、100套灾区专用水处理设备、100套小型水处理净化设备和1 000套净水芯,为缓解灾区缺乏生活用水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研制的适合灾区部队使用的SMT-VF500W小型水净化设备(日产10 t饮用水),通过在灾区9个部队进行安装、调试和维护使用,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评价。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专门致函,认为该水处理设备符合部队连排使用要求,样机水质较好,安装方便。

从科技物力资源的统筹调配来看,应该结合国家已建立的国家级水平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依据各地自然灾害的易发情况,在全国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级的高科技赈灾物资储备基地,以满足国家和区域科技赈灾的需求,特别是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物资保障。3.3.3科技财力资源

科技财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支撑科技活动或科技人员支配用于科研的物质资料的货币表现。通常,人们把财力的大小,与拥有和可以拥有的货币多寡作同义语。严格地讲,现实的财力不是其全部,而只是用于和已经用于社会再生产的部分。那些离开社会再生产过程,不用和不能在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货币和其他形式的物质财富,就不是现实的财力。现实的财力就是资金,包括一切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暂时闲置的资金。对科技财力资源而言,即是用于科技活动的一切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暂时闲置的资金。

本书所指的科技财力资源即是对科技赈灾的投入。切实而高效的科技财力资源对于科技赈灾的成败和实效至关重要。比如,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次日,科技部即作出决定:从科技经费中紧急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再安排3 0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抗震、防灾、减灾科技项目,这对吸引全国优势科技资源开展对症下药的科技攻关意义重大。

科技财力资源的来源包括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两部分。国内资金分为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及个人所有的资金;国外资金,主要是指吸收外国的投资和借款。科技财力资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财政资金,即国家通过财政,参与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所筹集、支配和使用的资金。财政资金分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预算内资金是各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筹集和运用的资金,国家可以通过预算计划,直接支配和使用这部分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根据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而由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国家只通过一定的政策、条例、法规引导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方向。同时,在科技赈灾过程中,可以关注银行信贷资金,即国家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用信用方式筹集、支配和使用的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资金。外来资金是财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它能弥补科技赈灾中的不足。从科技财力资源的流向来看,既可以来自本区域,也可以来自其他区域。灾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满足自身防灾减灾的需要。在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市科技局议定紧急启动抗震救灾科技专项,从2008年的科技计划中调整500万元用于支持抗震、防灾、减灾科技项目。其他城市或地方政府也可以直接通过受灾地科技厅局设立专项科技资金,用于支持科技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