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浴火重生
1108800000010

第10章 蛟龙腾飞——跨越世纪拓展未来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力需求日渐加剧。然而产品技术的滞后却成为制约我国汽轮机产业发展的一个致命瓶颈,与世界高端技术相比,我国的汽轮机技术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30万千瓦汽轮机组在国内还是主力机型的时候,东汽就预测到出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将在未来几年需要开发清洁环保、效率更高的大型机组,而60万千瓦机组必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电网的主力机组。而在此期间,世界汽轮机“大鳄”纷纷瞄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为了主动适应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战略要求,尽快赶上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东汽的产品研发开始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向国际先进产品靠拢,决心以开发60万千瓦机组为龙头,努力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长道路。

90年代初期,经过协商谈判,东汽与世界驰名的日本日立公司签订了“联合设计、合作生产60万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的经济合同,从而使东汽高起点、高等级开发大型发电机组进入实战阶段。经过五年多的不懈努力,东汽首台60万千瓦机组顺利走上总装台,并于1997年前后成功研制出两台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分别在山东邹县电厂成功投运,并创下国内大型机组启动时间最短、试运期带负荷最重、经济技术指标最好的纪录。此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并结合自主创新,东汽的60万千瓦机组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100%,成为中国电力设备制造的品牌和企业的排头兵。在这一合作开发中,东汽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素质过硬、能担重任的职工队伍。

1999年12月27日,在世纪之交的前夕,东汽又以开发大型核电机组的骄人业绩迎来了千禧年的曙光。

在厂房跨度最大、加工设备最好、生产制造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主机四分厂,几个庞然大物格外引人注目并装在一辆辆巨型平板车上。在各级政府、产品用户、新闻机构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朋友的共同见证下,东汽人又满怀喜悦地举行了首台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机组的发货仪式,并顺利在广东岭澳电厂安装投运。在此之前,我国参与核电开发的工程建设一直都令人谈虎色变。核电开发一方面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另一方面其产品制造对企业管理体系也具有“颠覆”作用,使得业内骨干企业都不敢轻易尝试。在这个领域,东汽虽不是先行者却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上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发30万千瓦核电机组,东汽却在90年代才进入这一领域。虽然进入稍晚,但是起点很高,一开始就从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机组研发起步。1996年10月,东汽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签订我国当时单机容量最大的两台机组——岭澳电站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的分包合同,正式迈出了进军核电领域的历史性步伐。以此为契机,东汽通过抓紧对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认真学习和借鉴,在较短时间便掌握了核电汽轮机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并使自身在大型发电设备的研制能力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5年后,国内发电设备市场跌宕起伏,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电力市场需求将从此开始回落甚至进入低谷。然而在这一关键的转折点上,志存高远的东汽人迎难而上,秉承“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的企业宗旨,以着力开发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兴能源为主导,开始了拓展企业生存发展更大空间的新征程。东汽人身上本来一直有一种危机感,不会守着一种产品过一辈子。他们知道,东汽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产品单一就会被动,订单多了干不了,订单少了饿肚子。所以只有苦练“内功”,创新产品。汽轮机多功能机型的开发,核电、风电、燃气机的拓展,为东汽能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生存下去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以陈新有、张志英、何显富、张文峰、王为民、刘兴贵、任方敏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专家型领导班子又审时度势,果断提出了核能发电、燃气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多电并举”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关于“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电力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企业多电并举的方针思路,东汽人上下齐心,全力以赴,共同奏响了一曲“优火”、“上核”、“拓气”、“追风”、“逐日”的企业发展“大合唱”。

“优火”——优化发展火电

多年以来,火力发电设备一直都是东汽的拳头产品。自从自主研发30万千瓦机组后,东汽就通过致力于对老机组的改造、新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大对当今世界火电机组前沿技术的积极吸收和应用,不断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不懈努力,东汽目前研制的30万千瓦汽轮机已进入第11代,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世界强手如林的发电设备制造中,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机型最齐全的企业之一。如今,东汽已经把研发大型火电机组的触角伸向大功率和高参数等领域,先后成功研制和批量生产了亚临界、超临界60万千瓦机组,并在研发百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和质的飞跃,成为国际制造大型火力发电设备俱乐部的重要成员。

