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沧海(第一辑)
1092500000026

第26章 小曲一唱解心宽(3)

在黄裳的力劝下,拓跋焘休养了两天,便急不可待地从店里取出行李,盛邀常威、黄裳到善化寺去寻满愿法师。

清朝自康熙帝以后,逐渐改变了初入关时的“高压政策”。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醉心于汉文化,乾隆所著的汉诗,其数量之丰富,历史上只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可以与之一比。康、雍、乾三帝对蒙古、西藏采取怀柔政策,提倡佛教。雍正帝更是痴迷于藏传佛教,甚至在即皇帝位后,将其做皇子时的宫殿捐给黄教(藏传佛教之一宗派)做喇嘛寺,这就是著名的雍和宫。

在佛教传播之地,民风渐染和平之性,好勇斗狠之风尚渐寝,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大雪初霁后的善化寺,残雪覆盖,玉宇琼楼,别有一番美景。

黄裳走入山门,但见梵宫宝刹,玉树琼花,仿佛世外仙姝,飘飘欲飞,不禁心中赞叹:“真是美极了!”

三人向知客僧报上来历,知客僧说:“本寺方丈满愿大师,现在三圣殿。”立刻叫小沙弥引路,去见满愿法师。

穿过古朴厚重的大雄宝殿,便见一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在质朴中透出庄重之势,简练的造型,又隐含一种富丽堂皇之气。上书“三圣殿”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在小沙弥的引领下,三人鱼贯而入,只见在大殿的正中,塑着释迦牟尼佛和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所谓“华严三圣”的塑像。

空旷的大殿里,有一位老僧正背对着殿门,站在一块碑前,聚精会神地读着碑刻。

“师父,有人要见你。”沙弥的声音刚落,那老和尚转过身来,三人忙一看,果然是古稀之人,身子骨却十分硬朗,目光炯炯有神。

“阿弥陀佛!三位施主有什么事吗?”满愿法师双手合十问道。

拓跋焘立刻上前说道:“满愿法师,我是满志法师的弟子——拓跋焘。这是他给你写的信。”拓跋焘将早已准备好的信简恭敬地递上。

原来满志法师是满愿法师的师弟,几年前到凉州一带弘法去了。这次让拓跋焘来,是向满愿法师汇报弘教的经历情形,并请满愿法师为其准备一套《大藏经》,由拓跋焘带回。

看完来信,满愿法师便将三人领至方丈室叙话。

方丈室里,佛像、香炉、经书罗列,丰富充实而又井然有序。

“请喝茶!”满愿法师手一抬,做出“请”的姿势。

小沙弥为三人每人泡上一杯暗红色的茶。常威第一次看见这种茶,茶水一入口,就有一种温润之感,回味之时,又觉满嘴芬芳、甘洌,浑身都放松下来。常威心里直嘀咕:“这是什么茶?如此好喝。”

满愿法师就像知道常威在想什么似的,说道:“这可是上等的好茶。它产自福建武夷山,是武夷岩茶,消食通瘀,化滞活血,最是延年益寿。这是到福建礼佛的蒙古喇嘛回乡时,途经本寺,将所带部分岩茶赠予本寺。各位好口福,尝到了这最后一部分好茶。”

拓跋焘则无心慢慢品茶,开口说道:“师伯,你这里一定有完整的《大藏经》吧!我们那里周围几十个庙子,都没有一部完整的《大藏经》。”

满愿法师仿佛没有听到似的,转头却问黄裳:“先生,是本地人吧?”

黄裳点点头,含糊地答道:“在下在本地教书。”

满愿法师说道:“又是一位朱弁先生!”

