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绵州神游
1108600000016

第16章 风景名胜美绵州 (12)

翠云廊总面积200万亩,林业占地约50%,地层属侏罗纪地层,剑门南属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土面略松而堆积。气温年平均14-18℃之间,最低的一月份是3-7℃。年降雨量在公元1900年前年平均为1000毫米,公元1900年后仅为800-900毫米,对柏树及松杉生长较为适宜。除柏林为主外,有青杠、楠木、山茶、樟木、油杉、枫香、香榆、银杏、桦木、桤木;经济林木有核桃、板栗、梨、桃、枣、梅、苹果、枇杷、杜仲、枸杞、桔梗、桂、柿、漆、桑、桐、棬等。还有野生动物如猴、豹、野猪、野鸡、水獭、猫头鹰、苍鹰、山鹊、八哥、松鼠、野兔等。在深沟高岭的舍身崖、梁山寺、雷霆峡、仙女峰等山顶与深沟的海拔由1330米,陡降至368米,正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深谷,是千年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在舍身崖边俯耳静听,下面的猴群、野猪、山苍、鹿、野羊等的嗥叫长鸣是一部大自然的交响曲。

三、长卿山留司马赋

长卿石室距城西南2里,跨过潼江便是汉代文豪司马相如的读书石室。石室前用青砖拱砌大门,门高2.5米,宽2.1米,深2.4米,石室上壁有汉隶"长卿石室"四字,壁内的名人题字题诗,琳琅满壁,《梓潼县志》专页有记。王士祯诗云:

泛舟潼水碧潺潺,一抹清峰想玉颜。

留得文君好眉黛,薄云初散长卿山。

李商隐诗云:

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

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

《唐书》:天宝之乱,左拾遗房琯,独驰蜀路,至普安郡,谒见玄宗,与语,大悦之。即日拜吏部尚书门下平章事,复次梓潼。《寰宇记》:明皇过梓潼,望见山上有一窟,近臣奏云,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遂敕名为长卿山。

从长卿石室沿山腰小路上行半里,有古西崖寺石刻造像和唐碑。庙虽毁,尚存石刻造像三龛。其中北龛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主佛后有朴素的桃形佛光,后壁无雕饰,全龛质朴大方,系唐代造像。该处现有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造像一龛。在崖壁间还有北宋、南宋及明代石刻题记。

四、李业阙存忠烈名

一片刚肠英风振,忠贞犹吊李业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业阙经历了近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吊者古今络绎不绝,正如红学家冯其庸说:"凭吊之意,在鉴古观今,我们民族在外凌相侵的今天,更需要李业这种精神,威武不能屈,名利不能摇。"

李业,字巨游,梓潼人。少年时,常读《五经》,尤爱《鲁诗》,西汉平帝时"举明经、除为郎",成为负责管理汉王朝教育的官吏。常巡回检查各地学院及考试官吏,一年四季,在国都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名声大振,经常受汉王朝诏见封赏。

西汉平帝元始六年(公元6年),王莽改汉王朝元始年号为居摄元年,打乱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任用王氏家族私人。李业不满,托病回梓潼休养,并闭门不出。王莽想借李业清贤之名,以安天下,命广汉太守刘咸请李业仍居原职,李业不从,刘咸大怒曰:"贤者不避害,譬犹彀弩射市,薄命者先死。闻业名称,故欲与之为治,而反诧疾乎?"命逮捕入狱养病,关押了两三年放出,又叫李业当收酒税之官,李业先不答复,趁王莽起兵平"乱",没有留心监督的机会,躲进秦岭山区,以图耕猎乐享终年。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自立为蜀王,号"白帝",纵徭烧杀,苛派税赋,不得人心,蜀中各地亦起兵反述。公孙述久闻李业才德之名,也想借他出山,安定社会。建武六年(公元30年)派他的大鸿胪(中央行政官吏)尹融,再请李业出山,作御史之官。尹融知道李业耿直,遂持毒酒至李业家,对李业说:"若你受公侯之位,请接诏书;若顽抗不化,请服毒酒。"李业叹曰:"危国不入,乱邦不居",遂服毒酒而死。公孙述又怕舆论冠与他"杀贤"之臭名,命人持百匹绸缎及金银器皿前往吊唁,并送给李业之子李翚。李翚秉持父志,在使臣到的前三天就逃跑了。

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消灭了王莽和公孙述,下诏表扬李业父子,先修复原居,李翚归家,封为孝廉,并派作遂久令。

李业阙修建于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光武帝下诏"表其闾",并赐御匾"金声高振"四字,阙文云:"汉侍御史李业阙"。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世宗赐建祠,《梓潼咸丰志》《绵州志》《四川通志》均记载:明嘉靖中立祠祀之。毁于寇,其基尚存,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知县徐凝绩重建正殿五间、前堂五间、头厅三间,左右祠基东横十九弓,前后四十弓(有石刻图)。