“上核”——积极开发核电核能作为一种经济、高效、清洁的自然资源和工业能源,近年来在世界各国一直备受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它在各地建设发展中的需求和应用与日俱增。在广东岭澳电厂一期两台百万等级全转速核电汽轮机的研制过程中,东汽与阿尔斯通公司全面合作,尤其在吸收、消化和掌握重大设计制造技术上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进而为核电汽轮机材料的国产化开辟了道路。由于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和先进水平接轨,岭澳核电机组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运行业绩最好的机组之一。正因如此,2005年在岭澳二期工程建设中,东汽再次成功中标技术和质量要求更高的两台百万千瓦等级半转速核电汽轮机,并从核电常规岛分包制造商变为主承包制造商。

“拓气”——深度开发气电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燃气机开始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发电设备和军工动力装备。由于重型燃气机的重要功能和特殊性能及其高温、高压、高转速和高强度的复杂工况,使其研发技术堪称世界顶级的高新技术,并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机组还具有发电效率高、调峰能力强、占地面积小、污染程度低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和应用这种产品也就成为21世纪电力工业发展的方向。为了尽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和强手之林,以市场换技术并在短期内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也就成了必要的选择。遵循国家发改委就“重型燃气机产业发展技术引进的指导意见”和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东汽及时制定和实施了“强强联合、以我为主”的研发战略,通过与国外大公司的多方接触和深入比较,慎重选定了日本三菱重工作为合作伙伴,踏上了开发“气电”、攀登重大装备研制高峰的新征程。由于是“强强联合”和自身具有强劲的综合实力,东汽于21世纪初就一举中标国内10余台F级燃气机研制的订货合同,并于2005年6月在厂内实现了我国首台27万千瓦重型燃气机的成功试车,从而成为我国研发重型燃气机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骨干企业。

“追风”——大力开发风电

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绿色能源,由于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国内外专家都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能源的需求将有四分之一以上依靠风力发电。面对这个正在形成的巨大市场,东汽紧紧抓住国家出台风电产业规划的历史机遇,“闻风”而动,抢先进入并走在了国内开发风电的前列。2004年11月,东汽在北京与德国瑞帕尔公司签订了1.5兆瓦风电机组的技术转让协议,掀开了东汽进军绿色动力领域的新篇章。仅用一年的时间,东汽即于2006年完成了山东荣成七台常温型机组的安装调试并成功投入商业运行。在此基础上,东汽又切入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电项目,率先研制出国内首批技术含量更高的低温型、抗旱型风电机组,并不断提高大型风电设备研发制造的国产化水平。如今,东汽已经实现了风电机组的系列化、批量化和规模化生产,每年收到和交付的订单多达数百台,成为全国和行业开发风电的领头羊。

“逐日”——全速推进太阳能开发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储量日益减少,其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需求也受到严重制约。而太阳能作为一种亘古不变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清洁环保的优越特性愈显突出。为着眼长远发展并谋求战略主动,东汽与被太阳能行业人士称为国内“硅谷”的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所)结成了产权纽带,并从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整合资源等方面建立了东汽峨眉硅材料公司,在乐山打造国家级硅材料产业基地。如今,东汽峨眉硅材料公司不仅将老厂原产200吨的生产规模翻了一番,而且又将年产500吨的生产线迅速上马并已投产使用,同时还将年产1500吨的建设项目全线开工并加速推进。从而在高起点、规模化上大踏步涉足于光伏产业上游产品的投入产出,一举成为我国太阳能发电领域一颗璀璨明珠。

在一路高歌的成绩面前,东汽人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他们一方面加强了与美国GE、日本日立和三菱、法国阿尔斯通、德国瑞帕尔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的经济技术高端合作,以便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开辟捷径和缩小差距,尤其在开发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等方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如此,东汽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还以产品研制、产业拓展、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为重心,着力从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数字化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运作质量和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