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17

第17章 蜡炬成灰——情系热土献终身(1)

在投身东汽艰苦创业的难忘历程中,许多热血儿女不但献出了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甚至还过早地在征途中倒下了。这样的情况也牵动着人们的心绪,当年的许多事,人们回忆起来至今还深切感叹甚或痛心不已……

他永远不会忘记,虽然师傅来汉旺不是最早的,却是在工厂创业岗位上最早去世的东汽人。据当年东汽工具车间青年女工李伟等人回忆:东汽工具车间是他们当年进厂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他们所在的夹具钳工组的旁边有一个平时房门紧锁的配电室。由于配电室里变压器的电压太高而发出的电磁波场甚为强烈,在通电工作时就剧烈扰动着空气不断发出吱吱的可怕而又神秘莫测的振荡声。组里的青工们开始对这种危险情况和利害关系不甚明了,时常被好奇心驱使向里面怯怯窥探。记得有一次,他们在窥望时正逢车间维修站的电工师兄曾德森从室内走出,大家见他还未转身锁门就一拥而上,都想乘机闯进室内看个究竟。“谁都不能进去,里面太危险了!”曾德森见状大惊失色,赶紧堵在门口将人们死死挡住,最后在众人的疑惑中终于讲出了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那也是曾德森与他师傅一段生离死别的痛楚记忆。

曾德森几乎在东汽开始建设当日参加工作,他所跟的师傅是最早来东汽创业的哈汽职工。工具车间生产的工装属于中小件产品,一般不需要多么高大的厂房和重型设备,其生产作业与物资运输均较轻便,因而处于以山地布局为主的厂区的最高位置,与当时的机修厂房成为工厂最先竣工的两个车间。车间刚一落成,在各种配套设施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他们就与车间工友一道投入了基建收尾和设备安装,然而还未等师徒二人并肩携手、长期作战和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场噩运却突然降临,夺走了师傅的性命。那一天,他们师徒照例来探测刚刚建好的配电室,变电设备正常良好的运行情况使两人不知不觉都放松了警惕。刘师傅看到变压器上已积起了厚厚灰尘,竟无意识地拿起扫帚攀上前去清理,哪知上万伏的高压电流一下子就将他整个人彻底击穿,猛烈的撞击力还将这位身材高大魁梧的东北壮汉从变压器上弹到屋顶后又重重地甩在地上。刘师傅甚至在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就已命丧黄泉。

曾德森永远不会忘记,师傅是在工厂创业岗位上最早去世的东汽人。当时的情景还真真切切,尽管他在拼命的呼喊中迅速拉断了总闸,然而却永远不能挽回所发生的这一切,更无法自脑海中抹去倔强的师傅至死手里还紧紧握住扫帚的那一幕。此后除非有特殊需要,曾德森尽量不进车间配电室,他想用沉默来彻底忘却心中的痛苦记忆。他当然不愿有任何人重蹈覆辙。

他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责怪抱怨的话,觉得干任何事情都会遇到风险,甚至总得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痛楚的事情在东汽的创业史上绝非少见,同样的情况曾在工具车间相继发生。据当年身为工具车间青工的刘志前回忆: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下午,工具车间要从外地拉回两台设备自行安装,于是就组织职工下班后留在现场准备接收卸货。然而等了很久,也未接到设备却得到车间青年技术员刘武、李军带来的坏消息。“不好了,出事了,徐师傅和小陆都被设备砸伤了!”当时派去接车验货的只有工长徐贯家和技术员小陆两人,他们为了押车背靠设备坐在车厢后部。由于车载货物明显超高,当驶出东电厂房大门时撞在水泥门框上,沉重的设备倒下时当即将坐在后面的两人砸成重伤,已经送往德阳东电医院抢救并急需人工输血。

闻此噩耗,大家一下子都懵了,抢救生命刻不容缓,但去德阳救人献血谈何容易。那时到德阳可是个漫长的路程,这么多人又如何赶过去。好在人多力量大,当时条件虽差却办法挺多,不知谁从哪里发现的大卡车临时调来了,现场的男女老少一下子都上了车,饥肠辘辘地挤在大卡车上,为抢救工友生命就赤手空拳地出发了。

