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19

第19章 薪火相传——执著追求献子孙(1)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今东汽的总产值已连年超百亿元,担负着国家三成以上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任务,无论看综合实力还是看投入产出都在业内堪称成功。然而东汽作为国家确定的涉及国民经济命脉与国防安全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长期以来为祖国电力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主要靠的是数以万计的几代东汽人响应号召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为建设“三线”辗转千里会聚汉旺山镇。他们舍弃了丰厚的物质文化条件,选择了扎根偏远山区耕耘十里东汽这片热土,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此忘我劳动和无私奉献着……

他们一干就是40多个春秋,一过就延续了全家三代人的日子,至今仍为东汽的创业发展而激情奉献。长期以来,东汽的许多家庭都在同一块热土上工作生活,有的甚至三代、四代同堂,东汽重型二分厂原党总支书记翟盛文全家就是这类家庭之一。翟盛文的父辈响应祖国号召,很早从东北大城市来到小小的汉旺镇。那个时代是工业学大庆,人人学**,讲的是牺牲奉献和螺丝钉精神。当年能到内地参加建设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厂的人,心中更充满着创业者的自豪感。翟盛文16岁就进了东汽当学徒工,后来当兵4年退伍回到东汽,前前后后在东汽干了40年。他还清楚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汉旺的贫穷落后情况,汉旺镇当时只有一条狭窄的街道,不到两分钟就可走到尽头。当地的老乡在冬天都还穿着单衣单裤,只在头上缠着厚厚的白布御寒。汉旺山区的冬天阴冷潮湿,哈尔滨来的人对南方没有暖气感觉很不适应,有些人就学会了当地老乡用“烘笼儿”取暖的办法。当年的“三线”建设是“先生产、后生活”,首先建的是厂房和实验室,然后再盖办公室和宿舍,当时只有席棚、民房甚至寺庙才是建厂设计和办公的地方。

翟盛文的父亲也是最早来东汽创业的先行者,最开始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盖厂房、修铁路、搞土建,大家平等相处、同甘共苦,工作中没有工人、干部之分,也没有大学生、留学生之别。在基建工地上,人们都在推板车、挖基础、抬石头、挑沙子,大家都是见什么干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赶紧把工厂建起来。年轻的时候,翟盛文常听父亲对外人讲汉旺的艰难生活,讲得最多的就是汉旺的“三多”。“三多”反映了当时的艰苦情况,一是坟头多,工厂所建的山坡上,多是当地老百姓死后下葬的地方。工厂破土动工和基建施工都要面对风土习俗,并要处理好所遇到的许多问题。二是毒蛇多,家里冷不丁会从房梁上掉下蛇来,经常吓得孩子哭、大人叫。东汽基建工程师刘仁均就是在睡觉时被毒蛇咬伤,被及时赶来的孟大夫用嘴给他吸出毒液,然后连夜赶路送往很远的绵竹医院……幸亏抢救及时,他才保住了性命。从那以后,人们进屋前就敲脸盆以“打草惊蛇”。三是雨水多,当地一年365天里有200多天是阴雨天,家家户户只要遇到出太阳的日子就忙着晒被褥,雨伞成了职工必备的劳保用品。饮用水也是当时生活的一个很大问题,人们喝水、淘米、洗菜、洗衣服只能用河沟水,许多人因此经常拉肚子,患上了肠道病。当年的汉旺也是全国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人们走在镇上常会看见一些防治血吸虫病的宣传图片,患者腿细得皮包骨头,肚子肿得像水桶一样,看上去很吓人。职工和家属只能在水里加上消毒粉,而且一定要烧开才喝。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翟盛文始终坚守在东汽,为着企业的发展努力拼搏奉献。

痛失和送别学友的时候,这个泪流满面的年轻人却没有离开那片废墟,他参加救人的意志更加坚定,行动也显得更加果敢……2000年的夏天,又一个默默奉献的第二代东汽人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就是产品开发处的一名技术人员——尤永红。当时的北京和济南有两个投标项目,尤永红连续熬了4个通宵后一回到厂里,就把行李直接放在办公室又扑到计算机上赶图纸。他并不知道,极度的疲累已经把死神引到了他的身边。曾与尤永红朝夕相处的产品开发处处长赵世全说:“后来有人跑来给我说,尤永红腿上长了好多点点。我马上就到办公室,把他从计算机上拽下来,撩起裤腿一看,腿上全是葡萄大小的紫色斑点。”在大家的说服逼迫下,尤永红被送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检查。可这一离开,他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热爱的工厂,一周之后,尤永红就因为淋巴癌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孩子才几个月大。在东汽的英雄谱中,这是个第二代东汽人的献身故事,像这样为了企业发展倾注全部心血的事迹也在第三代人中薪火相传。

