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浴火重生
1108800000005

第5章 历史抉择——建设三线备战备荒

这是一个历史的抉择,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

20世纪60年代,一个承载了太多人梦想的特殊时代。正当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走出饥饿困境之际,战争的乌云却阵阵袭来。中苏关系反目成仇、两国交恶的局面,苏联老大哥在我国东北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中印边境争端不断,中方被迫自卫还击;美国大举入侵越南,直逼中国边境。出于战略考虑,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鉴于中国的工厂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沿海地区,毛泽东下令在中西部进行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涉及国防、科技、能源、交通等工业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坚信一个原则:必须确保后方即“三线”地区能够作为安全的战略基地,并将建设重点锁定在四川、贵州和云南三个西南省份。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即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就是在这种构想中,把最容易遭到战争打击的沿海和东部地区称为一线,内地及一些大城市为二线,西南、西北纵深地区视为大三线。大三线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等省的广大地区,这里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700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龙门山、秦岭等崇山峻岭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安全的战略后方。作为三线建设企业,据当年的建设者回忆,建厂的初衷和定位是作为战争来临时的生产备份单位。

1964年,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三线建设这一浩大工程正式拉开序幕,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云、贵、川三省为中心,众多与国防相关的工程纷纷启动。在长达16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中国东北及沿海地区的上千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开始了自己的内迁历程,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行动之快,在我国建设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大批英雄的建设者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忱,迅速奔赴艰苦的大三线。他们告别故乡,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披星戴月、战天斗地,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建设,经历了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漫长岁月,用汗水和艰辛在几乎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岭、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之中,建起了一千多个“村落式”、“瓜蔓式”、“羊拉屎式”、“围山转式”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

在此种背景下,1964年下半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按照国家重大工业的战略布局,决定将哈尔滨汽轮机厂一分为二,在西北包建一个年产30万千瓦,以2.5万千瓦电站汽轮机为主导产品的制造厂;由上海汽轮机厂在西南包建一个年产60万千瓦的汽轮机厂,并由一机部七局和八局组织工作组全权负责西南、西北的选址工作。按照中央“散、山、洞”的方针原则,一机部组织了两批人马分别到西南、西北勘察选址。由于大三线建设全在山沟,分散隐蔽、钻山进洞,当时规定西安、兰州、成都、重庆四大城市及周围为禁区而不准迁入。因此,负责选址的考察组一行曾前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数省,足迹遍布甘肃的天水、靖远、武威、张掖,青海的民和、乐都等地,最初选下了青海省西宁市以北的黄家寨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这里大体符合分散原则,遂决定将电机厂、锅炉厂建在此处。但是,后来并没有选用这个点,原因是“西南的汽轮机厂要大些,年产60万千瓦,哈汽是从高温高压2.5万千瓦开始做起的,理应包建较大的厂”。于是在1965年,一机部又重新组织汽轮机、电机、锅炉三大主机厂到西南选点。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考察组首先看中新都,却因新都距离成都太近被否定了;继后又看好江油,但江油已有长钢在此。后来发现,绵竹汉旺的下寺与马尾之间的地带更适合筹建汽轮机厂,那里较为开阔,既符合“分散、靠山、隐蔽”原则,又因为那一地带依山傍水,并有铁路、公路,交通较为便利,而且山地多,可少占良田,还有一个小镇,生活问题容易解决。后经专家论证和上级部委确定,东汽的选址被定在了绵竹。

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告诉记者:“1966年东汽建厂的时候,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厂址选择上要求靠山进洞,打仗时飞机炸不到,所以选择了位于山区的汉旺。”汉旺因西汉末刘秀在此驻军期间军力大张而得名。作为三线企业的东汽选址于汉旺是为战略安全计,依山而建的十里东汽和汉旺镇被高高的群山环抱。据说,当年一位国家领导人前来考察选址时惊叹:“这个地方好啊,侵略者的轰炸机从哪个角度都俯冲不下来。”而且,人们在此会感觉到,飞机面对大山飞来肯定要撞山头,转过身飞去就只能将炸弹扔在田野上,这里确实是个躲避战火的好地方。

开始厂址靠近马尾即现在的武都镇,由于东汽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家安全”的国家重点布局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后来上级觉得绵竹汉旺一带更靠山、更隐蔽、更安全。为慎重起见,当年一机部的汪道涵、白坚两位副部长都曾来到现场。白坚副部长当时还专门住进二重厂招待所坐镇,并亲自拍板将东汽厂址正式确定在离绵竹不到20公里,位于曙光山下绵远河畔的汉旺镇。由于汽轮机厂主要是生产发电设备等民用产品,东汽的厂址只是“分散、靠山、隐蔽”而没有“钻山、进洞”。就这样几经周折之后,新的厂址最终选定在绵竹汉旺。1965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经委、财政部、一机部、工商管理局等部委联合发文,正式组建东方汽轮机厂,对外代号401(信箱)厂,并于1966年春天破土奠基、开工建设,从那时开始,中国东汽便应运而生……

建设大三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汽轮机制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不仅年轻也很薄弱。党和政府也正是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决定调整工业布局建设祖国大后方。于是,由哈尔滨市三大动力厂援建东方三厂,包括哈汽承建东汽的支内工作和三线建设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