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绵州神游
1108600000006

第6章 风景名胜美绵州 (2)

墓园祭台前竖立着石碑六通。林森题"孝友忠贞",蒋中正题"天地正气",何应钦题"国失干城",朱庆澜题"正气长存",冯玉祥题"乾坤正气",阎锡山题"功在党国"。

过八德亭,拾级而上,登上祭台。祭台中央有一镌云龙纹饰的巨大石香炉,两旁种植松、柏、兰、桂等名贵花木和常绿植物,林荫下并置有供人憩息的石桌、石凳,再沿阶而上,则至墓冢平台,墓冢位于平台正中,石砌八方,上覆封土。墓后方有一特殊封石,可开石看见宋将军的朱漆灵柩。灵柩回头上书"宋故上将宋公哲元字明轩之灵柩",朱漆金字,至今光灿夺目,墓前方竖一墓碑,上书"宋上将明轩之墓"。墓冢两侧有垣,垣外有瞭望亭,立于亭中可俯瞰林园。林园侧建有一楼一底的客厅,备瞻仰客人休息和守护墓园的居室。墓园的整个建筑庄严美观,在这里不仅可凭吊先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得到美的享受。

附:谢志超、雷金声赞于右任书《宋哲元神道碑》

(二) (2)

--《蜀中名胜绵阳富乐山三绝碑》

于右任书《宋公哲元神道碑》,1941年7月建立于四川绵阳东郊,位于川陕公路(108国道线)与仙人桥之侧。1979年修复宋墓时迁建于富乐山。此山今建有富乐山公园、昭烈阁、富乐堂等风景名胜景点。此碑竖立于宋哲元陵园前面,以三级方石为基座,碑身高大雄伟呈方柱形,碑高270公分,石方宽68公分。碑阳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官冯玉祥隶书"故上将宋公哲元之神道碑"。碑阴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楷书"国民政府令"。碑左右两侧为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当代草书泰斗于右任先生草书《宋公明轩神道碑》,由当地闻名遐迩,精研石刻、碑版,谙于书法,于方寸之间,挥刀如笔,于细微处,独具匠心,技艺超凡之能师杨泽远兄弟刻石,其所刻之正、隶、草三书碑文,皆字口清晰,笔画精到,特别是刻于髯翁简净、险奇、霞舒云卷之草书,更是入细入微,跃然石上,实属国内少见的艺术珍品。

综观于右任书《宋公哲元神道碑》之文、之书、之刻无一不令人折服,令人兴叹,令人拍案叫绝:"吾蜀之又一三绝碑矣"!

近世中国书坛上以草书闻名的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号髯翁,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于陕西三原县。少年时,学书伊始,从赵孟頫入,赵书之速、畅、秀、逸对先生一生书法的影响颇深。青年时,先生即热衷于北魏碑志书法,更潜心于书理、书法之研究。他"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由此可见先生对北魏碑志的直接取法。先生于中年时学草,又多有行楷书创新佳作,自创《标准草书》后,仍以他独特的行楷书与草书并用。先生在书法创新上的胆识、气魄、天份以及他用同一笔法(草法)统一三种书法于同一书体的成功创举,真令人叫绝。

右任先生在创《标准草书》年代,于1941年初,书《追赠一级上将宋公明轩神道碑》,即由丁维汾撰文于右任书宋哲元神道碑,全文一千一百六十九字,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如落玉盘。文中廿一个"之"字,十八个"将"字,九个"不"字,无不各具神采,各呈姿态,可与王右军之《兰亭集序》媲美。全文"雄浑具全体,冲淡有余情"。足见右任先生胸襟之博大,激情之奔放,精神之抖擞,气度之恢宏,修美之恬静,情操之高尚,无不寓于书法之中,溢于书法之外。先生于千余字中结法变化多端,但均不失"字理"原则。采取笔断意联之法,虽笔法简易而首尾相应,浑然一体,血脉流于点面之间,神气凝于中宫之内。世人观之,无不欣然赞之曰"真神品也!""富乐之富,富在碑存。髯翁有知,当含笑于九泉。"

