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1056100000009

第9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效果体现在学生愿意听、喜欢听教师讲的内容,最终能够把教师讲的基本理论、方法、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进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发成才。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所教育的学生就会在以后的日常行为活动、思想表现中,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他人和集体利益着想,乐于奉献,团结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勤奋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成才,从而表现出很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些学生具有了这样的思想政治素质,必然在日常思想行为表现中积极向上,奋发成才,对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差,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听、更不喜欢听,很被动地坐在那里上课,根本没有把老师讲的内容当成一回事情,那就不可能用来指导他们的人生修养,这门课不仅没有任何效果,而且还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同时也大大浪费了教学资源。其结果是不仅教师认为这门课没有必要开设,而且学生也非常反感这门课程。在学生心里最终就是认为这类课都是走形式,没有帮助他们解决任何问题,理想信念有问题的会变得更加严重、心里有问题的更加严重、恋爱婚姻观有问题的更加复杂、如何看待与他人、社会关系问题的在复杂的背景下更加复杂、表现差的更差。由于问题越多、思想越复杂化,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难,同时由于大学生没有从理论上信服,所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起来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提供丰富有效的教学案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是各层次大学生的各种问题,其中的许多案例、现象、问题,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可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案例、素材,可以大大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内容。而且以大学生自己身边的案例作为例子,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增加他们对这门课的亲切感、信任感,使这门课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吸引力、从而增强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好,他们对这类课程的需求将更加强烈,更想懂得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更加尊重教师、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真正对大学生入心、入脑,进而转化为他们指导人生修养和从事未来学习、事业的内心信念。

(三)教师素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能否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得受学生欢迎、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理论指导,关键在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如果教师具备了较好的理论知识、能力与素质,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又能够很好地把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加以解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使该课深受学生欢迎。相反,如果教师本身理论水平差、又缺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与素质,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又怎么能够为学生解惑?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反感教师、讨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同样,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学生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找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关键也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与素质。理论水平高、有较好的能力与素质的教师,往往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说服学生,指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知心朋友,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在这样的交往中收到实效。相反,如果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以学生为本,只是一味地对出了问题的学生进行批评、处罚,不从理论上加以说服,动辄以行政命令相压,其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任何思想政治问题,相反还会因为学生看不起这些教师而使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出现严重的问题。

所以,能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受学生喜欢的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又具有善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与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站在政治的高度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既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更强,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的着力点

如上所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辩证统一,和而不同,有差异性,有一致性,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就其着力点来说,也是联结点或结合点,更是关键点,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去思考: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格主题教育;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制教育与理性爱国教育;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试做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格主题教育 (1)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所在。

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严重影响,部分人出现价值取向扭曲、自我意识膨胀、社会责任心缺失等倾向,大学生群体普遍反映出感恩意识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等通病,这充分反映出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的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互动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样是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的主渠道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学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渠道。而这其中,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和励志等道德教育正是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感恩、诚信和理想志向的认识,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但同时,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表现为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志向,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自我意识膨胀,追求个人享乐,缺乏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这便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特殊道德导向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鉴于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针对性地凸显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主题,在当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无疑是紧迫的,也是必要的。

(2)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并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始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与技能仅仅是载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开展"空对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也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整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行统一。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讲述不够精且各科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教师课堂讲授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细而全",而忽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把讲授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发展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内容上,找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主动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引入课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反思和感受中,加深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也要求结合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进行互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归宿。脱离生活实际,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式课堂教学,不会培养出有智慧、有思想、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人。立足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才能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比较,有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的特点。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做,也就是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现在有许多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口头上说得也很好,一到实际生活中却很难按所说的去做,这是由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实践,没有能够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造成的。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与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相结合,既发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同时也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