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056900000026

第26章 从技术进步到制度创新 (4)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村城市化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是以政治职能而非经济职能为导向的。实际上,城市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渠道,城市化与农民息息相关,农民对城市化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农村城市化必须以农民为主体,由"强制性"转向"诱致性",依靠农民自身建设农村城市,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作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正是农民参与城市化的一种"投资"方式,就地转移属于劳动力的吸纳-内转型转移,是劳动力在不发生地域转移的条件下实现就业。这种转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进农村城市化。

(2)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促进农业产业化

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实现劳动力在产业内部消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是市场化,要按市场分工原则进行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农业产业化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概括为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的生产特点是要具备适宜的气候、土壤等客观环境。因此,农民更能把握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又将促进产前、产中、产后相负关联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实现产业内部的分工细化和专业多样化。Smith指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细化可以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而又给劳动力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构建专业的农场进行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也需要把变过去的农户家庭式生产方式转变为大规模的"企业"式生产。

(3)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要成功实现就地转移必须发展新的非农产业,也就是农民自己创业。在这一点上,异地转移的返乡劳动力的作用十分突出。如前文所说,许多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就地转移,返乡劳动力在创业上有资金、技术、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并能结合本地特点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出于对本土经济发展的促进,当地政府也十分支持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返乡创业,并会在制度上给予保护,因此返乡劳动力创业成功率很高。这种就地创业极大的发展了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村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起到资源优势配置的引入功能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创业成本可以通过引进城市资金获得,如果把农村城市化视为一个投资项目,那么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实现城市资金与农村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是一种低成本的投资方式。从城市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是用有限的资金与农村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解决了投资渠道的问题;从农村投资者(农村劳动力)来看,是引入城市资金创业,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现了双赢。

农村城市化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农转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实现农村城市化,劳动力转移是关键。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可以作为异地转移的一种辅助形式。就地转移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可以起到推进农村城市化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因此,今后我国在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政策时,应在引导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同时,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地转移的各种制度条件。制度供给上不仅要考虑异地转移的重大作用,也应该发挥就地转移的优势。开辟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的多种渠道,理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分工效率改进技术效率的通道,以加速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逻辑(结论)

本书以经济学的分工理论研究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术进步作用,通过构建四种模式的框架具体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分工与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而统一于这一基本点之下的若干逻辑路径构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的研究思路。

1.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性转移与城市效率改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城市形成了城乡劳动力的分工,这种分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细化、城乡人力资本的提高和配置效率改善,从而推动了技术进步。

本书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性转移的基本特征以Manning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和厂商三方的议价模型。指出,一方面,劳动力转入城市后,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和城市劳动力的声誉约束,使得低技术部门中城市劳动力被"挤出"。两类劳动力与厂商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实现议价均衡。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厂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实现议价均衡从而导致技术进步的过程。

由此,本书得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效率改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行业(部门)的结构性。即"转移-挤出-行业(部门)分工细化-转移"不断循环发展,城市分工也循环累进。第二,人力资本提高。本书的分析指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主动式"提高和"被动式"提高,而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在城市中形成的结构性就业状况会随着人力资本的提高而改变,这种改变的长期结果就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对城乡人力资本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三,资源配置状况改善。本书指出农村劳动力转入导致的资源配置状况改善一方面表现在国民经济中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结构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上。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服务业多样化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涌现是技术进步的一大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城市行业多样化的发展,从而带来了技术进步。本书通过应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指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分工演进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进而产生了两个结果:城市劳动力的内部劳动向农村劳动力商业劳动的转化;城市家政业的兴起。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大了服务业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为服务业的多样化提供了丰富的廉价生产要素,我们称这种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资源效应";另一方面,以时间的机会成本(通常用工资率表示)度量的市价价值来看,城市劳动力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相对时间价值比较大,农村劳动力所提供服务所花费的时间能够替代城市劳动力自己提供相同服务时间。因此,城市劳动力更愿意"花钱买时间",我们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这种作用为"时间替代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资源效应和时间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推动城市经济的分工细化和专业多样化发展。其作用的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资源配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