沈尹默,原名尹默,公元1883年生于浙江吴兴县。工正、行、草书,其书道从六朝入手,上溯二王,贯通唐宋,融冶苏(东坡)、黄(山谷)、米(芾)于一炉,戛戛独造,自成面目。沈老于1940年6月书《国民政府令》,全文共二百字,以正书落笔,字字端庄,笔力沉着,既法度森严,又秀润遒劲,如此佳构,在沈老墨迹中实不多见,且与髯翁高挥,同出一石,一正一草,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使人读之品味再三,余味无穷。佇立沉思,顿生敬慕之情。

八、芙蓉溪畔诗圣仙

在富乐山麓,芙蓉桥头,有一纪念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李杜祠。唐代杜甫送严武回京,因徐知道叛变,不能返回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寓留左绵公馆,后又称治平院。杜甫在此曾赋诗云: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

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

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自身出群。

移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后此院毁圮。宋时,知州史祁在其旧址修春酣亭,为绵州人阳春三月踏青去处。唐庚曾题诗云:

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

人间二月春光好,溪上芙蓉迹如扫。

小儿造化谁能穷,几回枯■还芳丛。

只因人老不复少,有酒止发衰颜红。

春酣亭后亦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邑拔贡吴朝品在原址建李杜祠,崇祀李白、杜甫。左配祀黄庭坚、陆游,右配祀邓文原、越鹏飞。惜年久失修。近年修葺一新,重建春酣亭、问津楼;楼、榭、祠、馆悉如往日。落成后的李杜祠,比吴朝品所修的李杜祠更为绚丽典雅。

九、仙人桥伴古汉阙

芙蓉溪上的古驿道石桥,在古代是金牛道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原名鲤鱼桥。今称仙人桥,而世人以"仙鱼桥"称之。传说:古时夏秋之季,涪水涨,芙蓉溪水逆流,鱼群随水上游,食伤两岸禾稼,民以为患,后有异人于桥凿捕鱼网钗各一具,鱼遂集滩下不敢上岸伤禾,渔者捕之,鱼患遂除。原之鲤鱼桥遂易名仙人桥。据地方志载,此即杜甫东津观打鱼处。距桥数百步之溪左,有保存完整的一双古汉阙,为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为"平阳府君阙"。现在阙顶石椽首仅保存有不相连属的汉隶:"汉口口平"二字。阙身刻有梁大通年间浮雕佛教造像多龛。大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洪适撰《隶续》一书,收录有"平阳府君叔神"六字。并跋云:"右平阳府君叔神六字,盖汉人神道。所刻者,石缺不全,莫知为何人。汉字存于今,鲜矣,譬之麒麟一毛,虬龙片甲,皆可贵也。"清乾隆时,绵州人李调元经过实地考察编撰的《蜀碑记补》有如下一段记述:

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字原》云:"在绵州",州本属成都府,今改直隶州。题云:"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凡八字。《字原》云:"刻于石阙椽首"。《墨宝》云:"平阳,必姓名,如建平太守之类。叔,其字也。"《隶续》止有"平阳府君叔神"六字。

平阳府君阙,属汉阙无疑。也是汉阙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一处。为双阙,即由子阙和母阙组成。全为条石和石板堆砌而成。南北两阙相距26.20米。石阙雕刻精湛,刀技熟练,图案生动。阙座、阙身、阙盖、阙檐、阙顶等组成一座精美的立体石刻艺术。阙体上雕刻着一幅幅奇怪的禽兽,生机勃勃,俨若灵仙。负重的力士,肌肉结实,骨骼突起,刻画出其用力之姿态。阙身人物均有动态感。放牧者,躺卧偃仰,憩息自如。操琴、听琴、神态怡然自乐,潇洒悠闲。车马出行图,仿佛车轮滚滚,骏马奔驰之态。乘车者威风凛凛,侍从紧随其后,气喘吁吁之态,主仆关系的阶级等第,刻画得生动鲜明。青龙翘首,白虎奔啸,朱雀展翅,玄武嬉戏,惟妙惟肖。还有雄狮狂吼,天马横空,托鹰狩猎,野兽奔窜之态的一幅围狩场面,令人有进入狩猎场之感。雕刻得特别活灵活现的一幅图上,门户半掩半开,当户一双髻妇女,着装简朴,侧身向外探刻,面部表情,刻画出她盼望亲人归来的神态,是否为刻画主父偃西游入关,家人盼其归场面?

