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雷锋1940—1962
1124600000028

第28章 雷锋式“走后门”(10)

1961年底,雷锋所在的工兵十团领导吴海山调任。新来的行政领导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对雷锋这个军区树立的典型缺乏全面认识。在有人反映雷锋驾驶技术不好,耗油多,还损坏了汽车零件后,他们就找雷锋的“岔”,曾几次三番要把雷锋调离出运输连。可见,典型雷锋的成长并非一路畅通。

雷锋与战友的合影。

1962年年初,雷锋在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与工程兵驻本溪某部仓库的押运班班长杨德志认识,分手时赠言:“杨德志同志,您是优秀的共青团员,是党的好儿女,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愿您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在祖国的土地上发散着芬芳,在保卫祖国的战线上多立功勋。战友雷锋62年2月21日”。一天晚上,雷锋和杨德志聊天时说:“没能到北京参加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是我一生的一大遗憾。”建国10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建设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当时,辽宁出现了报名参加建设首都十大建筑工程的应征热潮。从湖南来到鞍山任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推土机手的雷锋,十分向往北京,想亲手为建设十大工程增砖添瓦,成为鞍钢化工总厂第一个报名应征的青年。文化、家庭成分、政治表现及专业技术等考核都过关了,由于有工种限制,即在辽宁专选木工、瓦工、钢筋工等工种,而拖拉机手、推土机手在辽宁免招,才使雷锋与十大工程失之交臂。不能去北京亲手建设十大建筑,雷锋就利用休息日到鞍山和鞍钢的各个建设工地上参加全民会战和义务劳动。他告诉杨德志:鞍山和鞍钢10余个厂房、高楼的工地他都去过,后来每当从这些建筑物走过,一种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依然为雷锋的床位保留着。

1960年11月19日雷锋与战友合影。

发现“雷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例如中苏分裂和经济困难,为了巩固红色政权,保卫社会主义江山,国家于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部队里则在1960年10月起,开展了“两忆三查”的教育活动,即“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雷锋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被沈阳军区领导所发现并广为宣传的。在此之前的9月份,雷锋已经被团队树为“节约标兵”。

1960年留给中国人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还很贫穷的中国,经受了一次罕见的洪水袭击,台湾叫嚣着要反攻大陆,西藏的达赖喇嘛也发动了武装叛乱;国际上美国对中国进行包围和孤立,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大辩论,最终苏联撕毁援建中国的合同,撤走所有的技术专家。中国的领导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这时,节约成为中国度过经济难关的一项重要政策。

入伍不久的雷锋,以“节约箱”响应号召,9个月后,他的事迹被部队发现,他被团里评选为“节约标兵”。随后他在一个机缘巧合中,被政治敏感的部队机关报社领导再次发现。

1960年国庆前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的宣传助理员兼摄影记者张峻,他是被派到雷锋所在团做调查的,那天,他带着自己写好的大约3000字的文章《节约标兵——雷锋》,以及两张配文的图片来到《前进报》社。

接待他的邬迁郗编辑很重视,同时也告诉他,不久还刚接到地方上的一篇来稿也是表扬雷锋捐款给辽阳灾区的事情。这时,嵇炳前总编辑也来到,张峻就把雷锋的照片以及稿子也给他看。

嵇炳前看完,觉得雷锋的事迹很生动,家庭出身也很典型,但是稿子写得太单薄了。“主要是没有写到点子上,应该写他不忘阶级苦,民族恨,写他的新旧社会对比……总而言之,这篇稿子需要做全面调查,按当年部队正在贯彻军委扩大会议和总政治部指示开展的‘两忆三查’运动的典型来写。”张峻事后回忆嵇炳前要求他再去做深入采访,要重写,迅速写出来。

张峻又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自己抓了一个这样重要的典型,发愁的是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时间又紧迫,担心完不成这个任务。于是他向嵇炳前要求派报社的记者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