心急如焚,无心欣赏一路上的春色美景,到了德阳城里,听从调遣并乖乖等待着医务人员的召唤。很快被叫去抽血的人一个个离开了,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刘志前与李金河师兄两人了。

这时,通向理化检验室的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组织抽血的医护人员又出现在他们面前说:“救人所需的血液已经筹集够了,但为了留点余地还要再抽800CC,你们两位只需一人就够了,看看是抽哪一位?”刘志前与李金河当初虽略有犹豫,却都很快举起了自己的手并争相表示:“抽我的,我年轻。”“抽我的,我体壮。”

然而,当时所有人的关心付出没有如愿以偿地换来完好结果,在这次性命攸关的抢救中只有徐贯家师傅伤势较轻治愈出院。由于技术员小陆当时正对着大设备箱,设备被撞倒后的数吨重量几乎都压在他的身上,致使他腰椎多处断裂而全身瘫痪,虽然医院想尽办法进行了长时间的救治,他本人也忍着剧痛在病床上与病魔搏斗了很久,最后还是在同学同事的关切陪伴中,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渴望离开了人世。听说,他的好友在他身边看护时曾多次问及对此趟出差是否后悔,他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责怪抱怨的话,觉得干任何事情都会遇到风险,甚至总得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虽然她尚未来得及谈婚论嫁就匆匆离去了……定格在面庞上的动人表情似乎还在憧憬着远未走完的美好人生。建厂初期,有一个青年女工名叫王玉珍,由于天生丽质、活泼开朗、热心助人,是当时厂里响当当的青年骨干。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她的人生处于如花似玉、阳光灿烂的时候,一列火车飞转的铁轮将她无情地碾死在清早上班的途中。

那时的建厂环境非常艰苦,由于东汽厂区、生活区地处汉旺火车站山坡的两边,起初既没有横跨两地凌空架设的高空天桥,也没有供人们穿铁道的专门通道,许多职工上下班都是错过火车进出停站的时间,而在铁路边与火车并肩而行甚至从车厢底下钻过去,这种危险情况必然会不可避免地经常造成伤亡事故。有一天,当凄厉的火车汽笛鸣叫不止时,大家知道又出了火车将人撞伤碾死的惨痛事故。这次从血泊中抬出的是被车轮切断双腿而奄奄一息的王玉珍,她因失血过多、伤得太重而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永远闭上了眼睛,尚未来得及谈婚论嫁就匆匆离去了。尽管她再也听不见身边的父母亲友撕心裂肺的哭泣和呼唤,定格在她面庞上的动人表情似乎还在憧憬着远未走完的美好人生。

其实在那为上下班、赶时间而钻车厢、跨铁路的艰苦岁月,像王玉珍那样被火车巨轮夺去性命的东汽人不止一个,原居住在东汽家属区105栋的黄婆婆也遭遇了同样的悲惨命运。黄婆婆是一位来自江西,年已古稀的老人,她随着两个女儿参加“三线”建设而成为最早来汉旺的职工家属,来后一直与大女儿黄翠英一家人生活居住。由于她平时爱卫生并常把宿舍楼道打扫得整洁干净,邻居们都对她有着好印象且格外尊敬。然而风云难测,就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人们上班时又听见了汉旺火车站汽笛发出的刺耳长鸣,马上意识到此时又有人倒在了无情的车轮下。果不其然,当大家匆匆赶到火车出站口附近出事地点时,一具被人抬出的躯体已是血肉模糊、悄无声息。随之竟是黄婆婆的苍老面孔被辨认出来,原来黄婆婆是在前往照料住在几公里以外的二女儿,途中穿过铁路而遭遇不幸的,其邻居晚辈白永昌、孙占舟、刘武、刘志前、钱国强等人连夜张罗,协助她的家人妥善处理了后事。虽然这个悲惨故事已封存很久,但她的儿女子孙的心中仍有着无法抚平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