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点点梅花为我愁
1115800000017

第17章 袁世凯:一妻九妾新旧欢(3)

接着,便派了向来给他做“置办”姨太太差役的符殿青,带了银钱将叶氏迎了回来。叶氏原是和袁克文有着嫁娶之约的,现在看到是袁家派人来接,很自然地便想到了袁克文身上,便也收拾行装,欣然北上。没有想到在“洞房花烛夜”,却发现意想中的翩翩少年,竟变成了一个满嘴胡须的老者,她那哀怨之情,一点也不会少于三姨太太金氏!

她能怎么样呢?只好认命。

可是,袁家再大,袁克文和他的“六妈”叶氏都难免要有碰面的机会,这机会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分频繁。可惜,时过境迁,这对情人,一个做了对方的“六妈”,一个做了儿子。他们能怎么样呢?

袁家的医生徐正伦回忆说,民国元年的春天,此时的袁世凯有一部分眷属在天津居住。袁克文偕妻子刘梅真去听戏,在戏园子包了一个包厢。可这听戏的人多了一个不该多的人,袁克文的“六妈”——叶氏,更有意思的是,“六妈”叶氏还打扮成少女模样。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袁世凯的三儿子、和袁克文同一个生母的袁克良,发现此情况,起了怀疑。后来袁克良回京的时候向袁世凯揭发,一顿添油加醋,袁世凯勃然大怒,把袁克文招呼过来,袁世凯责令他跪倒在地,抄起棍子就打。

芳龄年华的两个意中人,阴差阳错间成了母子。曾经的海誓山盟,心心相印,现今却只有无尽哀怨……

芳魂早逝张姑娘

袁世凯对自己的一妻九妾的称呼有个规定,原配妻子于氏称呼为“太太”;其他的,有子嗣的,则称“姨太太”;没有生育的姨太太只能称“姑娘”。当然,大姨太太沈氏是个例外,她虽未能为袁世凯产下孩子,但曾经怀孕,又和袁世凯是患难之交,且三姨太太金氏所生的袁克文过继给她了,所以,她仍是“大姨太太”。

“张姑娘”是袁世凯的第七个妾,没有生育儿女,所以是“张姑娘”。后来,她芳年去世,袁世凯到底为她正名了,称呼为“七姨太太”。

依着袁克文的记述,张氏姓邵,字惕若,山东潍县人。但是,为何人们都说她姓张呢?没能查到相关史料。

张氏幼年丧父,跟着母亲流落他乡,不幸的是,母亲不久也因饥饿、疾病等原因去世了。为了生存,张氏进了大户人家做了奴婢,后来几经辗转又成为袁世凯家的侍女,侍奉大姨太太沈氏。

是为了和五姨太太杨氏争风吃醋,讨袁世凯欢心,大姨太太沈氏将自己的侍女送给了袁世凯为妾,还是袁世凯一时把持不住欲望,有一天和张姑娘行了云雨之事,然后就纳为妾室了?不知道。

张氏是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纳的妾。因为年轻,又因为貌美,张氏和袁世凯曾过了一段春意盎然的生活。好景不长,因为政治斗争,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革职,他也就以“足疾”为由退隐回河南了。

从风光顶峰一下子跌落,可以想象这对袁世凯还有袁家是多么沉重的打击。袁世凯能折腾,收拾收拾行李,打个包就往河南老家赶。张氏就不行了,身子骨本就弱,加上受到惊吓,还没从京城动身就病倒了。又一路仓皇随着袁世凯奔行,旅途劳累,病情加重,不出一个月就去世了。可怜她刚嫁给袁世凯没多久,死时年仅20岁。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氏随袁世凯隐居河南,在那儿,恋上了为袁世凯新居修剪花木的花匠,他们偷情被袁世凯撞见,袁世凯逼令张氏服毒自杀。

