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39

第39章 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1)

--评毛翰《歌词创作的原理与方法》

陈霞

回溯百年多的中国歌词历史,歌词创作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学堂乐歌"的歌词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斋的歌词,直到随后的郭沫若、刘大白、胡适以及徐志摩等诗人的歌词,再到30年代的田汉、光未然、贺绿汀等人的歌词,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郭沫若、郭小川、乔羽、金帆、希扬等人的创作,再到80年代之后的阎肃、张藜、晓光、郑南、倪维德等人的歌词创作,这些歌词的创作成绩是不错的,大体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造诣。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歌词,却少有人专门探讨和研究歌词创作的具体原理和方法。

令人欣喜的是,由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先生写的《歌词创作的原理与方法》,把歌词的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对歌词创作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上进行了专门而又系统的论述,从而对我国歌词创作这一研究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促进歌词创作研究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要了解《歌词创作的原理与方法》一书的写作缘由,就不得不谈到2002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新时期歌词创作研讨会"。研讨会期间,《词刊》的主编虞文琴女士提出"现在流行歌曲热、歌词作者多、《词刊》来稿量大,而有些年轻作者不大了解歌词应该怎么写,需要一些创作辅导",于是,毛翰先生决定写一些关于歌词创作的文章,来指导一下创作歌词的年轻作者。经过毛翰先生的努力和辛勤付出,2003年,他的《歌词创作十二讲》在《词刊》上面连续刊载出来;到了2004年,他的《百年歌词创作回望》(总共十二篇)在《词刊》上连续刊出;再到2006年,他的《各种体裁歌词创作论》(前十二篇)也在《词刊》上连续刊出。而这本《歌词创作的原理与方法》,就是以《歌词创作十二讲》作为上卷,以《各种体裁歌词创作论》作为下卷,而将《百年歌词创作回望》里边所点评过的那些歌词创作作为例子,散布在书中的上卷和下卷之中的各个章节,并且最后加以细心的修订,最终成为《歌词创作的原理与方法》一书。

这本书包括上卷、下卷、附录三个部分。上卷作为总论,共由十二章构成。其中,前八章涉及了歌词表达的内容,歌词的创作过程(这既包含意象、意境的营造等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之过程,也包含修辞、体裁、曲式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之过程);而后四章则通过"歌词的艺术个性"、"歌词与诗"、"歌词与音乐"以及"歌词之病"这四个方面来继续展开歌词这门艺术内外的相关论辩。这本书的下卷是分论,作者分别论及了爱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泛爱、言志、讽喻、生命、哲理、唯美、咏物、写景、叙事、咏史、民俗、少儿、军旅、体育以及形象这二十类歌词的具体创作原理和方法。附录则是毛翰老师的歌词选,收录了他自己的二十七首歌词创作。

作者凭着自己"学诗多年,习词多年",前后历时几载,花了几年时间和精力,写出了这本《歌词创作的原理与方法》。然而,作者却在序言中说:"我是没什么资格来做什么诗歌教程或者歌词讲座的,只是试图与大家交流一些创作和欣赏的体会。"虽然作者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但是,这本书中的几大亮点,却不能因此而被磨灭。

首先,作者对歌词体裁所作的分类鲜明而独特。在开篇的序言中,作者认为,把歌词分为爱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泛爱、言志、讽喻、生命、哲理、唯美、咏物、写景、叙事、咏史、民俗、少儿、军旅、体育以及形象这二十类体裁是依据一个大致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歌词表现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和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这方面,歌词可以是抒情(抒爱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泛爱之情)的,可以是言志的,可以是抒情和言志兼具的讽喻、生命之歌,可以是说理(哲理)的,可以是唯美的。在客观世界那方面,歌词可以是咏物、写景的,可以是叙事、咏史的。除此之外,作者单列出来的是民俗、少儿、军旅、体育、形象这几类歌词,因为民俗虽然大体上也归属于叙事一类,但它所叙之事较为特殊,所以作者单列了出来;另外,少儿、军旅、体育、形象这几类歌词,则以其题材和受众对象的特殊也单列了出来。

其二,对于如何营造歌词的意境作出了明晰的探讨。作者认为,要营造出一个好的歌词意境,歌词创作者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1)要想使歌词有意境,词作者要具有灵性和胸怀,拥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和追求,毕竟"词如其人"。(2)要想营造出意境,先得要营造出意象,即将抽象的情思用意象来具体化。例如,要想营造衰败萧条的意境和气息,就要去营造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要想营造恬静安闲的意境,就要去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要想营造穷困潦倒的境况,就要描摹古道西风瘦马的图景;要想营造凄凉没落的意象,就要去描绘夕阳西下的图景;要想营造孤苦无助的意境,就要去勾勒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

(3)营造歌词的意境有三种方法,即写实有之境、写虚有之境、写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之境。例如,《神秘谷之声》就是描写一种实有的意境,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台湾花莲县的神秘谷;而《飞天》则描写的是虚拟的境界,作者席时俊由敦煌壁画上的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仙女图像,联想到俗世生活中寻找不到真正美好的爱情和犹如爱情般美好的社会理想,于是就想通过歌词去营造一个梦境、一个供我们的灵魂栖息的理想之所在;而王小雅的《梦中的图瓦姑娘》却描写了亦真亦幻、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之境。(4)创作有些歌词时,歌词的意境不仅可以包含三维的空间,还可以包括时间一维。试看《长江之歌》,它的第一段着眼于空间:"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而第二段明显着眼于时间:"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时间和空间交织融会,别是一番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