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也能过好日子
1058200000040

第40章 点亮那盏世界上最亮的灯(1)

政府的作为--你能说出世界上哪盏灯最亮?是纽约湾的自由女神右手向前高高举起的那个火炬?是高悬在天安门城楼上夜间闪亮的那盏红绸裹着的灯笼灯?还是多伦多电视塔顶照射全城的夜光探照灯?或是横渡大西洋的巨型客轮上那盏乘风破浪的长明灯?

不,都不是。世界上最亮的灯,在中国古镇。

在那些制造照明世界的灯都人心中……

古镇人每人都有自己心中最亮的一盏灯。这灯,照亮着他们奔向展示智慧、聚集财富的征程。

时针回转至1993年那个火热的夏日。古镇的镇政府会堂里,正在举行一次影响这个南国小镇历史的一次重要会议:选举新一任镇长。

本是一次换届的例会,但这回代表几万古镇人民的选举者们显得特别庄严和激动。因为出现在新镇长候选人的名单上,有一个让许多代表感到新鲜而异常的名字:吴润富。

关于吴润富这人,古镇多数代表并不陌生。问题是他不是“机关干部”--虽然他在这之前早已是古镇镇属某集团的总经理,但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镇政府官员。一个连副镇长都没有干过的“老总”要当古镇镇的镇长,这不是新鲜是什么?是思想解放、超前意识?还是在胡闹前面还得加个“瞎”字?

吴润富,时年36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先后在多个乡镇企业做负责人,对经济工作非常熟悉。尤其是该同志忠诚党的事业,体贴和关心群众,特别是有较强的驾驭全局的能力……中山市委组织部领导一字一句地向代表们介绍着。

“吴润富”、“吴润富”……选举表决开始。代表们一个个举起庄严而兴奋的手臂,口中和心中都在念着这个名字。

吴润富,年富力强,懂经济,又爱百姓……选他!

就选他!

古镇的历史又一次掀开新的一页:没有当过一天镇领导的吴润富从“老总”一跃成为古镇镇长,甚至跳过了副镇长这个台阶。古镇镇历史上没有先例。在中山市也属“鲜见”。

“当镇长开始半年,我还兼着原来集团公司经理一职,后来一去才发现这镇长其实跟集团公司老总很不一样。”现今早已是古镇党委书记的吴润富回忆起10多年前初入官道时,如此开怀笑言。

吴润富上任镇长,不像别的官,他是用管企业的“老总”的目光去工作,去剥离那些无效和有害的东西,归拼和重塑那些优良单位。

--先跑企业。

一圈跑下来,吴润富发现,古镇不大,但计划经济时期留剩的各式各样的大店小厂却不算少,而且名存实亡、集体亏损个人富足的占绝大多数。

“我的意见是:必须尽快转制!最好集体一个不留……”吴润富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来了个“超级资本主义”。好在这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什么“姓资”、“姓社”的问题已经不在人们争论的视线之内了,但将公有成分的企业“一个不留”地实行转制--说白了就是都卖掉,变成私有化为主体的新型企业形式,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是件非常敏感和超前的举动。

“镇党委,政府想干什么?”改制必然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触动,于是有人质疑这种决策到底是否在为全镇几万百姓的利益着想,这种质疑成了当时古镇的焦点。

“转制是在群众和相关专业部门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的,多数是以公开拍卖的形式完成的,因此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事发生,更不用说我和镇政府其他官员是否在其中谋什么好处了。我的观点非常明确:集体企业办不好,企业只有私人办才能有活路。这个道理其实也简单,产权和利益转制后,办企业的人用的心就不一样了。公有制下的企业赔了是公家的,亏的是集体和国家,赚了是少数人的,更可气的是一些企业亏得很厉害,而少数人却口袋里鼓鼓的。我们是乡镇一级基层,除了用电用水等涉及百姓生活的政府需要控制的行业外,再没有让一个企业还由政府来背。所以我从一开始就认为:集体企业办不好,企业只有私人来办。我们古镇从1995年开始将集体的企业全部转制,用两年时间基本全部卖掉了。政府从此一身轻。”

“那么政府的作为在哪儿呢?”面对“卖掉”理论,笔者发问。

“作为的地方多啦!”似乎对这样的问题,吴润富书记格外提神,“我提出政府的责任,应该是服务好社会,管理好社会,发展好社会。具体怎么做?主要应体现在指导、服务和经营上。而上面这三者之间,经营是最重要的。”

“怎么讲?”