主机二分厂的钳工熊世鑫是第三代东汽人,在他的东汽世家中,他的爷爷是建厂创业的元老,父亲是工厂多年的老劳模,他刚从东汽技校毕业一年多就遇上了“5?12”特大地震灾难。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熊世鑫就与德阳分部的工友们一道,心急火燎地抢着跳上厂里的救援车,随着蓝色工装的人流赶到了十里东汽。在汉旺一座彻底倒塌的楼房里,他看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李海东被压在废墟下。面对堆积如山的水泥板块,又缺少救援的工具设备,熊世鑫等人束手无策。事后他痛楚地回忆:“海东当时已受重伤,疼痛难忍一直呼救,可是根本没有办法。我们就只能先骗他说,一会儿就把他弄出来。其实大家知道,当时谁也做不到。”为了帮助李海东撑下去,熊世鑫一直隔着瓦砾陪他说话。他的头上是已经严重震毁的高墙,任何余震都可能造成新的垮塌。熊世鑫就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旁陪了李海东10多个小时,直到他悄无声息地永远闭上了眼睛。在那紧急揪心的时间里,这个泪流满面的年轻人没有离开那片废墟,他参加救人的意志更加坚定,行动也显得更加果敢……

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和纷纷求助的乡亲……她忘记了灾难时刻的惊惶和恐惧……与长辈和众姐妹一样度过了大震后最紧张忙碌的日子。无论在建设十里东汽的历程中,还是在参加灾后重建的征途上,东汽人的父子两代携手、老少三代并肩乃至祖孙四代同堂与企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形随处可见。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对企业的归属情感令人珍视、难能可贵……对于东汽团委干事刘梦雅等第三代东汽人与其祖辈来说,“5?12”巨震的毁灭性重创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惊心动魄的经历与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这场特大灾难来势凶猛地突然降临时,刘梦雅与团委书记袁万彬等人都被困在工厂12层大楼的8楼办公室里,大楼的剧烈摇撼和凶狠撕扯将他们吓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她也如同在大楼上班的父亲那样无助而悲哀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她的父亲作为第二代东汽人已在厂里工作了大半辈子,地震的突袭也将他与惊慌失措的同事们困在了7楼里不能动弹。面临大楼的随时倾覆和死神的恐怖威胁,她的父亲当时只有一点本能的反应,先是望望头顶——楼上面是他女儿上班的位置,再就看看脚下——楼底层和山下面有他的同事和爱人,接着就闭上了眼睛等待着今生的最后时刻。

真是地无夺命之门,天无绝人之路,这种幸运也赐给了许多人。正在大家绝望地听天由命的时候,凶猛的主震在80秒钟之后终于停歇了,惊呆了的人们反应过来就迅速冲到了楼外。然而面对眼前的一切,人们才知道这场震灾确实太可怕了。汉旺地区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到处呈现出大难临头的可怕景象,十里东汽四处房屋倒塌、人员被埋,处处是求助救命的哭叫。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左冲右突四处寻找,刘梦雅欣喜地发现了刚刚跑出危楼的父亲,继而又急切地赶紧下山寻找生死未卜的母亲,当时甚至都不敢想象独自在家的母亲是否能逃生。

当她喜出望外地与脱险的母亲在汉旺广场相聚时,周围已经聚满了流血的伤员和逃难的群众。望着满目疮痍的可爱家园和眼前纷纷求助的乡亲,看见公司副总经理林光平等人在附近来回奔跑、四处喊人拦车抢运许多流血伤员的紧急场面,她忘记了灾难时刻的惊惶和恐惧,开着自家的车担负起紧急运送伤员的任务,连续不断地在汉旺、绵竹和德阳的救灾路上往返穿梭。此后在转移群众、安置受灾群众、抢救物资、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她与所在群工部门的女同胞彭茁、许爱萍、李勤松、刘军梅、马秀丽、兰竹梅、李红梅、许亚兰、龚金霞、高骞等长辈和众姐妹一样,也在废墟旁、帐篷里、板房中、受灾群众安置点、广播宣传车上度过了大震中最紧张忙碌的难忘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