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1055900000022

第22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联动机制 (3)

三是要加强对次生灾害的预测预防工作。要组织专家开展对滑坡、泥石流、水灾、火灾、有害物质泄漏、易发传染病等地震次生灾害的研判,加强监控,协助有关部门对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为防范、减少次生灾害的危害,保证水库、大坝、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涵洞、矿山、厂房设备等重要设施安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咨询建议和科技手段。

四是要为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援。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灾区实际需要,组织有关专家队伍赶赴救灾第一线,开展各类技术服务与救助工作,及时向灾后重建地区提供必需的技术、装备、仪器。针对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面临的技术问题,筛选、推广一批实用技术,编制适用技术手册,对灾区救灾减灾、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五是要安排抗震救灾应急科技项目和灾后重建科技项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抗震救灾的紧急需要,安排专门资金,启动抗震救灾应急科技项目;根据灾后重建的需要,对已经安排的科技项目进行必要调整。同时,对抗震防震、救灾减灾的中长期研究开发工作给予优先安排,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我国抗震救灾的科技能力。各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需要,优先安排抗震救灾应急和灾后重建科技项目,加大对抗震救灾相关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的支持力度。

六是要加强防震减灾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做好社会稳定工作。2008年科技活动周要突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内容,编印防震减灾知识手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

《通知》还要求各地科技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大需求、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送科技部。

国家有关指导思想的具体实施需要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科技厅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投入了抗震救灾抢险工作。2008年5月13日上午10时30分,四川省科技厅接到省政府要求负责迎送某部5 000名官兵入川赴彭州市抗震救灾的任务后,厅机关干部迅速总动员,进行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分成7个迎送小组,通宵达旦,进行了27个航班班次,10批次部队,170余辆车次的迎送工作,使5 000名官兵顺利进入抗震救灾前线。

科技厅还发动群众筹集资金20万元,为部队购买了6 500余份7个品种的水和食品,供部队抗震救灾食用。这一工作受到省政府的赞扬。四川省科技厅唐坚厅长多次召开各类专家咨询会,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求"科技治方",并一一抓紧落实,如怎样加快震后危房的评估,使灾民尽快居住进安全的房屋;怎样尽快处置牲畜,活的如何处置,死的如何掩埋;又如怎样利用小型科学净化设备,解决灾区分散小范围饮用水问题;怎样加快对受损水库、山体滑坡的重建、勘查与评估等等。四川省科技厅针对灾区实际,采取措施,加速推进有关仪器、设备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使其快速发挥作用,解决灾区的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四川科技部门在灾情发生后,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2008年5月16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就收到四川省科技厅紧急报送的一份《科技救灾专家咨询建议》。建议是由科技厅组织地质、地震、环境等方面20多位专家,根据一线灾情,经过反复讨论后提出的。这是极具针对性的5条建议:①加大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生命迹象深度探测中的应用,救出更多的生命;②积极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减轻受灾群众的恐惧心理;③及时开展灾后动物防疫工作,避免大灾后的大疫;④加快推进量大面广的房屋安全性快速评估工作,尽早让那些安全房发挥居住作用;⑤尽快解决北川滑坡堵江险情(通过卫星数据遥感解析,已发现了5个较大的堰塞湖),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这份建议立即引起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在建议上专门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解决措施。

四川省科技部门一方面在组织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投入一线,了解灾情、研究抗震救灾方案;另一方面按照省、市党政部门统一部署,努力做好省、市统一安排的救灾抢险工作。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优势作用,为省、市抗震救灾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唐坚说,在如此大的灾害面前,科技必须有所作为,为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作出应有的贡献。从2008年5月16-21日,四川省科技厅连续6天召开了7次专家咨询会。邀请各高校、院所的上百名专家,针对救灾不同阶段的需求,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咨询与研讨,先后7次书面为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了34条、几十项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应用小型无人驾驶飞机遥感技术对无法进入的小区域(特别是村)进行监测、调查和现场图像采集;建议开展灾区危险化学品辐射源监测工作;建议推广新型简易住房;建议组织抢救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议应用探地雷达对无法进入的地下区域进行监测等。这些建议送达指挥部后,指挥部都非常重视,有关领导几次批示相关部门加以落实和解决,不少建议成为处理险情、紧急救灾的决策依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发生后,四川科技部门迅速为灾区科技部门献上一份爱心。四川省科技厅及相关系统在两天内,就发动干部职工为灾区群众捐款45.5万元。成都市科技局也组织职工捐款6.8万元。2008年5月15日,当四川省科技厅得知都江堰市、青川县科技局因地震造成办公楼、宿舍楼损毁,职工办公及住宿都遇到困难时,科技厅立即组织了大量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药品、篷布等物资,连夜派人送到灾区。当天,四川省科技厅还千方百计筹集880万元资金,由厅领导带队,分6个组,为北川、都江堰、绵竹、什邡、彭州、安县重灾区送去560万元的救灾资金。另对交通未通的汶川、青川、茂县3个县电汇320万元的急用救灾款,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除此之外,四川省科技厅还与科技部一起,共同为灾区捐赠了10 000顶帐篷,这些帐篷已陆续运到安县等灾区。

