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06

第6章 "上园派"研究

主持人语(张传敏)

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几乎从未消停过。而20世纪80年代围绕朦胧诗发生的论辩,无疑是这种讨论中极为重要的一次。这次论辩中,无论是"崛起派"对西方艺术经验的重视,还是"传统派"对传统艺术的推崇,自然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偏颇之处。新诗,应该是包容的、兼收并蓄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新诗的道路自然会越走越窄。就此来看,"上园派""坚定地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但主张传统的现代转换;大胆地借鉴西方的艺术经验,但主张西方艺术经验的本土化转换"(吕进语)的主张,无疑显得更加平稳、妥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上园派"并没有引起诗坛的高度重视。本栏目所选古远清的《谈"上园派"》与蒋登科的《〈诗刊〉与"上园派"的形成及其影响》两文,不仅是对"上园派"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其理论主张进行再阐发--在今天看来,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两篇文章虽然都是谈"上园派",却各具特色。古远清的文章在回顾"上园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对吕进、朱先树、杨光治、袁忠岳、叶橹、阿红的个人贡献分别进行阐述,并对"上园派"的功过进行反思,评价公允而中肯。蒋登科的文章则着重分析了《诗刊》在"上园派"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文学、理论上的"同道"者,如果没有刊物的支持,就难以成"派",蒋登科的文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上园派"的发展路径,也展示了该理论流派背后文学机制的作用,可谓眼光独到,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