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成功学
1148900000043

第43章 人际篇 (2)

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生意,只有成功的人。在成功人的眼里,身为社会的人,不可能游离于他人之外,所以真正的成功地既要活出自我,又要能为他人着想。没有人能拒绝和别人打交道,所以没有人能在不照顾到别人的情况下达成自己的目的。真正的智者勇于活出自己的风采,却永远不会忘记为别人多想想。

英国的威廉是一位有名的大商人。令人称奇的是,威廉创业初期的一切,竟然全是别人馈赠的。

威廉在20岁的时候,还是一个整天守在河边打鱼的年轻人,天地十分狭小,根本看不出他的将来会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一天,一位过河人求助于威廉,原来是过河人的一枚戒指不慎掉进了河里。过河人很着急,他请威廉不管怎样,也要到水下帮他摸一摸。

威廉一个上午什么也没干,反反复复一连扎到水下二十几次,但是依然没有找到那枚戒指。于是,威廉又找来了全村的男人帮忙。为了找到这枚戒指,全村的男人竟然又花费了半天的工夫。

过河人事先答应给威廉一英镑的打捞费,想不到威廉竟然请来了这么多人,用了这么多时间。这要多少报酬才行?过河人很犯难。谁知,威廉却一点儿都没提报酬的事,一点儿也没有计较这次打捞戒指的巨大成本。他只是想为过河人解决难题,打捞戒指,仅此而已。

不久,这位过河人又路过此地,他又碰到了威廉。这时的河里已经没有多少鱼好打了。过河人对威廉说:“威廉,你别打鱼了,我给你个打气补胎的活儿,你就足以养家糊口了。”从那以后,威廉便有了一个在路边修补汽车轮胎的活儿。

有一天,一辆小车停在了威廉的小店前,车上的人要找一颗特别的螺丝钉,否则车就无法行驶。威廉翻遍了自己的小店,也没有找到这样的螺丝钉。但威廉并不甘心,他骑上自行车,在另一家修车店里,再次翻找了一遍,终于找到了一颗一样的螺丝钉。

当威廉满头大汗地返回来,并将这颗螺丝钉安在对方的车上时,对方拿出了10英镑来感谢威廉。威廉却一分不收。他说这是颗丢在箱底的螺丝钉,是不值钱的。不久,这辆小车的主人特地赶来,给了威廉一个五金店让他代理经营。威廉很是惊讶,问对方为什么。

对方告诉威廉:“你是我所遇到的最诚恳、最值得信任、最无私,也是最可爱的人。”

威廉这一生总能碰到好运气,别人总是会馈赠礼物给他。后来,威廉成了英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有人问起他的发家史,他总是说,他一生的事业,一多半都是别人赠送的。

威廉自己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得到帮助,是因为他无比的诚实和热心,对别人委托事情的认真和执著的态度以及奉献精神感动了接受过他帮助的富人,而他的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成就事业所必不可少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从美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山村来到纽约。他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啃着干硬冰冷的面包,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然而,对于没有什么经验和学历的丹尼尔来说,要想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拒绝了他的求职请求。

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有一天,他接到一家日用品公司让他面试的通知。他兴冲冲地前往面试,但是面对主考官有关各种商品的性能和如何使用的提问,他吞吞吐吐,一句话也答不出来。说实话,摆在他面前的许多东西他从未接触过,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眼看唯一的机会就要失去,在转身退出主考官办公室的一刹那,丹尼尔有些不甘心地问:“请问,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主考官微笑着告诉他:“这很简单,我们需要能把仓库里的商品销售出去的人。”

回到住处,回味着主考官的话,丹尼尔突然有了奇妙的感想:不管哪个地方招聘,其实都是在寻找能够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既然如此,他何不主动出去,去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想,总有一种帮助是他能够提供的。

不久,在当地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了一则颇为奇特的启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谨以我本人的人生信用作担保,如果你需要得到帮助,而且我也正好有这种能力给予帮助,我一定竭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让丹尼尔没有料到的是,这则并不起眼的启事登出后,他接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求助电话和信件。