十、涪水东下老鹰滩

渔父村前不远处,有一地名老鹰滩。据地方志记载:"天宝间,明皇幸蜀,姜皎以藩邸旧臣扈驾。至绵州,画角鹰于督邮亭壁,甚精妙。镌石竖州堂后,鹰隼不敢入城。后他守摹换前碑,将载归,至城南数里,舟坏,碑沉于潭。叹曰:'无功矣',后人遂名其滩曰'无功滩'。又名老鹰滩。"按:姜皎,上邽人。善画鸟,闻于玄宗,征入藩邸,后以诛窦怀贞功,封楚国公。安史乱时,姜皎已死去近30年,焉能随玄宗入蜀,道次绵州,画老鹰于绵州督邮亭?在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次于绵州,见其画鹰而吟诗云: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搏空上九天。

宋朝陆游流寓绵州时,观楚公画鹰亦吟诗云:

我来访古溪之滨,不辞百罔冀一真。

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鲂鱼津。

越王高楼亦已换,俯仰今古堪悲辛。

督邮官舍最卑陋,栋桡楹腐知几春。

岿然此壁独无恙,老槎劲翮还如新。

向来劫火何自免,叱呵守护疑有神。

妖狐九尾穴中国,共置不问如越秦。

天生此物合致用,下鞴指呼端在人。

会当原野洒毛血,坐令万里清烟尘。

老眼还忧不及见,诗成肝胆空轮囷。

第二节 西山风景区 (1)

西山风景区位于绵阳城西凤凰山(又称西山),为古仙云观所在地,今辟为风景区。占地千余亩。景区内林木葱茏,山泉淙淙,风景绚丽。更有古仙云观、蒋琬墓、子云亭、玉女泉、蒋恭侯祠、扬雄读书台等名胜古迹。风景宜人的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绵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佐证。

一、仙云观中蜀八仙

古仙云观,俗称西山观,相传为尔朱仙修炼之所。尔朱先生名洞,五代时蜀人。仙云观的创建年代当远在尔朱先生之前。仙云观下玉女泉的石壁上刻的道教造像,题记中已有"仙云观"三字,题款为"咸通三年"(公元682年)。还有一题刻:"憩尔朱先生丹洞",署款为"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故仙云观至迟建于唐咸通三年以前。以后历代皆有修葺。屡圮屡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建殿宇三重,已朽烂不堪。其中蜀八仙殿内两根清代石质镂空圆雕蟠龙柱,工艺精湛。殿前柱礎石狮,雕刻精美。古楹柱上仍完整无缺地留下一幅幅古楹联。其中在玉皇殿上一联云:

全阙仙朝大莫京亦尊莫偶

玉阶云捧两而化实一而神

此联既表述道教虚拟的至尊无上神仙所居的天朝金阙,描绘出虚无缥缈的形象,又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一幅意境深邃的佳作。蜀八仙殿中所记八仙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生长、尔朱仙。

容成公,见于刘向《列仙传》:"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美气者也。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亹亹容成,专气致柔。得一在昔,含光独游。道贯黄庭,伯阳仰俦,玄牝之门,庶几可求。"

李耳,字伯阳,陈人。《列仙传》称其"为周柱下吏。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西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充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

李八百,《神仙传》云:"李八百者,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之,已年八百岁,固以号之"。该传中记有汉中唐公昉求道遇之,八百试以公昉夫妻及三婢舐疮得道事。

张道陵,《神仙传》称其为"沛国丰县人,字辅汉。太学书生,博《五经》。后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经。修炼于繁阳山,丹成服之。能坐在立亡。渐复少,后于万山石室中得隐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后"闻蜀民朴素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先时蜀中魔鬼数万,白昼为市,擅行疫疠,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后,陵斥其鬼众散下西北不毛之地。与之为誓曰:"人生于昼,鬼行于夜,阴阳分别,各有司存,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于是幽冥异域,人鬼珠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并天师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董仲舒,汉广川人,少治《春秋》。武帝时以贤良对天地人三策,为江都相。以言灾异下狱,寻赦。后为胶西王相。仲舒学有源委。尝言"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汉之醇儒,免官居家,朝廷大议,恒遣使就其家询问之。年老终于家。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