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1056100000002

第2章 绪论 (2)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不同认识,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本身相联系,由教师主导的一切教学活动。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去......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也有的学者提出:"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简言之就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由学校正式设立的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育教学环节和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主张广义的实践教学的主要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彩云、艾四林、李松林、李会先等学者。主张狭义的实践教学的主要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区别于课堂教学,是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参观、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现场参与、共同研讨等形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森年、朱振玉等学者。如此众多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内涵进行了界定,有其合理性,但依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缺陷。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中正式设立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为依托,以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总和。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除具有一般实践教学的特点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如2004年时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长的靳诺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实践教学在组织上要注重自主性(学生的、教师的、课堂的自主性)和指导性(包括教育部门的、学校的、教师的指导性)的结合;在实施上注重开放性和引导性(即可控性)的结合;在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多样性、随机性和规定性。"

内容指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方案》所规定的内容为指导的。《方案》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意见》和本方案实施。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

主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这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政策性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体验所决定的。

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而内化为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动地位的彰显,实践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激励与发挥。

实践性。实践性是实践教学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提供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生活,让大学生在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实际生活,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认识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社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直接参与者,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直接感受社会生活,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涉及的内容或问题具有综合性,既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又有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关注的是大学生兴趣、态度、知识、方法、能力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而不是学生作为主体某种能力或技能的提高。

开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活动环境是流动的和动态的,在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不像工科实践那样给大学生定严格的操作程序,大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形式来完成活动过程和表达活动结果,因而在实践场所、形式、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开放性。

多样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体验式的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调研、参观、访问等活动;又有参与式的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等;还有综合式的实践教学,即以上两种形式实践教学的特点兼而有之。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

要素是指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或本质、组成部分,是按照确定方式联结成系统的组分(构成成分)、因素、单元。在现代科学中,"要素"这一术语通常用来表示同其他客体相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综合体,即系统的任何一个对象或客体。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教师。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导性要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设计、组织和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的"缺位"或"错位",必然会导致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学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具有双重性,他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性要素,又是通过实践教学接受教育的客体性要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既作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这个客体,又受社会实际生活这个客体的反作用,学生正是在这种实际的交互作用中,使其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并使其能力得以优化和提高。

场域。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客体性要素或对象性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场域包括课堂、校园环境和社会实际生活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际场域。学生只有实际地参与和作用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际场域的活动,才能得到感性的再教育,才能得到锻炼,同时也才能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和证实。

载体。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方式包含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大类,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基地教育、社会实践、案例教学、阅读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所发挥的教育功能各不相同,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层次性。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评价。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与管理要素。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评价的方法、手段、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由以上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何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来说,这五个要素都缺一不可。

二、依存机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必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养成社会所认同的伦理道德,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所认同的成员并适应现实生活,以维持现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延续现存的社会关系结构,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从而实现社会控制的功能。

"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十分重要,它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其外生性和内生性依存机理。它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外生性依存机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客观必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不断实践,人们才能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比较全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促使人们的认识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必须把实践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推进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