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1056100000014

第14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7)

第二,恋爱问题。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伴随着性心理的完全成熟,性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美好的爱情都有着憧憬和向往,开始关注异性,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欲望和性冲动。大学校园内的恋爱比例逐渐增大,恋爱方式也日趋公开化,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忽视青少年性教育,使得大学生在恋爱时期缺少相关的知识与必要的指导,因恋爱受挫问题产生种种困扰,陷入失恋或单相思,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会造成持续的心理伤痛,产生心理问题,严重者会伤及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第三,就业问题。近几年我国大学学生扩招,就业岗位出现紧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们历经千辛万苦挤过高考的"独木桥",迈进大学校门却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切有保障,到毕业时难以顺利找

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这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就业的压力不仅仅只属于大四学生,许多低年级学生的情绪被高年级不被看好的师哥师姐的就业市场所影响。

第四,人格障碍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阶段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发展到较高水平,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十分强烈,以理想自我为目标,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然而,中学时期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什么机会接触社会,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交往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伴随着人际交往过程,个体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交往对象增多,形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通过彼此间的交往,沟通信息,加深友谊,拓展知识面,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相反,如果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忧伤、痛苦、孤独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些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出现了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了差距,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感到孤独、寂寞、自卑、空虚、颓废,久而久之会产生压抑和焦虑,使人格发展步入误区,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偏激、厌世、人格变态,极大地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

健康是人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在当前,只有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才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更深刻的意义。马加爵和薛荣华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他们不应该是邪恶的人,而是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大学生。他们和许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变得自信、快乐,走向成功。而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如何从优秀到卓越,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迷茫到进取,从惆怅到快乐,从忧郁到乐观,从失败走向成功。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目前,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途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指科学文化知识的范畴,当然也包括人生的道理、知识与疑惑。大学生首先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成才欲望强烈,自我定位比较高,但由于年轻,生理、心理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和稳定,社会经历较少,因而还不能准确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信息化这个大的国际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新的挑战,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而目前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当前,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

第二,它是普及心理知识的有效时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人生成功的关键,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从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方式如报纸、杂志、海报、广播、网络等向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的意义,分析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的类型、表现与治疗,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与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增强抵抗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结合心理测试、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图书展销等主题活动,关注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增强理性认识,也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育和互助,提升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完善。

第三,它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体系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理论教育为出发点,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重视其即时的、

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向。一方面,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要素,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完成主体道德修养与人格体系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积极趋近于符合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使个体在现实中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使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尽快缓解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危机,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内心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

生价值能够真正体现。众所周知,一个胆怯、懒惰、从众、自私、狭隘和刻板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一个人品格中有关志向、意志、勇气等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将对其未来起决定性作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更是使一个人富有一生的资本。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强化动机,点燃激情,鼓足干劲,才能达到提高人、激励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它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几乎是同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素质与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关键一环。他们是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

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无法对学生作出深层次的解释,而且习惯用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工作方式片面、生硬。由于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调查研究,自然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而教育缺乏针对性、现实性,甚至发现思想问题后,不积极深入地做思想工作,而是采取回避态度,使原有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新的思想负担。因此,为使教育者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教育及行为发展规律,针对学生某些方面的思想问题,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帮助学生摆脱思想障碍,其自身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教育及行为科学知识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改善工作方式,才能深入学生心灵,使得学生能积极配合,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它是终身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一生永不体止的事情,将人的认识、动机、情感等个性心理的发展与人的体魄的发展整合为一体,贯穿人的一生。通过终身受教育,达到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使人的智力、体力、情感和伦理等平衡发展,健康成长的目的。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出发点,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努力提高、发掘他们的能力、水平、创造力和潜力,促使一个人能够自发地、积极主动地、持续地得到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上升到自我发展的需要阶段,成为2l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所有课程的灵魂,是一门事关树立大学生政治方向的课程。

它以培养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标志;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更为基础的方面,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能够接受科学的政治思想理论,会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正是基于这一性质、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科目、时间都是由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的,它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中的三年五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开设的总学时达到240左右。无论是从地位上、作用上还是学习时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素质"一词就其本义而言,即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后被引入心理学,并长期作为心理学的概念使用。在心理学中,素质是指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胸、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也就是说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实践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内在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大学生是文化程

度较高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他们当中将会产生出各类专门人才,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走上社会以后如何承袭民族大业,强国富民,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品性,即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则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利益分化,社会阶层构成复杂,矛盾冲突尖锐,社会信息来源广泛,社会现象五花八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加大。种种社会矛盾和现象对经验不足,涉世未深,识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是人类心理问题最为集中的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