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1149300000012

第12章 品德篇(1)

用品质完善人格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并非天生就品德高尚或聪慧过人,如果他们确实如此,那完全是因为个人终生的努力以及社会的影响。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国民生产总值,不是技术发展,也不是军事力量,而应该是国民的品格。因此,培育一个有道德的孩子,将永远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第一、怎样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

爱心--孩子真正的快乐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现。

--[英]赫·斯宾塞

爱心这个词不仅让人联想到许多善行,而且它还帮助人们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爱心使人们互相帮助。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正是爱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才有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爱心带来的是一种集体意识。

从古至今,爱心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爱心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父母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童心是很柔软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岁月磨得粗糙而坚硬,父母要从小事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和保护孩子善良的心。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就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助人、帮困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并向往的情绪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对孩子表现的爱心,父母要及时鼓励并予以引导。

一个男孩父母早逝,他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个小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不幸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根本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的话妹妹仍会死去。

男孩的血型和妹妹完全相符。当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时,男孩开始犹豫了。这个10岁的孩子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的时候,男孩安静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颤抖着地问道:“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瞬间就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这个10岁的孩子的心目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输血给了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勇敢,他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紧握着男孩的手,感动地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都能再活50年!”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幼稚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爱心,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没有爱心,没有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拥有爱心不仅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且也会更有助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

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启示一:做孩子的道德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作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如果父母做到了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父母做到了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时,不忘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如果父母平日做到了这些,相信孩子也会耳濡目染,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爱心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因此,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启示二: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

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你可以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们快去扶起他。”这样,孩子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大多数人都在家庭、学校、职员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与家人、朋友、集体处于密切的联系之中。人们所处的这种范围,就像水池中的涟漪一样,会不断扩大。而家庭在这种关系之中是中心,孩子也正是在他生长的家庭中最初学到怎样关心他人的,从而使他们能在周围的环境中生存。

爱心的培养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即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谈残疾以及残疾人,可以帮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处于痛苦状态的人产生同情,进而培养他的爱心。

和孩子一起读描写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故事。最好让孩子与身有残疾的同学、友人、亲戚、邻居交朋友,亲眼目睹这些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他们在一起的内心感受。用这些残疾人的事迹激励孩子,并使孩子树立起要尽可能帮助残疾人的思想。

众所周知,取笑那些与众人不同的人是幼稚无知的。但如果有人因为怕麻烦,而不首先向孩子们指明这一点那可能更是幼稚无知的。

启示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如果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是可怕的;而有爱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不妨趁机对孩子说:“多恐怖呀,我们人类可不能这样子!”

由相关调查表明,幼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允许他去养,并且自己只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而让孩子亲自动手。可以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启示四:让孩子知晓生活的真实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 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而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心态的平稳,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艰难,其实这是错误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包办,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做。

只有知道生活的真实,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适宜地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爱心。

感恩--“孩子,你要学会感恩!”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英]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他人,那么他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生活,那么他将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

俗话说“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孩子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不会感恩或不愿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感激他人的习惯,他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有一个男孩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仍想上学。为了积攒学费,他开始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又饥又渴,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疲惫的他敲开一家的门,只希望主人能够给他一杯水解解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温柔地微笑着,递给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十几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

一天,一位重病的妇女被转到了这位著名外科医生所在的医院,他顺利地为那位妇女做完了手术,救了她的命。

在无意中,这位医生发现这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于是,他决定要为她作些什么。

不久以后,这位妇女完全康复了,但是她一直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和住院费用而发愁。当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办理出院手续时,她看到手术费用单上写着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热牛奶!”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然而,对于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的感恩意识。

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大多数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得到所要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结果就造成大部分孩子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有的孩子对于社会的恩惠,表现为麻木不仁、浑然不知,甚至在受到别人的资助或帮助时,也会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要指责和埋怨他人,更甚者对社会心生无端的仇恨心理。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要培育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成为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启示一:为孩子做出表率

要想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好吃的东西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用自己对长辈关爱的言行来慢慢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够深深地铭记在心。每当孩子想起,就会连带回忆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并且在不知不觉间向父母学习。

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要多用“谢谢”、“对不起”等文明语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对自己的孩子会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启示二:教会孩子学会感谢他人

许多父母都习惯隐藏起自己的辛苦,只呈现给孩子生活中最高兴、最舒适的一面。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将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对幸福、对父母、对他人缺少一份理解和感激。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学会从小就培养孩子理解父母的习惯,教导孩子感激父母的付出,理解父母对他们深厚的爱。只有懂得感谢父母、回报父母的孩子才会感谢他人、回报社会。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应教导孩子感谢师长。老师是给予孩子知识的人,是给予孩子打开知识宝库钥匙的人。教育孩子感谢师长,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师,不给老师添麻烦,为老师擦黑板、倒茶等。尤其是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回报老师的教导和心血。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态,才会忽视生活的苦难,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不幸时,仍然要感谢生活,不怨天尤人,要做个生活的主人。

启示三:注重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

当一个人希望把自己的感恩意识变成感恩行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恩能力。否则感恩的行动就是一句空话。对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的统一。

生命的力量来自于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吧!感恩所有的关怀、所有的知识和智慧;感恩身边的世界,感恩身边所有含有善意的人;感恩水让其免于饥渴,感恩大地丰饶的物产让其不再饥饿,感恩空气让其自由畅快地呼吸……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要珍惜这一切,才会真心地回馈这个世界!

责任心--“谁的过失谁买单”

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才能磨炼自己。

--[美]亚柏拉罕·林肯

责任心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所必需的重要素质,是孩子们获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如果一个人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任,即使蒙受损失也不改变自己做人的风格,那么,为了避免损失,他会尽量防止自己失误,他的失误也因而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必定成为一个品格出众的人,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