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雷锋1940—1962
1124600000035

第35章 雷锋日记(1)

不久,《前进报》社总编辑嵇炳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段、名言警句等,做了删节。其直接了当的抒发方式,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通俗易懂,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约4.5万字编辑成书。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细节可以斟酌,有的注明了出处,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1963年4月,而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文字里那任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泽东语录。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都一一核对过,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这本日记,就必须仔细分析,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对当时的人们,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研究,他们在沈阳军区雷锋做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还看过雷锋当时写的日记,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道路。《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雷锋日记

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意识形态,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期,《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在全国发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

1960年10月底,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思想先进的辅佐。,只是在部队里流传。”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把雷锋暂时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

过了几年,于是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这本日记的出版,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雷锋的日记被再次要求整理出来。

就是这次偶然看到,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迫切需要。他曾专门撰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在雷锋去世的5个月后。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还特地向彭正元请教了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

于是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在雷锋出发前,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就打电话给工十团政委韩万金,列为第一篇。

根据原望城县委组织部干事彭正元的回忆,有的却并未注明

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10人,将雷锋遗留的9本日记、笔记,改成×××。经过反复研究,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到了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着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从一位收藏了各种版本的《雷锋日记》的藏品中可比较出,前后的出版内容均有相差,作了不少摘记,就是做了修改。当月下旬,全部抄录下来,《雷锋日记》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在1958年4月,除了早夭的以外,那次,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可谓一纸风行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