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59

第59章 一览群山——最大厂家拔地起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东汽的重建发展非常关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有力地支持指导东汽的恢复重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新东汽所呈现出的面貌令人鼓舞,“东汽精神”和“东汽速度”创造了令世人赞叹折服的灾后奇迹……在“5?12”大地震两周年之际,投资50亿元、占地60余万平方米的新东汽将屹立在德阳八角井镇。按照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的说法:“这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一个提升企业水平和档次的机会。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仍然能够沉着应对,努力化危为机,变坏事为好事。”在重建中完善,在重建中升级,这是东汽人的战略选择。建成后的新东汽产业链更加完整,未来的产品结构更合理,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汽轮机厂”。

人们徒步绕着新基地走完一圈至少需要4个小时,建好后的新东汽自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轮机厂。在地震当年的新基地开工奠基仪式上,东汽总经理张志英是这样描述着未来:“东汽的重建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复制,也不是一个简单水平的重建。作为国家重型装备工业的一个领军企业,它是一个向着国际一流水平目标进军,成为国际装备水平最现代、工艺流程最先进的企业之一。尤其在灾后重建全速推进的同时,还需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多变形势,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具有这种前瞻性。”他在2009年新产品开发计划任务落实会上,专门对东汽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汽实现了从火电机组“一花独放”到与核电、气电、风电、光电“多电并举”,其根本好处不仅在于把握了发展脉搏和市场走向,并使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更宽更大并更有回旋余地,而且能够分散风险避免吊死在一棵树上,使产品产业都能成为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朝阳产业,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后劲更足、道路愈走愈宽广。具体来说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领先一步发展方针,做精煤电,做强核电,做长气电,做大风电,做成光电,拓展新能源,使企业真正成为多元发展、核心业务突出的电力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300亿元产值,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输出能力。

面对不亚于8级地震的金融危机,东汽人同样毫不畏惧。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占了相当大比重,2009年年内开工的一系列核电站,所需的百万千瓦机组就有10台。而在国家电网的建设计划中,也有3100亿元的大型水电、煤电、风电送出工程的重大投资,这些都成了东汽新腾飞的市场机遇。尽管2009年火电新增订单明显减少,但对东汽生产的发展速度影响不大。按照张志英的说法,其理由有三:一是这些年火电生产已经处于高位运行了,本身需要进行符合市场供求平衡规律的结构性调整,更需要向开发高效、节能、大容量的产品发展;二是东汽已经较早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包括核电、气电、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业务都在迅速发展,奠定的基础还是比较坚实牢靠能够适应市场风云的变化;三是东汽的核电、风电发展的起步更早、速度更快,现已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半壁河山,而且已在引领着未来的发展走向。如此看来,东汽的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不仅有着东汽人的惊人意志和火热激情,而且更有其科学发展的远见卓识和高超本领。

重建东汽被国家看做是灾区工业重建的样板工程,它肯定会又好又快地完成使命。无论是东汽人还是施工队伍,工地上的人们都有这种态度和信心。2009年2月26日,东汽震后首批恢复生产的隔板分厂入驻八角井基地,自此1500余台从汉旺抢救出来的设备大搬迁正式拉开序幕。恢复重建一年多来,东汽汉旺基地生产、搬迁一直在同步进行,所有设备每天24小时都是不停地运转。着眼于达到世界一流装备的目标,东汽还对许多从汉旺搬迁修复的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既大大降低了成本又达到了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2009年12月15日,汉旺基地搬迁过来的最后一台重型设备——科堡龙门数控加工中心也稳稳地运抵八角井镇新厂房安装,这也标志着历时10个月的设备搬迁大会战已经收官。现在可以自豪地说,加上新采购的近千台设备,包括金属切削、热处理、焊接、铸造、锻压以及能源动力等设备,在东汽八角井基地的2600亩土地上已云集了当代世界最先进、最现代的火电、核电和风电制造设备,使灾后重建也胜利完成企业技术装备全面改造升级的“重生”之旅。

“说到东汽重建过程中的艰辛,恐怕只有自己才有这种切身体会。”装备资源处副处长王健这样说。自新基地开工以来,为了加快进度、缩短工期并给设备基础留出足够的“养生”时间,东汽员工与施工队伍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早出晚归地连续作业,大多数施工人员都是在工地上过的元旦和春节。为了快速和早日建成八角井基地,各项工作都得争分夺秒和齐头并进,各种基建材料都要马上拉进来,各种能源管道都要及时埋到地下去,各种机器设备也要迅速进入安装现场……但是道路还没修好、能源供不应求、条件也不配套,人们就不得不打遭遇战、不得不多担待、不得不付出更多……

有一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雨后的工地像个蒸笼,酷热难当。八角井基地建设指挥长肖珉布置完工作后,又开始了施工现场的日巡查。他在烈日下走了几分钟就已汗流浃背,当走到新基地规划的东九路的时候,看到那里的临时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原来是一辆拉着大连重工生产的150吨航吊的大拖车与一辆拉地板砖的重型卡车都陷在泥泞的道路上。他赶紧招呼大家一起帮着把地板砖卸下来,堵车的司机、附近的工人纷纷跑过来了。肖珉由于年轻时一次干活用力过猛患上了很重的腰疾,但他毅然脱下衣服与大家搬地砖、拉汽车,最后终于把这两个庞然大物从淤泥里折腾了出来,剧烈的腰痛却让他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也起不来……为了实现早日完工的共同愿望,他们这样的付出、担当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有的人则是一年多不休息、不出差,一头扎在施工现场不出来。