“因为任何一个政府,它不讲究经营是没有成效的政府,即使指导再好、服务再好,也是纸上谈兵和被动的政府。只有经营好了,才能使指导更具说服力,服务更到位。”这样的话,只有出自从事经营工作的人才能有,看来组织推荐和群众选举“老总”出身的吴润富当古镇镇长就是不一样。他带给政府管理理念上的全新意识。

谈起“经营”,吴润富的脸上泛着光芒。

“干什么事,其实都得有经营的理念。经营,就是要学会算账。别小看一个几万人口、几十平方公里面积的乡镇,经营好坏,那出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吴润富激情挥动着双手,“我就跟你讲咱们古镇的土地这一块的经营情况吧。你们也许也知道,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或者是考虑到政府一级的财政问题,把大量土地以各种名目给卖掉了。结果政府可能一时缓解了财政状况,但到头来,穷的是百姓,惨的是政府。道理很简单,你政府没有了给一方百姓创造幸福的资源了,百姓不买你的账,天天找你解决这解决那,你的日子不惨还会有其他景况吗?相反,我们古镇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经营城镇’的理念。特别是抓了自然资源--土地这一块的经营。我们把所有的土地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谁也没有权利随便出卖土地,只有政府一支笔审批。政府在经营土地时,首先抓的是规划。我们古镇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把灯饰产业的发展和古镇城镇的长远建设同步考虑,因此在古镇发展成今天的‘灯都’时,你们并没有看到我们的城乡建设与‘灯都’的发展产生矛盾,而且总体来说是协调的。这就是早先的规划起了作用,当然规划是可以随时调整的,但最初的大规划必须科学合理和具有前瞻性。”

吴润富书记的话令我们的思绪出现了暂时的游离……那一天,当我们踏上气魄雄伟的古镇政府大楼台阶时,不由得在仰视完耸立云天的“百年不失风采”的大楼后,回首远眺起古镇新城来--呵,那真的是一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宽阔整齐的街道,林立有序的楼宇,方正宏伟的区域构架,城区的绿地空间和花木簇拥下的厂区……所有的一切都搭配得如此和谐与自然。你置身在此,既可感受到大都市的繁华与时尚,又可享受田园农耕式的牧歌生活。这就是吴润富他们经营下的今日古镇。

“没规划的时候,我们这儿的土地是6万元一亩,现在最贵的已经超过了600万元一亩。工业用地也是这样,最初只有1万元一亩,现在则达到60多万元了!同样一块地,注入了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现,那就一个天一个地。政府多了钱干什么,还不是实惠了百姓?现在咱们古镇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去年底全镇银行存款余额近72亿元,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不足7万人口的古镇百姓,在银行的存款人均达8万元。从这个数字上我们可以十分自豪地说,在古镇,百姓是富有的,企业主是有钱的,当干部的虽然钱比别人少一点,但受到的是敬重,因为我们的政府和干部是真正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把经营好一个乡镇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作了头等大事和根本方向,并始终如一地做到、做好。还用土地这一块来说事:古镇全镇的土地资源总共是58000亩,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心区,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现代化的‘中国灯都’和世界灯饰产业基地,但我们仍有38000亩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空间。这是我当镇长和镇党委书记10多年来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

呵,稍会算账的人都能明白,吴润富和他的镇领导班子们在这十几年中运用经营理念,仅在土地资源这一块,其实就为古镇人民创下了巨大的现实财富和未来财富!利用过去原址和新开发的20000亩土地,建起了一个世界级的“灯都”新城,同时还保留了30000亩有更高利用价值的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

“了不起”三个字不是随便可用的。但在古镇和在吴润富一班人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什么是科学发展?什么是构建和谐社会?古镇的“经营城镇”理念和实践结果就是!

