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1055900000021

第21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联动机制 (2)

累计调拨到位消毒药品933.95 t(已使用783.13 t)、消毒器械43 759台(其中机动喷雾器7 762台、手动喷雾器35 997台)、灭鼠毒饵500 t、杀鼠原药10 t、消杀灭药130 t、一次性防护服10 000件,狂犬病疫苗50万头份、乙型脑炎疫苗500万头份、猪II型链球菌病疫苗2 000万头份、炭疽疫苗100万头份,以及雨衣、帐篷、睡袋、冰箱冰柜、冷藏包、注射器等防疫物资15.6万台(套/件)和足量的犬免疫标志牌。同时,农业部及时组建部省联合防疫应急分队。鉴于灾区基层畜牧兽医系统人员伤亡较重,难以及时集结开展防疫工作。专家组会同省畜牧兽医部门、农业院校、军事医科院兽医研究所等部门组建10支共388人的部省联合防疫分队,先后分3批赴重灾区市县,示范带动当地组建3 600多支约2万人的防疫小分队,带领群众开展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截至5月31日,共完成无害化处理畜禽2 291万头(只),消毒养殖场户3.7万个,消毒面积达1.7亿平方米。

目前,445个重灾市县乡镇已完成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占21个极重灾县市471个乡镇数的94.5%,其余26个分布于汶川、北川两县的乡镇因人员撤出或陆路交通尚未恢复而无法统计。还研究提出灾区养殖户存活畜禽处理意见。专家组调查发现,灾后灾区仍存活有大量畜禽,但养殖场户缺水缺料缺劳力,存活畜禽已无条件正常饲养。为此,专家组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组织屠宰加工企业收购灾区存活畜禽或转移异地饲养。这项工作减少了养殖户损失,减轻了无害化处理工作压力,受到灾区养殖户普遍欢迎。指导协助省局做好灾后紧急免疫工作。为做好灾后紧急免疫工作,专家组与省局共同研究制定灾区动物紧急免疫方案,指导6个市州、40个重灾县市在灾区人口聚集区和灾民安置点及周边区域首先开展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紧急免疫工作;重灾区和疫源地逐步开展猪链球菌病免疫;阿坝等地开展炭疽免疫。同时,协助省里积极争取紧急免疫工作经费,主动联系疫苗生产企业,获得价值496万元的疫苗、冰箱冰柜、冷藏包等紧急免疫物资及部分救灾资金的捐赠。指导灾区开展鼠害和鼠传疾病防控工作。

针对灾区鼠害和鼠传疾病防控严峻形势,专家组协助省农业厅及时在21个重灾县市紧急启动灭鼠应急预案,指导当地制订工作方案,举办培训班,提高鼠害防控技术。加强鼠情监测和报告,增设30个监测点,实行日报制度,密切关注鼠情疫情。组织灭鼠专业队180个、小分队947个、专业灭鼠员1.17万名和群众灭鼠员3万余名,对灾区重点场所投放灭鼠毒饵。截至2008年5月28日,全省已完成灾区2 750个灾民安置点和162万户居民房舍、164.6万间已清理的倒塌房屋灭鼠毒饵投放工作,分别占应投放数的99%、86%和80%。加强部门协调,提高灾后防疫工作效率。加强与卫生部抗震救灾前线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联系,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定期分析灾区防疫形势,共商防控对策。一是加强灾区信息交流,实行防疫物资共享,建立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合作机制。卫生部门在重灾区由内向外开展工作,农业部门在人员救援基本结束后及时跟进,由外向内推进,内外配合,不留死角。二是联合建议四川省指挥部加强灾区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

要求政府强行采取灾区犬栓养和免疫措施,对流浪犬、无主犬猫坚决采取强制性处理,防止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以及鼠传疫病的发生。组织宣传报道四川前线农业抗震救灾工作。每日报送专家组前线抗震救灾工作简报,及时反映灾区灾后防疫工作进展情况。截至2008年5月30日,共完成22期《工作简报》和新闻稿。及时联系安排媒体,采访宣传报道农业抗震救灾工作。

同时,协调紧急印制《地震灾害后动物疫病防控宣传挂图》、《猪链球菌病防控知识手册》、《地震灾害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挂图》、灾区防疫知识明白纸50万份、宣传挂图42万份等宣传资料并及时免费发放到灾区,指导灾后防疫工作。指导灾区开展夏收夏种工作。震灾期间,正值四川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收割及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栽插的关键时期。专家组积极协助省农业厅指导灾区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双抢",制定了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损毁农田修复和灾后监测4个农业生产自救技术方案,积极搞好种子、农药等农资调运,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截至2008年5月28日,全省已收割小麦2 005万亩,完成收割总量的97%;1 340多万亩油菜子收割已进入尾声。栽插水稻2 450万亩、玉米1 750万亩,分别完成栽种任务的83%、96%。栽红薯近610万亩,完成栽种任务过半。

