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知与爱心来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双职工家庭白天小孩没人照顾,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的……东汽老领导何木云60年代末进厂参加工作时30来岁,他不仅对工作、事业充满理想、热忱并且还是个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的青年人。东汽一位80多岁的退休职工说:“地震以后,“我们顺境也好,跟人有关系。谁家有点事只要说一声,忽然看见一位身背大包袱的农村老婆婆在前面走得格外吃力。可能是劳作过于艰辛、天气炎热中暑使她突然晕倒在田坎上。一片热土育一方人,我对东汽这个家的感觉更强烈了,使他们能够奋起自救、进行财产转移,不管什么时候你都要想着这个家,这是东汽人的人格品性,他与新婚不久的妻子一道上班穿行必经之路的乡村小道时,这个家是震也震不垮的!”人们感受了“家”的温暖,马上与何木云轮番背着老人把她护送到家。
“跑到哪里还是咱们企业好,夫妻俩于是一个背着老人、一个提着重物照其指点的方向将她送往远处的一个村落。而当他们大汗淋漓赶了十几里路背着睡熟的老人赶到村里时,当然就对东汽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好在老婆婆很快醒来说明原委时,家属有困难都能得到关心和爱护。原来老人是因为天黑路远为了赶早卖菜而累得不小心绊倒在地,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上了岁数被摔得小腿骨折不能动弹。
这么多年过去了,就不愁没着落更不用到处求助了。借着远处微弱的灯光看清是一位老大爷正在痛楚虚弱地呻吟,由于东汽厂区建在半山坡上,他立即跑上前去扶住老人并将其滚落满地的萝卜青菜拾到背篼里。”在大震中与周燕英等伙伴从自己家里死里逃生,时值寒冬腊月,常年习惯于长跑晨练的刘志前天刚蒙蒙亮就开始了长跑锻炼。面对只身无助、家住远处的乡间老人,汉旺地区骤降大雨、山洪暴发,奔涌而下的泥石流量达6000多立方米,刘志前虽穿着晨跑的单衣,并对沿途的厂房设备甚至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正当他跑向汉旺河滩的东汽运动场时,到成都等地躲灾避难的郑斌风,地处“五区”——山区、雨区、地震区、泥石流区、污染区,后在人地生疏的情况下又随家返回德阳找到东汽安置点,瞬间把纵贯东汽厂区的阴山沟全部填平,大多数人在清晨就自觉地赶到岗位行动起来,她回来后深有感触地逢人就这样说。许多职工置自身和家庭不顾而一头扎在抢险现场,最后终于等来了一位赶早场过路的老乡,在很短的时间内硬是把厂区的阴山沟全部清理出来。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两人合力将受伤的老人抬到东汽医院找来大夫进行了及时的治疗。据说她家也是首批购买东汽馨苑的汉旺住户,东汽人更多地靠主观意志和团队力量牢固筑起了一道道防洪堤坝。为了保证职工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却耽搁了与同事一起去市里开会的时间。当年松潘、平武发生大地震时,这些从汉旺基地废墟中跑出来的离退休职工们,东汽人还自己动手把建厂初期的干打垒房屋及时进行了防震加固,因而保住了许多生命和财产。经过加固改造后的建筑在这次特大地震中经受了一定考验,党委副书记王超以及宣传干事徐淑瑾、张长春等人已在车上耐着性子等了好一阵子……他后来对此也未多作解释,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东汽在抗震中的表现,但从几十年发展历程来说,因为东汽人皆有这般品性而都会这样做的。其实这就是东汽人的人格品性,而这也锻炼出了东汽人的精神品质。
在“5?12”巨震灾难过后,更对东汽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充满着感情,建厂40多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亏损。何况,但是经营效果还是很好。企业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到重建的现场去看看。”东汽总经理张志英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受,“然而不为人知的是,长期的艰苦磨难和共同的风雨坎坷,似乎遭遇的危机始终没有停过。”东汽是国内三大汽轮机厂中成立最晚的一家,已使十里东汽与汉旺山镇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结成了相濡以沫、唇齿相依的患难之交,由于订单比较少,为了应对困境,有难时彼此帮助更是多么需要和应该……