黄裳一听,不知满愿法师说的是啥意思。

满愿法师谈兴一下子就浓起来了,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朱弁先生”的来历。

原来,朱弁先生,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自荐应征出使金国,授修武郎,借吉州团练使,于建炎元年冬偕王伦以通问副使身份赴云中(即西京大同),向金国大将军粘罕陈述战和的利弊。他大义凛然,一身正气,陈词慷慨,气态洒脱,使粘罕赞佩不已。粘罕遂以高官厚禄引诱朱弁,被朱弁严词拒绝。粘罕恼羞成怒,将朱弁等羁留大同达17年。在羁留期间,朱弁开馆教书,他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知识渊博,为人正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尊敬,所以官吏、贵族等多送子女前来求学。

在办学育人期间,朱弁历数和好之利,为民族文化的融合、解除民族矛盾做了大量工作。朱弁被羁留西京大同的17年中,有14年在大普恩寺(即善化寺)度过。在寺院居住时,他目睹了该寺的兴衰,应圆满大师之请,为该寺撰写了碑文。

朱弁撰写的碑文叙事翔实,文采飞扬。碑文由孔固书,字为颜体,真实地记述了大普恩寺的创建、易名、被毁及一代名师圆满重建该寺的全部过程。该碑书法传神,刻工精湛,为碑中之精品,被人誉为“碑文绝唱,刻工精妙,书法绝世”。

这个朱弁碑就存于善化寺三圣殿中,是该寺的瑰宝之一。刚才满愿法师细细观赏的就是这块碑。

满愿法师侃侃道来,黄裳听得满脸都红了,兴奋不已。他既感激满愿法师将自己与仁人志士朱弁相提并论,又钦佩满愿法师的记忆力好,精力充沛,对历史掌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黄裳不禁暗下决心,要好好研究一下朱弁碑。

这时,满愿法师才转向拓跋焘说道:“贤侄,你说的《大藏经》,我这里也没有完整的一套。不过,我有办法解决,请你放心。你既来之,则安之,多在这里住一段日子。明天,我就安排你去一个好地方。”

拓跋焘不禁默然,心中虽然不愿意,也做声不得。

次日,丽日晴空,霞光万道。一大早,在知客僧的陪同下,拓跋焘、黄裳、常威三人便向大同城西进发。

在离大同西十六公里处,有一座武州山(又作武周山)。武州川水从山前流过,若“玉带缠腰”,形成绝佳风水。

拓跋焘以为师伯仅是安排他出来游玩,因此心中颇不以为意。

跨过潺潺流淌的溪水,在万丈光芒之下,绵延达一公里的佛教石窟雕像仿佛一下子和盘托出,闪闪发光。

拓跋焘被这壮丽的奇观震慑了,激动得跪在地上作三跪九叩的大礼。在他的心中,极乐世界的美景宛然真实地呈现在他的面前,怎不令他激动!

这就是著名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共有一千一百多个大小窟龛,有“石佛千孔”之称。有五万一千余尊造像,洞窟若干。

云冈石窟与河南的龙门石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又是与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

黄裳也被眼前的景观所感染,他早已听说起过“云冈石窟”,但是今天,他才第一次目睹,他不禁沉醉在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之中,被此丰富多彩、撼人心魄的场景所折服。

常威也兀自兴奋不已,啧啧赞叹。

激动不已的拓跋焘从包裹里取出两颗硕大的夜明珠,分别赠送给黄裳二人,以感谢黄、常二人的救命之恩。

黄、常二人都坚辞不受,拓跋焘却坚持要两人收下,声称“若不收下,即将此二珠扔于山下”,二人才将夜明珠勉强收下。

这两颗夜明珠对黄、常二人来说,真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解救了二人的燃眉之急。

拓跋焘内心十分感激师伯满愿法师的引导,对佛教生起了无上的崇敬之心。

黄裳和常威结清了“雁门关”的酒账。常威索性搬进善化寺居住,倒也十分方便。

一日,满愿法师将拓跋焘和常威叫进方丈室,讲起故事来:

金代熙宗皇统年间,在山西潞州(今长治),有贫家女崔法珍,自幼喑哑,后被老和尚祖美法师以绝世医术医治好,能够开口说话。

该女感念佛之深恩,遂断臂发誓,募资刊刻《大藏经》,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崔法珍终于募得资金,刊辑成平水版《大藏经》共七千卷。这本《大藏经》一般称为《金藏》。

拓跋焘和常威二人正听得津津有味,满愿法师却打住了话头,笑眯眯地望着两人。

片刻静默后,满愿法师对着常威说:“常先生,老僧有一事相托,不知常先生愿意不愿意帮忙啊?”