不过,更多人说她是因病不治而死。

送礼就送大美女

八姨太太郭氏的出现,也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的功劳。

据袁克文记述,郭氏名叫郭宝仙,浙江归安县人。郭氏的母亲是浙江南浔一位人称“郭百万”的富商的小妾。有一次,郭母和郭百万的正室夫人吵架后,郭母就带着幼小的郭宝仙离家出走了,辗转堕落于天津风月场。自幼就随着母亲混迹青楼的郭宝仙,虽不认同母亲的谋生手段,但她性情温顺,对母亲至敬至孝。

屋漏偏逢连阴雨,郭母突然患病去世,郭宝仙悲痛不已,袁克文形容说是“庶母哭之恸昏绝者屡”。当时郭宝仙也不想活了,要自杀,随母亲而去,被周围人以料理母亲丧事要紧为由劝下。悲事发生后,很多天津名士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妓女的孝顺女儿。

风流的袁克文,在天津也有很多相好的青楼女子,其中有个叫蟾香的和郭宝仙认识,说给了袁克文听。袁克文后来又将孝女郭宝仙的事,说给了养母沈氏。

沈氏动了心思。袁世凯官场失意,又逢上可爱的七姨太太刚去世,整天郁郁寡欢,沈氏便让袁克文把郭宝仙带回家,讨袁世凯喜欢。

郭宝仙为葬母花了不少钱,衣服、首饰等值钱的东西都当了遍,又借了妓院很多钱,正为如何还债发愁。万般无奈,郭宝仙就放出话,谁要是能够替她还清债务,她就嫁给谁。郭宝仙容貌不错,话一放出去,引得许多商贾趋之若鹜,谁料郭宝仙不嫁商贾,因为她的母亲就是嫁给商贾才落得今日下场,她怕了。

袁克文找到郭宝仙,说明来意,郭宝仙一看袁世凯的公子哥来为老父亲物色小妾,她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袁世凯对郭宝仙的容貌甚是满意,郭宝仙被带进袁家第三天,他就和郭宝仙洞房花烛夜了。

袁克文说,郭氏对袁世凯深感厚恩,平常温良恭让,“益自恭顺,素持谨约”,一点没有青楼女子的薄幸寡情、放荡轻浮,“和惠静婉,家人皆称其贤”。

如此算来,袁克文为父亲贡献了两位姨太太,为自己寻了两个庶母,区别只在于,“六妈”叶氏属无心插柳阴差阳错,而“八妈”郭氏是他主动奉献的。

在袁世凯的妻妾中,最受宠爱的应是大姨太太沈氏和五姨太太杨氏,两个人各撑起袁家的半边天。正像诸葛亮和周瑜,撞到一起,势必要分个高下,即使不明争也会暗斗。

沈氏曾将自己的侍女张氏送给袁世凯,现在沈氏的养子袁克文又为袁世凯寻来一个八姨太太郭氏,五姨太太杨氏心中不舒服了,她不能输给沈氏。既然沈氏送女人,她也送女人。杨氏把自己的侍女献出去了。就这样,袁世凯又得到一位姨太太,刘氏。

刘氏是袁世凯的九姨太太,也是袁世凯最后、最小的一个姨太太。

袁世凯死后,刘氏也想殉情,因有身孕被劝下,但她后来自毁己容,为袁世凯守节。

吸引女人的心

袁世凯应该是一个很能哄女人的男人,他死后,好几个妻妾都要为他殉情,吞金的吞金,毁容的毁容。一个女人肯为一个男人抛弃生命,谁能说这里只是金钱利害关系?袁世凯在她们心中,是有分量的。生前爱女人,死后女人追着爱,袁世凯活到这层次,可谓死而无憾。

俊朗男人最容易逗惹女人动情。袁世凯一点都不俊朗,身材短小,不足一米六;体态臃肿,圆头短颈,在一袭晚清特制“武警”军大衣的衬托下,更显粗鄙;读书不多,屡试不中,自难风雅。

说得刻薄一些,袁世凯既无“高度”又少“风度”,却正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有那么多女人情愿尾随他奔赴黄泉。

