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44

第44章 敢为人先——自主创新攀高峰(2)

更上层楼上风电,驰骋草原靠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看似简单,背后却凝聚着东汽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内蒙古大草原的冬天真冷,风吹在脸上像针扎和刀片划一样。”东汽风电事业部主任工程师高原生至今对草原的寒冬心有余悸。但那也是最令他与同事开心的时候,因为,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恶劣条件下,东汽生产的风机依然在正常工作。2006年,东汽自主研制的首批低温型风机在呼伦贝尔草原投入运营,高原生作为责任工程师参加了设备的调试。在那之前的两年,东汽刚引进了1.5兆瓦常温型大型风机,进入与汽轮机同样是旋转机械的风机制造。由于产品原产地的气候变化不大,所有的风机就都是常温型机组,只能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下工作。而我国多风地区却多在北方,气温最低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一到冬天风机就都运转不动了,这样的情况怎么能行呢?”东汽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王建录说,“因此在引进国外仅有的常温型机型后,我们只好立即着手研制低温型风机,这对于东汽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难的挑战。”因为刚引进那会儿,东汽基本没有风机设计计算资料,这等于是一种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风机放置于野外,寒冬、昼夜温差变化特大,因而对制造材料的要求很高。”东汽副总锻冶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杨功显说,“我们为此反复做了20多次科学实验,按低温条件重新选择了所有需要露天工作的设备材料。”现在,东汽生产的1.5兆瓦风机70%实现了自主制造,而且根据风机安装在北方的草原、高原、海滨等地区的温度、台风、盐雾等特点,还连续开发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9种机型。

东汽人深知,只有掌握了最为核心的风机设计技术,才能独立自主而不受制于人,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现在可以确定,经过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东汽现在已经掌握了风机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能够自主设计、生产常温和低温大型风机,海上风机的研制工作也在全面展开。”东汽总经理助理、风电事业部总经理张生平的话,展示了东汽这份令人振奋的成绩。进入风机领域5年时间,东汽已经闯入国内风机制造大户的前三名,由2005年仅能生产7台风机上升至2008年生产800台,2009年产量就跃升至1200台,占到公司总产值的50%。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饱经风雨沧桑的东汽人凭借一股敢闯敢干敢啃硬骨头的创新精神,将企业打造得更有引领行业发展、赢得市场竞争、占领经济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发展有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东汽则需要两者兼顾。一方面大力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积极推进常规火电机组的升级换代,使机组的燃料利用更加充分而发电效率更高。目前,东汽除了进行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等新型机组研发制造外,还率先进入燃气轮机研发领域,提高我国发电设备整体制造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紧跟市场需求走向和时代前进步伐,大力进军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形成火电、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电并举”的发展格局。核电方面,早在10多年前,东汽就以参与岭澳核电站一期项目分包件制造而进入“核电俱乐部”。目前除了承担岭澳核电站二期核电项目汽轮机制造任务外,还承担了台山、红沿河、宁德、福清等项目多台大型核电机组的制造任务,已成为我国核电汽轮机装备研制的最大供应商。而且作为国内唯一具有百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制造业绩的企业,已为中国核电未来最大单机功率达到170万千瓦半转速机组的生产做好了准备。风电方面,早在2004年,东汽就从德国瑞帕尔公司引进了风机技术并开始进入风电产业,其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出能力已位居我国同行前列。2009年,东汽风电机组生产达到1200台并创百亿产值。同时东汽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风电产品的系列化,培育风电产品从生产到服务的产业链,逐步提高东汽风电的市场竞争能力。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东汽首先大力发展多晶硅和单晶硅生产,先后投资建成500吨、1500吨多晶硅新的生产线。此外,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高纯金属材料等研发工作也处在国际先进位置,这将进一步提高东汽在光伏发电行业的影响作用。

冲出国门闯世界,打造品牌靠创新。“云层之上,世界很小。”只有放眼全球、面向未来,东汽产品直至企业品牌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东汽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其产品从川西一隅走出西部,覆盖全国,融入世界的历程。建厂至今,东汽产品已经覆盖了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国内所有省份,并出口至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而近年依靠价格、质量、技术等商品要素的优势,东汽成功依托白俄罗斯燃机项目进入欧洲燃机市场、依托博茨瓦纳燃煤项目进入非洲市场、依托沙特燃煤项目进入海外60赫兹火电市场,而土耳其、摩洛哥、叙利亚、苏丹等新的市场正不断进入东汽营销视野。