五、卧龙山寨留胜迹

诸葛寨位于梓潼城西30里,《四川通志》载"葛山在县西20里,一名亮山,昔诸葛武侯置营于此,又名卧龙山"。据史书载,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伐魏,以梓潼卧龙山诸葛寨为集粮囤兵之中途站。诸葛寨坐落在卧龙山上一个椅子形山弯上部,距山顶30米处。原为三重十八殿,成昌字形,明末兵燹被毁,清代重建时比原来少了许多,清末亦遭毁坏。遗址处立有诸葛寨遗址碑一块,掩没在荆棘丛中。近年在遗址处挖出原殿堂石雕花纹长条石栏、筒瓦、石香炉、海螺等。断碣残碑上有"盖闻秀毓龙山口口口口诸葛登临眺望。"诸葛武侯曾赞美此山"似吾南阳卧龙岗也",卧龙山因此得名。诸葛寨高400米,周围3400米,寨东"长生门"高约2米,宽1.26米,联云:"羽扇纶巾当日曾驱司马,名区胜迹至今尚赖卧龙"。此寨门存半边门墙和石门坎。寻得半联:"筑路甚固妻孥得保"。

诸葛寨北孔明泉。《绵州志》云:"葛山,治西30里,武侯伐魏驻兵于此,有古碑,在山之景福院刻'孔明泉'三字,泉可引溉田禾。"当年武侯率军到此,兵马干渴无水,孔明仗剑祈雨,神泉涌出。故名孔明泉。千百年来,长流不息,日流量达200多吨,泉水甘甜可口。经省地矿局化验,含多种矿物质,系优质矿泉水。泉西30米,重建诸葛乔墓,因乔随军北伐,曾住此,后病故葬于卧龙山。再往西有当年武侯拴马之树,今成枝茂葱绿高大的古柏,树下岩石上有半圆形马蹄印,清晰可见,下面一水凼,名曰"饮马池"。

寨西100米千佛岩,是著名的唐代石窟。据《中国名胜词典》"梓潼条·葛山,有三窟四十五龛,大小佛像368躯,除一龛为明末重刻外,均唐贞观八年刻"。庙坐西向东,前立有四川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8月16日公布"卧龙千佛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政府1980年7月7日公布"卧龙山千佛岩摩崖造像"省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石碑。1998年房屋重新修建,对石窟石刻加设护拦。东龛石壁右上部有"中央文物管理委员会保护文物,严禁重桩。民国六年十一月二日"字样。东龛右上有"唐中和八年八月二十日重桩"石刻字迹。西龛左边石壁龛碑上有"唐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刻"(即公元635年)。还有"大隋开皇元年明宪法师主建,造四龛曾道密"的字样。据此可知,此庙建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后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曾培修庙宇。南面石壁上刻高10厘米,宽3厘米的小佛像计1000多尊,但大部分风化,仅存110尊。石窟内造像雕刻细腻,精工细琢,造型优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出唐代石刻艺术特色,是流传至今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珍品。

寨南2公里有牛头山孔明寨,系南宋末年梓潼县尉朱子南为抗元军所建。山顶似牛背形,南北长800米,宽20至50米,四周陡峭。此寨门在险要之处石岩上,存半边右门墙。东西寨门完好,高26米,宽21米。"清爽门"联云:"千年至此无惊恐,万宝从今喜告成"。东"紫气门"联云:"凿井耕田歌帝力,家弦户诵座青风"。南"和薰门"毁于60年代,联为"羽扇纶巾驱司马,神兵逶迤达卧龙"。

寨西面山下2里,有当年诸葛亮囤粮驻驿,后李严、诸葛乔又囤过粮的板凳寺。西7里有李严、诸葛乔运粮经过并住过之地神垭庙。寨东卧龙山下,有武侯囤驻诸葛寨,魏延驻兵扎营之处,今魏延祠。寨南八里有武侯曾到过的跑马垭头,九龙捧圣之福兴寺。西山脚下葛山寺,原为佛龛寺,《咸丰梓潼县志》云:"佛龛寺,县西三十里,卧龙山下,明弘治年间重建,峰峦秀拔,涧水环绕,最为幽胜。"内存大明成化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和萧孺人碑(涉及蓝大顺义军事)的颇有价值的古碑数块,紫云道从前经过。在柏梓垭(诸葛寨北山脚下)有艺术高雅壮观,颇有观赏性的卧龙山牌坊。

