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1056100000013

第13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6)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来看,法制教育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第六章"培育职业道德树立家庭美德"就具体介绍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简要介绍了职业活动中《劳动法》、《婚姻法》等主要法律,并明确指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重在"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法律规范的能力"。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则具体阐释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要求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素养。在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宏观介绍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实体法制度和程序法制度。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对我国的法律制度具有整体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法律,可以较好的培育法律思维,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指导学生在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来之不易,以及为保证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法律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虽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内容,同时,应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法律制度构建的指导思想,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更加深刻和准确的理解我国的法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直接与法制教育衔接的内容有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其中,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制度的介绍,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则直接介绍了法律在我们的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缺乏应有的法律素养和必要的法律知识实际上并不是国家合格的建设者,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培育法律思维,树立良好的法律理念。《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我们认为,可以利用这一课程渗透法制教育,如结合当前社会的法律热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还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来告诫和提醒学生要重视法律,努力成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有机契合的内容体系

理性爱国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甚至可以认为它是贯穿各门课程的一条主线。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来看,每一章的内容都和理性爱国家与具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学生肩负历史的使命需要学生具有理性爱国精神;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定需以爱国主义为支撑;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创造需以爱国目标为向导;道德修养的提升,道德品质的锤炼需以理性爱国为基点;社会公德的形成需以爱国理想为动力;法治精神的弘扬,法律意识的增强离不开爱国主义的情怀。同时,该课程专章介绍了爱国主义思想,即是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详细地介绍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介绍了在新时期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坚持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鼓励学生成为忠诚的爱国者,并告诫学生做忠诚的爱国者就应该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这些内容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全面具体的介绍了理性爱国的知识和理念,学生通过学习和体悟,能够较好的树立理性爱国的信念。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的对比,一度落后挨打受屈辱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跃变为当代大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并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的理性爱国教育往往会得到学生深度的认同,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国家观、阶级观,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党的伟大使命,加深学生爱国爱党的政治立场和觉悟,这必将成为学生理性爱国的重要支点。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行具体而系统的学习,对党的宗旨和国家的发展前途有了明确的认识,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伟大和国家的美好前景,会更加深刻地认同和秉承理性爱国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立爱国之志、长爱国之能、实爱国之行,在感情、思想和行为上成为忠诚的爱国者。

结语: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良师益友;法制教育和理性爱国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法制教育和理性爱国教育切合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理性爱国精神是切实可行的,并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显著的成效,让我们的大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成为忠诚的爱国者,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化解矛盾,润物无声。可见,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同时也带来剧烈的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往往最先敏锐地感觉到社会的变化与冲击,而这些变化与冲击在他们思想中引起

的波动也最明显、最强烈和最激荡。所以在面对激烈竞争、不断变化的社会时会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对自己的能力、前途担忧。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怀抱,渴望自我实现,具备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过于理想化的追求,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很难接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复杂多样,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其行为和表现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冲动性,当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时,便欢呼雀跃、热情冲动;而当得不到满足时,便悲观失望、愤世嫉俗。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的或过于激烈的心理冲击与压力既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归纳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一个不容忽视或回避的问题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当前必须加以正视。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思想,善于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经验和阅历的丰富积累,其感性和理性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或独到的见解,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腻烦说教。同时也喜欢表现,自我认同感增强,普遍有一种成就感,渴望成才,自尊心极强。但由于自身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不稳定性,仍然不能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调适能力也很欠缺。1989年,国家教委以12.6万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99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已高达25.3%。1994年,国家教委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3%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2005年,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54.4%,另据调查,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测试中的平均得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大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有逐渐改善的倾向。同时,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轻度与中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还有一定的比例,患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虽少,如果稍不注意或放松了监控和治疗,就可能导致精神病或出现自杀等严重的后果。

另外,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行教育制度导致的学业与就业竞争压力、环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常使他们在心理上陷入困境而不可自拔。如果此时不及时进行沟通疏导,易使他们产生冲动之举,甚至走向极端,危害他人与社会。2004年2月上旬,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仇恨同学说自己打牌作弊起杀机,先后分多次动手将4名室友杀害;2004年5月16日,江西医学院大四男生薛荣华怀疑陌生人骂自己而开杀戒,手持水果刀连刺7人,造成2死5伤的惨案。此种惨剧不是单一、孤立的恶性案件,此类事件折射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潜藏着的仇恨心理、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和扭曲的人生观、内心自卑与外表强烈自尊的矛盾以及人际关系不良导致闭锁心理严重等心理问题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外表清纯而心理躁动的大学生一步步走向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原因:

第一,学业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老师与家长,学习动力与状况取决于他们的督促与监管,老师与家长为增强学习效果,尽可能地为其学习创造便利

条件,再加上所学知识基本上属于感性的范畴,学生只要依靠记忆将老师所教记过背熟就可以了。进入大学后,学习状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需要自身不断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另外,大学所学知识也多为抽象的理论,思维方式也与初等知识不同,这让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原本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到了大学却不能轻易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大学生为不久的将来争取一份有分量的前程,在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参加诸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会计资格证等专项考试,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说,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方法与模式,是每一个大学新生所要面临的重要考验。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一些学生考入的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学校,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就会缺乏学习热情,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更有一些学生考入大学后,认为万事大吉,应当好好放松放松,把中学时期的辛苦都补回来,于

是不思进取,胸无大志,信奉"60分万岁",只求混个毕业文凭。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很难取得好的成绩,考试不及格,在与其他同学相比之下自尊心会有所伤害,这些因素都将造成他们苦闷的心情,于是就会逃课,上网,以种种方式逃避现实,麻醉自己,最终荒废了学业,也浪费了青春,辜负了家长的期望,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