经典的“鸡蛋与篮子”理论,引出了分散经营风险、优化业务组合的投资战略。在多年的产业发展经验积累之后,东汽1995年通过合作分包方式进入核电领域,2003年通过技术引进与合资建厂进入燃机领域,2004年通过风电总装技术引进和许可证生产方式进入风电领域,2006年通过投资和整合划转方式进入太阳能领域,2007年通过合资建厂进入海水淡化领域……近年以透平技术为核心、以能源设备制造服务商为定位的“多电并举”战略,助推东汽驶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做精煤电、做强核电、做长气电、做大风电、拓展新能源”,东汽将继续擎起“多电并举”战略旗帜,继续完善产品、产业总体布局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建厂当初设计产能只有60万千瓦,到今天核心制造能力接近3000万千瓦,东汽生产能力已经跨越数十倍。从“十五”初期公司年产量300万千瓦,到“十五”末期已突破2000万千瓦,5年时间的产能也翻上好几番。建厂至今,东汽已累计生产各型电站汽轮机2亿千瓦,国内市场占有率近1/3。现在,灾后重建的新基地又采用了科学的布局、先进的装备和优化的工艺,东汽强大的制造能力将跃上新的台阶,年产量超过3000万千瓦的目标指日可待,而全球最先进的透平制造中心也将成为东汽的新标签。

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东汽把握市场机遇取得了更快发展,但是还应清醒地看到,企业地缘的劣势没有改变,技术的“无核化”也日趋严重。地理上的不利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历史问题,技术的“无核化”则是需要重新审视的现实。除30万千瓦汽轮机组算是东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外,更大单机容量机组的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仍需依赖引进,真正自主创新的技术确实很少而且多属“无核化”的部分。为了在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中获取大型机组更多的订单,东汽还得在科研技术、设计技术等方面,继续坚持“技术立企”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扩大产品系列,以技术领先培育潜在市场。东汽的重建发展更须立足高远,首先要对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形势和未来走向有着全面把握和清醒认识。

正是有着这种清醒头脑和危机意识,东汽始终坚持并着力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的除旧布新,以此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振兴。其中,主要把握了五个方面:一是根据应对入世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依靠观念创新为产业振兴引领方向;二是根据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变革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依靠体制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保证;三是根据把握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要求重视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依靠科技创新为自主研发提供先导;四是根据遵循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调整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依靠管理创新为科学发展铺路开道;五是根据追求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和作业方法,依靠工作创新为高效运作增添动力。为了占领当今重装产业研发技术和制造能力的制高点,东汽在推进“多电并举、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实现火电、核电、气电、风电等大功率、高参数大型发电设备成功研制和批量生产过程中,紧紧瞄准当代先进水平和世界一流企业,并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捷径和手段,坚持与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外大公司进行“强强联合”和高端合作,以便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更高山峰,从而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研发本领,使得重装产业和企业发展真正独立自主,不再受制于人。

凭着自主创新的傲气和志气,东汽人早已挣脱了盆地的束缚和山沟的狭隘,一路披荆斩棘,走出了创新发展的科学之路。如今,东汽已能生产各种类型的大型火电、核电、气电、风电机组以及太阳能等其他能源装备,其产品广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日本、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0%,先后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日立、三菱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德国瑞帕尔公司等著名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产品技术高端合作,引进、消化了百万千瓦等级核电汽轮机、亚临界和超临界、超超临界60万千瓦以上大型机组以及重型燃机的研发制造技术,不仅坚持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产品的触角延伸得更广,而且将产业开发的链条拓展得更长更宽,并已延伸到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海水淡化等清洁高效可再生资源领域。近年来,东汽不仅在培育安全可靠的核电质量文化,体现产品研制具有当代顶尖技术的燃机攻关精神,在寻求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开发情结上打造了能树立权威的品牌文化,推出了“多电并举、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形成传统产品与新产业优势互补和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优秀的精神文化紧密结合,将引领东汽处于行业的领跑位置并使之充满生命力、创造力、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