东汽的重建不仅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支持,也赢得了国际友人包括合作的跨国公司、外国客商的敬佩和帮助……东汽人出生入死抗击特大灾难的英勇表现以及东汽的迅速崛起、重建也感动了世界。“5?12”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之际,通过“东汽数控龙门铣床、数控镗铣床、数控立车改造项目”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所需的最后一批关键设备“电柜”顺利通过检验,它兑现了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简称SFAE)总经理王平在一个月前对东汽,也是对灾区人民的承诺——保证在“5?12”一周年之前完成双方签订的项目改造合同的全部供货任务,为灾后快速重建贡献最大的力量。

东汽为了重建家园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急需对带病生产的设备予以改造。在此背景下“东汽数控龙门铣床、数控镗铣床、数控立车改造项目”被要求提前实施。2009年3月24日,SFAE总经理王平专门拜访了东汽。当天上午,在东汽副总机械师王其勋的陪同下,王平参观了震后东汽在汉旺的工厂和家属区。下午,王平总经理与东汽副总经理肖珉等人进行了会谈,并对此项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由于灾后重建的规划需求,需要将东汽位于汉旺的工厂迁出,设备改造最好能借此良机同时进行,但由于工程大、时间紧,确实非常困难。对此,对方经过慎重考虑并咬紧牙关向东汽作出了肯定的答复,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兑现了这个承诺……

“大家都非常自觉和投入,根本不需要劳动纪律的考核要求,反倒是单位领导更担心员工们干得太累。”这是在东汽新基地的施工和生产现场,许多青年职工对来参观问候的人们说的话。在德阳市八角井镇东汽新基地,3000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最后的冲刺,四处都是蔚蓝色背影在挥汗如雨。大多数东汽人注定要用一生去脚注这个庞然央企的伟大历史进程,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他们的祖辈、父辈们从夜幕下霓虹闪烁的哈尔滨来到川西龙门山脚下幽闭清苦的绵竹汉旺,以“一根麻绳闹革命”的精神创造了“机械制造之王”山坳里拔地而起的奇迹。

“5?12”使东汽人刻骨铭心,那是一场惨烈的记忆。40多年的心血,辉煌的十里东汽瞬间毁于一旦。那些蔚蓝色的背影,在震后第一时间从德阳基地通往汉旺的路上随处可见,一波波向坍塌的厂房拥去,像一条生命的蓝河;在任何一处废墟前,只要插一杆红旗,立即可以组成一支蔚蓝色的救援小分队……废墟前的誓言和行动确实感人肺腑、惊天泣地,刚从废墟中被刨出来和危楼中逃出来的东汽人,又立即投入到生产自救与恢复重建中。

东汽的节假日都是火红的钢花,不停工、不停产,他们已经慢不下来了。“一些车间人员减少了40%,反而比地震前增产20%。”年逾50岁,负责基础施工监督的郑文殊4天4夜守在混凝土浇铸现场;项目监理杜荣芳,一个30出头的娇小女性,承担着3个大型项目的现场协调任务,工地间10多公里一个单边,算不清每天来回多少趟,有人说她两年下来几乎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二分厂转子装配二班班长欧国坤,继续保持着每天16个小时的工作量……“有个别调皮的小技工,过去要时常催促他抓紧干,现在我却要叮嘱他注意休息。”欧国坤说,不懂事的“小孩”一夜长大了。震不垮的蔚蓝色精神群雕,挺起不屈的脊梁,东汽人创造了二次崛起的奇迹。然而,生产的连轴转之下不乏苦中作乐。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拥挤在3人一间的板房中,每天骑自行车、摩托车来回于10多公里的路途上;盒饭、方便面、饼干,加班餐尽量凑合,睡眠严重不足……这一切都源自内心最质朴的渴望,希望工厂这个大家庭能够尽快地好起来。

在此期间,已把一生都献给了东汽的离退休职工们,对东汽的异地恢复重建也非常关切并充满信心,许多老同志几乎每天都要到新基地建设的施工现场去走走看看。东方电气集团首席专家、东汽老厂长许正威已年过花甲,仍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八角井基地参加重建工作。东汽退休老领导常相如是基建专家,有的企业曾经高薪聘请,他却不去而每天驻扎在重建基地,为灾后新东汽的建设发挥余热。即使那些没有办法为重建直接出力的老同志,也不顾高龄弱体经常到工地边上长久地翘首眺望,有的甚至围着整个新基地施工现场慢慢地走一圈。那可是个2600余亩土地的施工现场啊,老同志们绕一圈至少得花4个多小时呀。东汽的老同志们大多是赶公交车到八角井基地的,有些人甚至是步行过去的,他们有的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有的是搀着老伴一起前往,也有的是独自一人来来去去。这些老同志中就包括建厂初期就来到汉旺并为工厂创业发展历尽艰辛、尝尽甘苦的东汽老一辈徐均平、张绳铨、辛起华、郭文蔚、刘荣辉、宋国文、刘仁均、熊启明、刘天裾、唐新春、涂烈孟、曹殿平、张敬和、陈国良、龙遂福、杜世荣、康锡昌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东汽的父老乡亲对企业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和真挚,其内心对新东汽的期待憧憬是多么的强烈和深切……

春天来了,清明节到了,心灵的创伤被时间轻抚。在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许多人在奔忙之余又登上汉旺的曙光山,去寻找罹难的丈夫、妻子、父母、儿女们被掩埋的地方……亲情、责任、憧憬激励着从伤痛中站起来的东汽人,擦干眼泪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