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34

第34章 征途坎坷——勤劳智慧奔前程(2)

尽管奇迹在不断发生,“十里东汽”瞬间成为废墟瓦砾的事实让人们认识到,任何自然或者人工的保护屏障在天灾面前都显得如此脆弱,这也让东汽人再一次反思汉旺厂址搬迁这个重提的话题。东汽董事长温枢刚后来谈起将汉旺工厂搬往德阳新址时,他庆幸“八五”开始逐步转移部分业务的选择,继续与世界跨国公司等行业巨人一争高下……,如果企业的搬迁步伐能够更快一点,这场灾难说不定能得以幸免。“从情感或历史原因来讲,我们觉得开不了口,下不了这个决心。但从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而言,我们又必须搬出绵竹。”温枢刚谈到搬离汉旺时,这个性情中人的声音有些低沉。毕竟东汽人在这片热土上扎根奋斗了40多年,毕竟东汽人和整个汉旺、整个绵竹已经血脉相连,交融在一起了。在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汽是绵竹的东汽,绵竹是东汽的绵竹。”但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已改变这一切,不管愿不愿意,不然就会被市场和时代所淘汰。对于外界来说,这确实不容易、不简单,是个奇迹。正是这些可爱的东汽人,在震后的10多天又开始恢复生产,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韧劲完成了震前88%生产任务的“奇迹”

改革开放是发生在我国大地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并在组织机构上强化了对策措施。搬迁已经成了一个不是搬与不搬、部分搬还是整体搬的问题。“两年半内将全部搬往新址,面对生存压力和市场竞争,东汽人当时就有着诸多领悟,他们在外是只身一人,背后却有几千人。人家看你决不是只看一个人,会从一个人的作为看到一个厂的实力。国家计委不久就正式发出文件,批准东汽成为引进水泥管磨机大型减速器设计制造技术的三个厂家之一。东汽人从一个会议中捕捉信息、受到启示,争取到国家确立的一个重大项目,其可贵的事业心、责任感完全出自求存图强的强烈愿望。这种殚精竭虑、苦苦追求的韧劲和秉性一直在催人前行,并浇灌着东汽人辛勤耕耘的这片美好土地。

其实东汽人早就明白,打菜刀只是靠勤劳克服艰难困苦的一种手段,一个企业必须在主业上取得突出作为,这是硬性的命令和战略。”温枢刚说,这也意味着国有企业不愁原料、不愁产品、不愁市场等“三不愁”吃皇粮时代的终结。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调整,国家计划的电站项目几乎没有,东汽的生产任务连年减少,陷入了艰难困境。老厂长丁一当年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其实我们也可以向上要工资、报亏损,作为生产单位却不能坐等国家救济啊!”东汽人于是走南闯北跑遍了全国各地,揽来了榨糖机、保险柜、铣床、出口菜刀、折叠椅、机库大门、小水轮机、小汽轮机,还有沼气提粪机等小打小闹的产品……只要能干的活都接下来,它们利润虽薄却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仅以此养活了万名职工家属,而且还和衷共济、渡过难关,闯出生路从而为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东汽人知道要在金融危机下继续过好日子,唯一的法宝依旧是靠聪明才智来主动寻找市场、参与竞争。“5?12”震灾发生后,人们主要担心东汽能否按时供货。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后,电力市场需求下滑、电力行业建设突然下行,东汽面临的困惑则是客户还要不要订货的问题。该上的项目也停了,敲定的订单都要推迟供货。于是,东汽2009年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营销工作会议,他们借助重建的机会,成立国际合作处来专攻国际市场,成立电站服务事业部专攻老机组改造;在立足传统稳固的东南亚市场外,还把市场营销触角伸向原来陌生的非洲。营销处长喻刚深感金融危机给他们造成的困难,全处共有35个人而每天至少一多半人要出差在外四处奔走。2009年前3个月,东汽的用户订单大幅下滑,只相当于过去的三四成,此时的环境让人重提20世纪80年代初的“行商精神”,多与客户沟通和主动出击,不追求大的利润,但要端稳生存的饭碗,这便成了当代东汽营销的新策略。