“老板”当政--在古镇采访的那些日子里,一个时常闪动在脑海里的问题总在叩问我们:为什么一个毫无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南国边远小镇,能够在极其短暂的历史瞬间,建设成名声显赫又富甲天下的“灯都”呢?原来,是懂经营的吴润富和坚持“利益向下”的政府在起着根本的和主导的作用。

我们到古镇采访下榻的是代表古镇现代化都市水准的五星级“国贸大酒店”--小镇上拥有五星级酒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并不多。这个投资近4亿元的酒店,集住宿、娱乐、商场、休闲于一体的建筑,开始建设时投资人曾胆怯过,他们担心亏本,所以在建设初期心存疑虑。镇政府领导当即决策,政府入股,这意味着政府愿共同承担风险。而镇政府对其他投资者则加了一条承诺:一旦酒店出现盈利,政府即时退出。3年过去,“国贸大酒店”随古镇“灯都”的迅猛发展。当客流蜂拥而至,财源滚滚时,政府毫无条件地作出了退出股份的决定。这在所有古镇的投资者中传为佳话。

镇党委的“高招”并非仅在经营土地资源上,在人才和干部资源上的“经营”更大胆,更具开拓性。

“灯都”古镇,就是从“经营人才”的理念之上迅速崛起的。它因此成长得如此健康、茁壮,如此富有活力和生机,甚至无可挑剔。

我们需要重新把视线回闪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几乎在“卖掉”集体企业的同时,镇党委通过对一个个村委的调查发现:当时镇村级干部太老了!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甚至相当一部分村长村支书已达六七十岁仍在位主政。

“原则上55岁以上的都应该下去!”这是镇党委班子的决定。

“为什么?”有人质问。

“这些干了几十年革命的老干部,他们有觉悟,有思想,可建设和发展新农村,尤其是搞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他们已经没有了体力,也缺乏搞经济的实践能力!今天我们搞经济建设,光有觉悟和思想是不够的,必须还得有体力!体力有时直接影响觉悟和思想所要实现的结果。所以镇党委决定把全镇所有55岁以上的村级干部全部撤换下来。”吴润富这回说得更绝。

有人质疑镇党委:要撤换这么多人,但到哪里去找那么多人来接替他们呀?

镇党委认为,古镇这些年从地里洗脚上城里做生意的人多的是,找那些办企业和做生意成功的人!其二找那些自己办企业、做生意有能力的人,同时有群众基础的、自己又甘心情愿为百姓服务的人。

好家伙,找那些“老板”来当村干部,这不是要闹个天翻地覆吗?

有人紧张得赶紧把镇政府的会议室大门关紧掩上:小声些,要不传出去我们还没有决议,人家就上家来砸党委和政府的门了!

为了统一意见,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了闭门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通过了选举企业主(经济能人)担当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会议开得十分热烈。最后仍是“一致通过”了提议。因为没有干扰,古镇各村老干部仍在岗位上吆喝着自己的农民兄弟。但几天后,他们开始大骂--“党委想干什么?”

“让我们下,换那些‘老板’当村干部,这不等于把共产党的天下拱手给资本家吗?”

“古镇这回要完了!真完了……”有人叹气,有人跺脚。

“帽子”加气话,压得党委一班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但,党委的决议已不能更改,撤换计划按既定方案实施。

几天后,全镇47%的村干部被撤换下来,一批经群众推荐、组织考查、自己又愿意放弃“金饭碗”、回到村里捧“泥饭碗”的“老板”们走上了村长、村支书的岗位。

“后来的情况怎么样?”对这精彩的历史转折,我们怎能不想探个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