抗震救灾,科技在行动。为了快速有效地推进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发挥科技在重建中的支撑作用,四川省科技厅很快拟定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方案。方案从抗震救灾的需求分析、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举措4个方面,细化了各项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与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方案围绕着"救人救灾,安置安心,重建重构"3个不同阶段,针对灾区群众生活的恢复与改善、灾区生产恢复与发展、灾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灾区创新能力恢复与提高4个方面的科技需求,开展各项科技示范,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平台建设的恢复与重建等工作,实施科技专项行动。

细化到各市州,各科技部门也按照上级要求积极进行了科技赈灾。在此次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市科技局也发挥了重大作用。2008年5月15日,成都市科技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抗震救灾的具体措施。会议传达了李春城书记、葛红林市长及唐川平副书记等领导在市委关于抗震救灾工作常委会上的讲话精神,并结合科技局工作职能,提出了具有科技特色的抗震救灾8项措施:

第一,马上着手准备灾区急需的物资,对口支援科技局扶贫点及派出挂职干部的联系点;

第二,由计划处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灾情进行分析,必要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建议;

第三,由科技顾问团牵头,组织专家作一些调查分析,为灾区重建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与服务;

第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年初预算,紧急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项目;

第五,更好地为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

第六,印制5万册抗震救灾科普手册并及时分发到各个灾区;

第七,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待整个救援工作,做到不传谣、不信谣,并结合科技活动周作好抗震救灾的科普宣传;

第八,做好本职工作,在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要按原计划推进西部科技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

同时,成都市科技局议定紧急启动抗震救灾科技专项,从2008年的科技计划中调整5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抗震、防灾、减灾科技项目。重点支持7个方向:一是农业生产应急恢复;二是急性和突发疾病(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及虫媒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三是食品安全与饮用水卫生;四是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要点及标准研究、移民新村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五是生态保护与恢复;六是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应用、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应用与开发、古代建筑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与应用等;七是太阳能卫星电视及照明设备。

该专项由各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具体程序是:重点受灾区(市)县凝练需求-向市科技局报送专项项目-市科技局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集中论证-立项实施。

地方政府中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最大优势即在于熟悉区情、知道区内何处何时何人需要何种科技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优势作用,促进抗震救灾夺取全面胜利。仅在地震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就做了大量的工作(见表4-1成都市科技局抗震救灾情况统计表)。比如,该局了解到灾区断电、断通信,迅速发动成都钟顺科技公司、四川新力光源公司等市"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的承担单位向灾区捐赠高新技术产品,帮助灾区抗震救灾。首批产品包括100套价值300万元的"灾区跟踪式太阳能卫星电视及LED照明系统",用于解决受灾群众在缺电情况下急需的照明及电视收看问题,这批产品很快送达都江堰等灾区并得到有效使用,受到灾民的好评。

同属灾区的还有陕西、甘肃和重庆。在"5·12"汶川大地震后,重庆市科委认真落实科技部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要求,及时召开工委扩大会议,紧急部署科技抗震救灾工作,广泛发动系统各单位,组织科技资源和成果助力抗震救灾。

一是迅速查明科技系统单位损失情况。

由科委领导分别率队赶赴市中药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市畜牧科学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以及梁平县、永川区等科研院所和受灾严重区县查看灾情,向梁平县捐赠现金3万元,动员和组织科技工委系统各单位向灾区捐款捐物价值300余万元,其中现金246万元。同时,组成对口支援小组赶赴四川省,向四川省科技厅捐助TDP电磁波谱治疗器、氯化钠注射液等物资30多万元。

二是组织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援助灾区。

1.组成技术专家赶赴灾区。一是组织建筑、水利等专家,奔赴重庆市受灾最重的区县--梁平开展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相关设施、设备、建筑和水库等安全排查工作;二是组织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后勤工程学院等单位的道路桥梁、工程检测、应急供电保障等上100位专家,奔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

2.组织科研成果产品抗震救灾。一是组织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移动视频传输及通信系统"随公安部应急抗震救灾卫星通信车组被编入温家宝总理的前线指挥随行车队,成为国务院和公安部传送温总理指挥抢险和抗震救灾现场等重要视频图像信息的主要通道,持续运行畅通、指令传送可靠,累计传送现场视频图像50 h以上。

二是组织后勤工程学院研发的"3台野营多功能净水车"和"64套净水设备"开赴灾区,在汶川、绵竹、什邡、北川、青川、彭州等地开设野战供水站12个,累计生产饮用水450余吨,为16万军民提供饮用水;"9台高性能发电机"应用于都江堰、绵竹、什邡、映秀、北川等地区,保障部分照明用电和医院、普通居民的通信设备充电;以及"5台(套)房屋安全检测仪"和"16台(套)水质安全检测仪"运用于抗灾前线。三是组织中国四联集团25台净水车、20台淋浴车、1台饮用水分装挂车等新型产品(装备)参加抗震救灾。四是组织重庆医药科技型企业向灾区捐赠价值超过1 500万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其中,价值500万元的最新智能胶囊内镜设备4台、智能胶囊500颗,价值100万元的血液净化系统4台,重庆生物技术研究所"护创液"等55万元医药品发往四川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