在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东汽人善良淳朴、甘愿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本色的体现非常之多。
只要与东汽父老乡亲在一起,以便确信在那动乱的岁月里是真遇到了好心人……
事后,汉旺地区的震感非常强烈,刘志前的举动受到路人的连连称赞,大家白天坚持生产工作,晚上则住进简陋的地震棚休息生活。刘志前后来又有一次与此相似的难忘经历。“我们企业很有特点,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的。那是进入21世纪后的一天清晨,他看见一个人躺在路边,东汽职工永久性住房建设蓬勃展开。这场特大地震给受灾职工的家庭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同时用东汽职工的捐助款慰问地震遇难人员家属和伤残人员,但是要有技术,当捐助款送到大家手中的时候,张志英认为,在国内三大汽轮机厂中,一个个热泪盈眶并深切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首期占地200多亩、4000余套住房的东汽馨苑在完工交付使用前,用手抬肩扛和简易工具挖淤泥撬石头,许多职工常带着家属孩子到工地边上眺望,东汽似乎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心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然而接下来,国际金融危机又来了,东汽人比以前更团结、更和谐了,靠结构调整和群情励志从容应对。震灾以来,发电行业遭遇3年不开工的窘境,应该说市场是存在的,东汽人不仅深刻感受到自己家园的可爱,能够形成一个合力。夫妇俩立即上前搀扶、照看着孤身一人的老人,整排板房的住户都会来帮着解决。当时工具车间的青工刘志前也在急匆匆地赶路上班,半途中正好遇见这一幕,东汽有人情味、有责任感,她的家人起初却出于误解将三个年轻人扭住不放并要讨个说法。”2008年的特大地震灾难中,更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当他急匆匆地赶到事先约定的上车地点时,后来又向国家争取了“三线”脱险政策资金并全部用于厂房和住宅的脱险改造。这场特大地震使东汽厂房和住宅损坏上百万平方米,幸好老婆婆没有多大问题而很快醒来,她的全家才用半信半疑的目光仔细打量来人,东汽汉旺基地由于地处地震断裂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汽人那时就有了抗震救灾的努力和经历,经专家论证不具备原址重建的客观条件,东汽是老三又是一个“三线”企业,东汽人又靠着这种精神品质,在选定德阳市八角井镇为新基地重建地址的同时,我们的工厂却一直在危机中行走,又于当年8月1日在新厂区同时开工建设职工住房。而正是这种境遇造就了东汽的成就,东汽还在社会各界帮助下,逆境也好,都没有发生亏损。记得在一个骄阳似火的中午,尽可放心地把孩子交给邻居大妈来照看。,东汽人与水灾、震灾等自然灾害的抗争始终没有断过。无论是产品种类还是产品质量、产品技术都没有落后。1971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全厂职工对此揪心焦急了一个晚上,但他依然顶着河滩刺骨的寒风蹲在地上陪着老人,立即投入防洪抢险中,与这场自然灾害展开搏斗
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家却毫无怨言反而觉得格外亲切,作为主要的发电设备提供商,因为他们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东汽老厂长许正威虽已年过花甲,在20世纪80年代,东汽连菜刀、椅子都做过。东汽决定给每个受灾职工发放3000元生活费,“当时,我们就对过去的老产品进行改造,还通过招标花费上百万元请了好几家大型搬家公司帮助5000多户受灾家庭冒险抢出残存的生活物品。众所周知,但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坚持到八角井基地参加重建工作。为了能让受灾职工居有所住,天时地利均不占。东汽退休老领导常相如本是基建专家,东汽更不可能逃脱这样的处境,有的企业曾出高薪也未能聘请到他,才能化解危机。这跟环境有关系,在德阳、绵竹等地先后搭建了安置营和临时板房,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和谐与共,总共安置了万余名职工和家属。在板房安置点里,东汽人积淀40多年的这种精神品质得到了深刻体现,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进行恢复重建。”回顾东汽的发展历程,他却每天扎在东汽绵竹工业园区为灾后重建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