吸引女人的不是袁世凯的长相,而是他对女人的心。当然,袁世凯家规森严,比如小妾要服从大妾的管教,这对后进门的小妾来说,不啻是个噩梦,因为女人间惯能争风吃醋钩心斗角,大妾为压制小妾,自会用尽一切办法大发淫威。但,那是女人间的事。袁世凯本人对自己的妻妾,有足够的体贴和温度。单说原配于氏吧,于氏不懂礼仪上不了台面,袁世凯不喜欢她,但袁世凯足够尊重她,一生都维护于氏的正房之位,每隔三天五天的,就去于氏房中坐一会儿,每次都会问上一句:“太太,你好!”倘若没有爱情,有尊敬也是好的啊,足可供于氏以此为慰藉消度漫长日月。如此这般,长得不帅的袁世凯,凭着自己的袁式情功,在情感上征服了他的妻妾们。

袁世凯管理他的妻妾“队伍”,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一碗水端平。不似光绪皇帝那样偏心眼,专宠珍妃一个,活到最后,仅有的三个后妃还分成三拨,和他离心离德。袁世凯不,他对每个人都一样,比如侍寝,他从不搞满人那套翻牌子勾当,每个女人给一周,七天时间满打满算,朝九晚五,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至于钱财利益,袁世凯也很能做到平均,他的七公子袁克齐说:“我父亲对待她们,都一例看待。无论分物或给钱,没有偏轻偏重的情况。因此一家相称平安,争吵的事情,我一次也没见过。我记得三庶母想买一副金镯子,父亲说:好!每人一副,一个人买是不行的。月钱数目,各房一律,谁也不能多拿。家中存款折子向由我母亲保管,父亲的图章由五庶母存着。家中用钱,我母亲向父亲报告数目后,就拿去请五庶母盖章,到银行去取。取出后交账房按月钱数自发放。如果庶母们谁要犯了错误,父亲除当面训斥外,还要看情节轻重,停发一月或数月月钱。有一次九庶母与人赌博,就被停发两月月钱。”

如此甚好,定了家规,一切皆按规则办事,走程序,不偏不倚,这就消除了妻妾队伍中“患不均”、嫉妒等不良心理可能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袁世凯对人性甚是了解。人活着要有事干,没事干,难免要惹是生非。尤其是女人,女人没事干,三个女人就是一台戏,东家长西家短地整天搬弄是非。袁世凯不给她们搬弄是非的机会,他很知道如何给他的女人们找事干。

大姨太太沈氏见多识广处事练达,就让她在场面上出风头;二姨太太管钱财(注:五姨太太未出现之前)和烧菜;三姨太太发扬朝鲜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弹琴唱歌;五姨太太料理家事又调教后来的小妾;至于六、七、八、九姨太太,不识字的白天让其学文化,或者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又因为她们年轻,正是贪欢的“虎狼之期”,袁世凯“临幸”她们的时候也就相应地多一些。

大家都在忙。忙了好,闲事儿就少。

不过,袁世凯为了“应付”他的姨太太们,也是煞费苦心。他每天都要服用鹿茸、海狗肾等补药,天天一把人参一把鹿茸地放在嘴里嚼着当饭吃。更荒唐的是,他还雇佣了两个奶妈,每天喝两个奶妈所挤出的人奶滋养身体,使自己保持强壮。

要消受妻妾成群这艳福,也是很需要本钱很考验男人素质的。

总的来说,袁世凯对待女人有一套。

其实,读懂人心、善解人意的男人,从来都不缺魅力,何况是袁世凯这样一个手握重权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呢。

附:袁世凯简介

袁世凯(1859.09.16—1916.06.0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曾为北洋军阀的首脑。早年在朝鲜发迹,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后来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蛊惑下,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核心是戊戌告密、签“二十一条”和洪宪帝制等事件。有人认为,对袁世凯的评价应一分为二,因为就任中华民国总统期间,他曾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或可说,袁世凯其人,是功过参半、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则可为能臣,遇乱世则为奸雄。

李鸿章评价说:“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其右者。”孙中山说:“今日之中国,唯有交项城治理。”更多人却只愿意称他“乱世之奸雄,窃国之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