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独秀文选
1073300000036

第36章 孔子与中国 (1)

《孔子与中国》一九三七年十月一日初刊于《东方杂志》第三十四卷第十八号、十九号。

尼采说得对:"经评定价值始有价值;不评定价值,则此生存之有壳果,将空无所有。"所有绝对的或相当的崇拜孔子的人们,倘若不愿孔子成为空无所有的东西,便不应该反对我们对孔子重新评定价值。

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的说有。

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自上古以至东周,先民宗教神话之传说,见之战国诸子及纬书者,多至不可殚述,孔子一概摈弃之,其设教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见《论语·先进》),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其对于天道鬼神的态度,见诸论语者: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重人事而远鬼神,此孔墨之不同也,孔子之言鬼神,义在以祭享。为治天下之本,故《祭义》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至于鬼神之果有或无,则视为不可知之事,而非所深究;孔子之言天命,乃悬拟一道德上至高无上之鹄的,以制躬行,至于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则非所容心,此孔子之异于道家也。不但孔子如此,在儒道未混合以前,孔子的嫡派大儒如孟子如荀子,亦力唱仁义礼乐而不言天鬼,至战国之末,不知何人,糅合儒道二家之说,作《中庸》,(《中庸》言华岳,又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又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这明明是和李斯辈同时代人的口气,决非孟子之前东鲁子思所作。)始盛称鬼神之德与天道,于是孔子之面目一变;汉初传《周易》者,取阴阳家《系辞》归之孔子,大谈其阴阳不测之谓神,大谈其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大谈其精气游魂鬼神之情状,大谈其极数知来,极深研几,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中庸》犹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犹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大谈其河出图,洛出书,(《论语》:"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之说,大约亦此时窜入,崔述已辨此非孔子之言。《春秋纬》有"龙负河图,龟具洛书"之说,可证为阴阳家言。)于是孔子之面目乃再变;董仲舒号为西汉大儒,实是方士,成、哀以后,谶纬大兴,刘氏父子著书,皆兼采儒与阴阳二家之说,班固、许慎承其谬,于是孔子之面目乃三变;东汉诸帝,笃信谶纬,无耻儒生,靡然从之,白虎观讲议诸人,都是桓谭、王充所讥的俗儒,班固所纂集的《白虎通德论》,广引纬书,侈言三纲、六纪、五行、灾变,可说是集儒道糟粕之大成,然而桓谭还公言反谶,几以非圣无法的罪名见诛于光武,郑兴亦不善谶,乃以逊辞仅免,王充著《论衡》力辟神怪,贱儒贾逵以附和谶纬取媚民贼,亦尚言"五经家皆无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到郑玄,他早年师事第五元,本是习京氏《易》、公羊《春秋》的,故晚年笃信谶纬,博采纬书神怪之言以注《毛诗》《周礼》《论语》《孝经》《礼记》《尚书大传》等,至此孔子之面目乃四变;而与阴阳家正式联宗矣。从此贾逵、郑玄之学日显,桓谭、王充之说日微,影响于中国之学术思想不为小也。

孔子的第二价值是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这一价值,在二千年后的今天固然一文不值,并且在历史上造过无穷的罪恶,然而在孔子立教的当时,也有它相当的价值。中国的社会到了春秋时代,君权、父权、夫权虽早已确定,但并不象孔子特别提倡礼教以后的后世那样尊严,特别是君权更不象后世那样神圣不可侵犯;而三权一体的礼教,虽有它的连环性,尊君却是主要目的。这是因为自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渐陵夷,各诸侯国中的商业都日渐发达,景王之前,已行用金属货币(见《周语》及《汉书·食货志》)。郑桓公东迁新郑,与商人立"无强贾"、"毋匄夺"的盟誓(见昭十六年《左传》)。齐擅鱼盐之利,"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见《史记·货殖传》)"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

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见《汉书·食货志》)"桓公曰:'四郊之民贫,商贾之民富,寡人欲杀商贾之民以益四郊之民,为之奈何?'"(见《管子·轻重篇》)"及周室衰,......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见《汉书·货殖传》)由此可见当时的商业,已经动摇了闭关自给的封建农业经济之基础,由经济的兼并,开始了政治的兼并,为封建制度掘下了坟墓,为统一政权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产生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春秋之末,商旅之势益盛,即孔门的子贡亦"废著(《汉书》作"发贮")鬻财于曹鲁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见《史记·货殖传》)是为战国白圭、计然、猗顿之先驱,这便是司马迁所谓"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素封"势力愈盛,封建制度愈动摇,遂至诸侯亦日渐陵夷,大夫陪臣挟"素封"之势力,政权乃以次下移。孔子生当此时,已预见封建颓势将无可挽救,当时的社会又无由封建走向民主之可能,(欧洲的中世纪之末,封建陵夷以后,亦非直接走向民主,中间曾经过王政复兴君主专制的时代,Machiavelli的君主大权主义,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于是乃在封建的躯壳中抽出它的精髓,即所谓尊卑长幼之节,以为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夫妇之别普遍而简单的礼教,来代替那"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见昭七年《左传》)的十等制,冀图在"礼"的大帽子之下,不但在朝廷有君臣之礼,并且在整个社会复父子、夫妻等尊卑之礼,拿这样的连环法宝,来束缚压倒那封建诸侯大夫以至陪臣,使他们认识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以维持那日就离析分崩的社会。所以孔门的礼教即孔门的政治思想,其内容是: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可废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礼记·经解》)

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礼记·坊记》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记·礼运》)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礼记·哀公问》,《大戴礼·哀公问》"庶物"作"庶民")。

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礼记·祭统》)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大戴礼·曾子本孝》)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大戴礼·曾子立孝》)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治之也。(《大戴礼·本命》)

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大戴礼·本命》)

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

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礼记·郊特牲》)

仲尼曰: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不但孔子自己及他的及门弟子是这样,孔子之后,孔子的嫡派大儒孟子、荀子,他们的思想。无论对于天鬼,对于礼教,都是孔子的继承者。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已,则王乎?"(《孟子·梁惠王》)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

当尧之时,......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同上)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