在此次汶川特大地震中充分反映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府减灾指挥系统的完善化。经过50余年的奋斗和发展,我国的减灾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地震、海洋、地质等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的防灾减灾等都有了多方面的减灾实效。我国灾害防控体系及其建设过程很独特,是根据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需要产生和建立起来的。我国的气象灾害防控体系的建设,一开始是产生于军事用途,当时是抗美援朝战争需要气象服务。之后,气象服务才逐步应用到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气象灾害的防控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保护粮食丰收,农业部门建立了具有病虫害防治等功能的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同样,水利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灾害防控系统。

这些分门别类的灾害防控系统,尽管在我国灾害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灾害防控系统因部门分割,综合协调很难,重复建设较多,资源浪费严重。鉴于各部门所拥有减灾系统相互之间协调运行很困难的实际,1987年,马宗晋院士建议气象、农业、地震、水利等各方面专家,研究综合减灾的问题。经过研究,1989年由科学技术部、国家计委、经贸委三委办公厅共同批准成立了"综合减灾研究小组";由地震、气象、水利、农、林、海洋、地矿7个部门20余位专家组成。该组1992年起改名为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原地矿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原林业部七个部委的支持下,开展综合自然灾害的研究工作。1999年,再次更名为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该组于1990年初步提出了全国减灾系统工程的框架。

这是可用于国家、省、区域3个层次的减灾领导层统一规划模式,以3个子系统为基本框架构成的全社会减灾系统工程设计。设计的基本目标在于推进综合减灾的行动。目前各专业减灾仍然是以灾害的基本类型进行专业范围内的减灾科技行动;而防灾、抗灾、救灾和安置与重建工作则主要是社会减灾兼管理部门的行动;科普、保险、立法等保障部门尚未得以系统的建立。从总体来看还未实现多灾种的综合组织与管理。冷静地分析国内外主要减灾国家,关于防灾、抗灾、救灾的社会分工和安置、重建及科普保险、立法等社会保障系统,基本上多是由政府统一组织,面对各类灾情的。对待各种灾害的科技行动则组织上仍以单科为主,目前对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测的能力、水平和工作特点既有差别,也有共同之处,所以对灾害的预测和机理研究既必须充分发挥单部门的作用,也必须针对我国的各种灾害开辟综合研究的探索,探索多灾种、多信息在灾害孕育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研究它们各自的信息可能存在机理相关的关键环节。

目前各级政府下属的专门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还存在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部门主义倾向,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对此条块分割带来的应急系统的缺陷,有专家建议,由于机构改革的复杂性,可将各级应急办公室或机构改为实体性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行使各项应急指挥职权。一旦有灾,不论发生在何时、何地,依靠统一集中的应急指挥系统立即投入应急救灾活动,第一时间内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提高应急工作效率。我们认为,必须在科技赈灾中充分依赖科技部的力量加强领导,使之成为防灾减灾的一个关键部门。

4.1.1.2地方党委政府是科技赈灾的执行中坚

在科技赈灾过程中,灾区地方党委政府是具体的执行者,对科技赈灾的实施成败和效率起决定作用。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在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第一时间带领灾区干部群众奋力开展抗震救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的迅速反应、坚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展现了强有力的总体指挥能力,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极大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汶川特大地震主要受灾地,四川省的党委和政府对科技赈灾给予了高度重视。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迅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任指挥长,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等任副指挥长,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指挥抢救伤员,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紧急部署。各市州、县市区迅即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全省上下形成了坚强的指挥和救援体系,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在有关会议上,刘奇葆强调,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围绕恢复与改善灾区群众生活,围绕帮助恢复与发展灾区生产,围绕恢复与重建灾区生态,围绕恢复与发展灾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学重建、加快重建。蒋巨峰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重建,规划先行、注重长远,创新机制、协作共建,科学组织实施灾后恢复重建。

在具体的科技赈灾执行过程中,四川省政府各部门、机构(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经济委员会、省国资委、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国家安全厅、省监察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信息产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审计厅、省外事办等部门;省环境保护局、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省粮食局、省物价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监狱管理局、省农业机械事业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畜牧食品局、省知识产权局、省招商引资局、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省煤田地质局、省冶金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食品工业协会、省社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互相配合,发挥自身所长,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科技赈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则可以从2008年5月13日,科技部向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下发《关于做好科技抗震救灾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看出。在这一《通知》中,科技部提出了6个方面的明确要求。

一是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切实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工作,紧急动员,全力以赴,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来。灾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率先垂范,带领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组织开展好对口支援工作,主动与地震灾区科技部门联系,发挥各自优势,提供灾区急需的仪器设备、技术、产品以及其他物资、资金和人力支持,大力支援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二是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地震、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此次地震灾情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运用卫星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科学研判此次地震的灾情状况、损失程度,分析成灾机理和变化趋势,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向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门提出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