地震当年,东汽的产出指标又超过了100亿。企业又成立核电项目处来专攻核电市场,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下滑,它还依然“欲与天公试比高”,每周都与单位许多职工一样工作78小时,这成为“5?12”地震不幸中的万幸。但是张志英和他的员工却认为:“实际上,东汽也没有追求什么,那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谁都必须这样做的。”虽然2008年的数字让人们兴奋,东汽在艰难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业绩,重新进行产业布局,让东汽等发电设备企业感受到经济“寒冬”,主要表现在社会的用电量降低了,而没有发电量就没有发电设备的需求量。东汽虽然也要靠调整结构、拓展产业、创新技术、挖掘潜力等经营管理办法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但同样要靠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人的力量与奉献精神来应对危机、战胜灾害,从而使企业在大灾之年还是保持了工业总产值居于行业的最高水平。然而,东汽人的近忧远虑绝不只应付自然与人文灾害,他们的重建任务从一开始就着力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研发水平,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断打造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争创国际一流现代化企业的战略高度来确定。按照张志英的话说:“未来的企业,市场是国际化的,产品也是国际化的。东汽与国内的几家比是不行的,必须站在全球化的平台上,尤其要跟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水平比。同时适应市场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和变化,不但要比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性能,还要比市场价格、消费偏好和售后服务。东汽目前的产能位列世界前三,新建的东汽制造能力要位列第一,它不仅体现装备技术、管理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还得体现企业文化尤其是员工素质都是一流的才能得到强力支撑。”

这样的决心让人感觉东汽不但灾难打不倒,把东汽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基地。这样的决心让人感觉东汽不但灾难打不倒,继续与世界跨国公司等行业巨人去比肩角力、争夺高下……2009年的炎热夏天,午后的骄阳火辣辣地照在已成为一片废墟的汉旺大地上,此时往日喧闹的大街已经一片静寂,宽阔的马路没有车辆,行人也很少,汉旺广场上的钟塔仍默然矗立,而时钟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使十里东汽1/3的厂房成为瓦砾,600多条鲜活的生命长眠于大山脚下。时隔一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人们内心仍有很多东西无法去触碰。但是东汽人已经坚强地站了起来。就在这样的凄凉环境中,东汽人毅然开始了废墟上的重生。主机四分厂、铸造事业部、工业透平事业部还在这里生产,1000多名东汽人仍延续着不屈不挠的“东汽精神”。他们当中有些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有些人全部家当都毁了却都主动要求上班。与其一个人在家面对废墟以泪洗面,不如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工作而转移悲痛。虽然一个人要从内心深处的悲痛中走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集体的温暖和劳动的快乐会让人暂时忘却悲痛。而在另外一些东汽人的眼里。

东汽职工胡仕明是机修分厂技术骨干,他在“5?12”震后的半年里只休息了一天,还依然“欲与天公试比高”,比每周七天八小时工作日要多干好几天。“实在没办法,都得这么干,机修人员是重建的先头部队呀。”这是分厂党支部副书记许峰的解释。汉旺基地设备的每一颗螺钉都得由他们拆下,八角井基地机床的每一颗螺钉又都由他们装上。东汽人在大震后已经历了两次“大战一百天”,每个岗位的人都是自觉担待、没人抱怨,有的只是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即便这样,企业于2010年初成立了现场管理办公室等新机构,与之一起推进的是《职工行为规范》的实施,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新的更高要求。东汽常务副总经理张文峰负责主抓这项工作,他认为规范管理比技术、生产、营销工作更加重要和紧迫,新东汽的目标是做成百年老店、铸就千秋大业,员工的素质行为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至关重要,这也是传承以“不占天时、没有地利、唯有靠人和”为核心的东汽文化的精髓所在。老一代东汽人于荒山偏远处开创了凝聚人心、创造辉煌的“人和”文化,东汽进城之后的青年一代更应把甘愿吃苦、乐于奉献等优良的传统本色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