常威慌忙应道:“大师有何吩咐,尽管说就是!”

满愿法师说:“我刚才讲的这部《大藏经》,就在你们晋中、晋南一带。我想拜托你回你的老家榆次至平遥一带寻访,若寻访到,立即给我们请回三部。两部留本寺,一部由拓跋焘给我师弟满志带回去。”

常威答道:“可以,可以,不成问题。”但是,他的心中却在想,这次出门,说是寻找生计,到现在还一筹莫展,这便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满愿法师说道:“请喝茶。”

常威机械地端起茶碗,望着茶叶,忽然灵机一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常威恍然大悟的,正是做这“茶叶生意”。

由此,就在这一念之间,一代巨商就脱颖而出——山西榆次常家开创了150年经久不衰的发家史,成为山西以至全国著名的富商大贾,晋商中最富裕、最出名的一家。

榆次常家原系山西太谷县人,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由一世祖常仲林迁居到榆次县车辋村刘家寨,由仲林一世到八世常威时,家“始裕”,其经商则在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及本省大同、繁峙等地。

常威与其儿子常万玘、常万达建立起常家长盛不衰的基业,他们从福建武夷山采收茶叶,将此武夷山茶历经万里,深入蒙境甚至俄罗斯,开辟了“万里送茶路”。

据《山西外贸志》记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几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北常”以常万达为代表,为“世和堂”,有十家带“玉”字的商号最著名,号称“十大玉”。据《汉口山陕会馆志》记载,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汉口“北常”的商号有“大昌玉、大德玉、大泉玉、三德玉、保和玉、慎德玉、大升玉”等12家。

“南常”以常万玘为代表,为“世荣堂”,其商号名称均带有“德”字,如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昌等,号称“十大德”。其商号遍及苏州、上海、汉口等地。

后来常氏所有资产达到了以百万两银计。其子孙人才辈出,常氏从八世到十五世入邑庠生达七十八人,特别是清光绪年间,常氏十三、十四两世,有四人拔贡,五人中举,一人成为进士,集一时科举之盛。

现在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南20公里处的东阳镇车辋村,还留有一座常家庄园,其间有一阁、两轩、三院、四园、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在占地八万余平方米的静园中,还有杏园、可园、遐园、狮园,既点缀有小溪、水塘、回廊、甬道、亭台、溪桥、花园、农舍,又充满文化气息。既有北方大院的质朴豪迈,又有江南园林的幽深秀丽,显示出三晋儒商的绝世风采。

在进深达100米的常家祠堂里,还陈列有常家中兴之祖——八世祖常威算卦时用的褡裢,作为传家宝,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里就暂且放下不提。

却说当时的常威不禁一拍大腿,说出离开家乡时兄弟常佶鼓励他的那句话:“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

门外随即有人应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黄裳笑吟吟地背诵着李白的名句,踏进门来。

满愿法师笑道:“你来得正好!我正准备叫人去找你来呢!”

黄裳自从结识了满愿法师后,经常到善化寺来接近满愿法师,在满愿法师的接引下,他逐渐认识到佛教的伟大之处。

原来,满愿法师是要黄裳与拓跋焘、常威一道,组成“寻经团”,去寻访《金藏》。

黄裳满口应承下来,将孙儿黄飞云交给满愿法师照看,对私塾中的教课之事安排妥当,次年春天即与常威等出发去寻找《金藏》。

后来,他们在山西赵城县的广胜寺里寻访到了七千余卷的金版藏经(俗称《赵城金藏》),满足了一代高僧满志的愿望。

之后,常威便踏上了成为一代富商巨贾的道路。

而黄裳在满愿法师圆寂以后,遵照满愿法师的临终嘱托,成为善化寺新一代的方丈,善化寺的香火更加旺盛,成为北国名寺。

拓跋焘也返回故里,经过艰苦修炼,终成一代高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