以诸葛寨为中心,环绕卧龙,三国遗址、古寨门、唐代石刻、三国文化景点不少。法国、日本、泰国学者和台湾同胞连年慕名而来。

六、道教胜地存两山

(一)上清观

上清观在梓潼县城南25里。寺内有明残碑《同结善缘记》云:"上清观考自大隋开皇(公元581-600年)间,由(唐)宋元明千有余岁。"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去大邑鹤鸣山经梓潼兜鍪山留徒儿二九,创梓潼道教。后道教教观下移,为今之上清观。上清观历史悠久,风景优美且有"三宝"(万年台、紫荆树、蒙泉),为世人所敬仰,参拜者络绎不绝。

上清观面山临江,柏林葱茏。潼江沿山麓,延环流转。林荫长五里,到油坪村篁竹幽深,房舍比邻。村中一大碑书"上清观",桤柏夹沟竞长,水渠交错,阡陌交通,冬水田间鱼塘,水绿苔青,丛林中红墙飞檐,上石阶三层到观门。

今之上清观为雍正十二年重建,呈四合院布局。门悬金匾,字体遒劲。门前方形石柱,高2.74米,刻长联:

山有水则秀听幽冥泉流响澈大清长夜月

地以人而灵缅汪洋帝德光映天上文曲星

石柱内侧联:

此间有瘦竹高梧愿感物兴怀同领清味

其地邻廉泉让水欣顾名思义尽洗嚣尘

进观门是戏楼,戏楼后台飞来椅刚好观门楣之门。戏楼为19根方石柱撑,素面台基。戏楼为单檐歇山式,四隅翼角上翘,小青瓦,木结构抬梁式梁架并使角梁。面阔三间,脊彩饰、鸱吻。戏台分前、后台。台下即观门穿堂。台中屏风画麒麟。"出将""入相"小匾悬马门上方。入内坐后台飞来椅上,可以从树枝隙间,远眺群山曲水,凉风拂袖,枝动景移,真有"尽洗嚣尘"之感。

戏台正对三清殿。左右厢房木楼把戏台与正殿侧的斋房相连。

穿过戏楼,上三级石阶,就到了大院坝,东北角有一株紫荆树。主干周长1.55米,离地1.1米处分为四枝,虬枝盘曲向上,树身凹凸不平,疙瘩重叠,高8.7米。树虽已百年以上,仍枝繁叶茂,遮荫半个院子。七月初秋,繁花争相怒放,满树摇红,直开到九月,香风满院,爽人心目,乃一大奇观。

上九级台阶为"三清正殿",对联系"道光辛丑(公元1841年)撰"

人间孝友推张仲

天下文章仰福星

正殿塑上清、玉清、太帝像,庄严肃穆,另有文昌、关帝像栩栩如生。殿宇高大宏伟,五彩飞檐,怪兽饰物,六丁六甲诸神,精工绘制,殿脊屋面,丹素炫彩,金玉垂辉。

左右厢房与院坝同基,面阔各九间,上层木楼即看戏走廊。左厢房供火神、财神、龙王;右厢房供送子娘娘、谷神、牛王等。

观后石崖高悬,茅草蔓合,幼柏人齐。拨树仰视,崖上有桃形佛岩,最早的道教摩崖造像十四龛。内刻真人参禅坐像及二侍童,下伏双狮。真人神态慈祥,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年深久远,斑剥脱离。三龛完整,五龛颜色尚存,余下破损严重,是当今研究早期道教造像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东岩突兀悬空,人折腰可进。下岩有无数小孔长年冒水,已青苔缕缕,与上岩成剪刀形。下有水坑,肚子形,约1米深,无斧凿痕迹。石底石边,水溢则由沟渠通水库。《梓潼县志》载,可"引溉田数亩"。旁立"蒙泉"碑,曰"蒙泉水泡龙井,人间琼浆......"岩东水库,碧波深潭。山色树影,随波荡漾。时或野鸭追戏,白鹤掠影,划破蓝天,另有情趣。

(二)兜鍪山

兜鍪山,又称六茅山,位于梓潼县城东南,梓盐公路9公里处,海拔720米。一峰屹立,满山古柏森森,风景秀丽。历史人文景观、文物遗存较多。自然景观如:鍪峰东侧一巨石横卧,石上镂刻三躯弹奏曲颈琵琶、笙、箜篌的坐部乐伎;指北针似的龙柏;井口小、井肚大的少数民族凿砌的蛟龙井;含微量元素、水质甘冽的八封井、兜鍪泉井等。人文景观方面,有唐玄宗命名的明星亭、清代举人何显达题咏的八景亭、兜鍪山馆以及保存完好的大安寨。东汉末道教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山除害、居住。兼以山高林密,土质肥沃,生长着中药材茅苍术、桔梗,尤以茅苍术驰名县内外。林间栖息白眉、黄莺、八哥等珍贵鸟类。

这座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峰,经多次考察、论证,于1997年10月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