原本只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丹尼尔,这时又有了更有趣的发现:老约翰为自己的猫咪生下小猫照顾不过来而发愁,而凯茜却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吵着要猫咪找不到卖主而着急;北边的一所小学急需大量鲜奶,而东边的一处牧场却奶源过剩……诸如此类的事情一一呈现在他面前。

丹尼尔将这些情况分类整理,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毫不保留地告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他自己也在一家需要市场推广员的公司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不久,一些得到他帮助的人给他寄来了汇款,以表谢意。

后来,丹尼尔注册了自己的信息公司,业务越做越大,他很快就成为纽约最年轻的富翁之一。

后来,丹尼尔告诫自己的孩子:成功无定律,幸运从来不会主动光顾你,要靠自己去寻找。

其实,为他人着想并不一定要在他人必经的路边放上金子,有时候,一点很小的帮助也会成为别人越过坎坷的助力,也会成为别人成功的动力。也就是说,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同时,其实也为自己创造了最好的成功机会。

摘掉有色眼镜再看人

很多人看人看事时往往习惯于加上自己的主观想象,也就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言行,其实,这是最不明智的一种做法。因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到的往往并不是事情的真相,有时还会误导自己的判断。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位先生早就听说过美国的种种事情,一直很向往,后来出国旅行的时候就选择了美国。

一天清晨,他到公园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晒太阳。他心想:“美国人真是悠闲,又有钱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几个黑人也悠闲地坐在草坪的另一边。这位先生不禁想道:“唉!黑人失业的问题还真是严重呀!大白天的就无所事事,这些人大概都在领社会救济金过生活吧!”

明明是同样的表现,看法却如此迥异。这位先生也许自己并未察觉,但是他的看法说明,他对美国人事先就抱有自己固有的看法,认为白人是富有的,黑人相对贫穷,所以,即使看到他们的表现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截然相反。

事实究竟怎样,我们暂且不考虑,但就这种做法来看,这是明显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表现。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是一种偏见,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当我们看待一个人时,不要将先前形成的偏见强加在某人的身上,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视线,看不到别人真实的面貌。

美国内战时期,一开始北军节节败退,作为统帅的林肯反思了自己的败因:选用人才的标准太过挑剔,不容许有任何缺点。认识了这一点后,林肯摘掉了自己的有色眼镜,大胆任命了酒鬼格兰特为将军,从而保证了北军的胜利。

因此,以一颗公正的心去看待别人,才可以真正地辨别好坏,认清真伪。

由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到的往往是经过自己主观加工的现象,这样的所见并不准确,有时还会因为个人想法的偏差,而使事情朝着自己所料之外的方向发展。不仅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一个士兵参加了越南战争,在打完仗回到国内前,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你们能够答应。”

“你说,是什么?只要不过分我们就一定答应。”父亲在电话里说道。

“是这样,我有一个战友,在越战时,我们很要好,我想把他带回家跟我们一起生活。”

“当然可以。”父亲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有件事我必须提前告诉您,就是我们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他不小心被地雷炸伤了。”儿子又说道。

“听到这件事我感到很遗憾,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父亲用比较含蓄的口吻说道。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快点儿回家来,把这个人忘掉,他自己会找到出路的……”没等父亲说完,儿子就挂上了电话。

过了几天,他们接到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里说,他们的儿子从高楼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悲恸欲绝的父母赶了过去,在停尸间里,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这个故事是令人欷歔感伤的,但绝对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残疾士兵的父亲能不戴有色眼镜,而选择真心地接纳儿子所说的残疾人,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个老太太,30多年前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矛盾,就一直互相记仇,并波及到了下一代。巧的是,两位老太太都是《波士顿新闻报》家庭版的忠实读者,如果不是这个报的这个专栏,也许她们早就被这种仇恨和相互的骚扰搅得难以生存了。

那个家庭版有一个专栏,由读者间的通信组成,方式是,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或只想发发怨气,就写信给这家报纸,署上你的化名。然后,另一位有相同烦恼的人会化名回信,告诉她如何处理这类事情。这两位老太太一直都与这家报纸的专栏保持联系,一个化名叫杨梅树,一个化名叫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