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给孩子设置诸如此类的合作竞赛,让孩子们尽力通过合作去完成任务。如果孩子们一时没有完成任务,父母也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达到现实的目标,虽然有些合作的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者都尽了自己的努力,同时,每个参与者都感到非常愉悦,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合作。
启示三:教孩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很多父母总是教孩子与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确实,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据有关调查显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高兴的是孩子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种片面强调智力竞争,忽视合作精神培养的现象是很有害的。事实上,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对孩子的成长都同样重要。
父母要教育孩子拥有正确的竞争心理。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的竞争者。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上的合作伙伴,千万不要一味地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和敌人,不顾一切地对立他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虑集体的利益,学会在关键时刻要约束个人的行为,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或者精神,与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诚信--世间最美的宝石
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
--[美]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教导孩子信守诺言,做一个诚实的人,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必须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只有诚实、不说谎、信守诺言,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如果经常说谎,会令人觉得你的话不可靠,到你说真话的时候,别人也可能仍然不相信,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诚信的品德,不喜欢孩子撒谎。从心理学来看,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但由于孩子的认识水平还跟不上道德行为,就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许多孩子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孩子的种种不诚信的行为并不是天生的。孩子说谎往往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吃的、玩的,或者是逃避成人的批评等。一个孩子为了得到漂亮的书包就对妈妈说:“妈妈,你给我买个漂亮的书包吧,我们班上的同学每个人都有漂亮的书包,就我没有了!”然而事实上,并不是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有漂亮的书包,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才这样说。
孩子是否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家长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而打骂孩子。如果父母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养成诚信习惯的。
宋庆龄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某天,父母要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已经准备好要出发了,宋庆龄还坐在钢琴面前不停地弹着琴。
母亲叫她:“孩子们,我们该走了!”
宋庆龄不由地站了起来,但很快又坐了下去。
父亲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庆龄着急地说:“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妈妈问道:“为什么不能去,孩子?”
“爸爸,妈妈,我昨天答应了小珍,她今天来我们家,我要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还以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亲说。
“不行,小珍来我家会扑空的。”宋庆龄叫了起来。
“要不,你回来后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向小珍道个歉,明天再教她也没关系。”
“不行,妈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信守诺言吗?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摇着头,坚定地不肯改变主意。
“哦,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会心地笑了,“那就让庆龄留下吧!”
于是,父母带着其他孩子去做客了。
父母回家后,却见宋庆龄一个人在家里。
父亲好奇地问道:“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
小庆龄说:“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
妈妈心疼了:“小珍没有来,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说:“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宋庆龄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孩子承诺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就应该诚恳地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认真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要量力而行。
启示一:父母要先为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要孩子诚信,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以诚信培养诚信,孩子才会培养优良的品德。“人无信不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守诚信,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如果父母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坚守诺言;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并且应该尽量避免这类事情发生,这样才能取信于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易地向孩子许诺,但事后却不兑现,或是敷衍过去。孩子的希望落空后,就会觉得父母是在骗自己,他就有可能会认为不守信的许诺是允许的、说谎很“正常”等。一旦这些经验被孩子转化为说谎的实际行为时,父母就追悔莫及了。
启示二:帮助孩子养成诚信的习惯
诚信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并且坚持不懈。成人应该教导孩子从小就做一个诚信的人,始终如一地要求孩子,教导孩子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教导孩子接受批评,改正缺点。父母可以在家里多讨论诚信的重要性,可以朗读一些强调诚信重要性的书籍,给孩子讲一些名人诚信正直的故事,以保证诚信成为孩子的优良习惯。
针对社会上那种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必将受到惩罚的。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启示三: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如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必然会寻求满足需要的办法。如果父母对合理的需要过分抑制,孩子就会试图以某种不诚信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而满足孩子的时候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分析孩子的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测孩子的心理。当孩子向父母讲述了他的需要后,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合理的正确的,然后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对于不合理的需要,则要对孩子讲明道理。
如果孩子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指出来,严肃认真地向孩子讲明道理,并督促孩子履行自己的承诺。同时,父母还可以讲讲信义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让孩子懂得履行诺言是多么重要。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或者觉得事情无关紧要就放纵他们。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断地强化不良行为,形成不良的品格,最终影响到他的人生。
沟通--打开心灵的钥匙
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俄]列夫·托尔斯泰
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简单地说,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作为社会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的素质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父母却往往忽视与孩子的沟通,这自然就难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没有人际交往,就没有精彩的人生,最终将导致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难以到达成功的驿站。
孩子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他更快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中,让他的学习及与同学的交往更加轻松,也可大幅度地提高他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增强他的竞争力。因此,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孩子与人的沟通能力。
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人沟通,要学会关心别人,与小朋友融洽相处。让孩子在一言一行中得到启发,从小事中体会与人相处的艺术,领会成功办事的窍门。
每年的秋季,大雁由北向南以“人”字形状长途迁徙到温暖的南方。雁在飞行时,偶尔也会飞成“一”字形,但马上又会恢复成“人”字形状,这是在替换领头雁。领头雁在前方开路时,它的身体和展开的翅膀在冲破阻力时能帮助左右两边的雁造成局部的真空,飞行在它左右两边的两只雁与空气之间的阻力就会减少,飞起来就省力。同样的原因,这两只雁在飞行时形成的局部真空又帮助了飞行在它们左右两边的雁。一个帮一个,就这样,整个雁群在头雁的领导下,无须花太大的力气来克服空气的阻力,比一只雁单独飞要省力得多,且飞行得更远。
雁的本能就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人也跟大雁一样,只要能相互合作,彼此帮助,就能干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实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理想,取得成功。而合作的第一步必然是由交往开始的,没有沟通,就没有了解和信任,也就无从谈起通力合作了。
人的心理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孩子长期“独处”生活,没有交往活动,孩子将没有“他人”的意识,没有与人进行沟通的习惯,也就更不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了。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
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较好的沟通能力,父母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孩子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摆脱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能力,孩子是无法从成人那里学来的,而必须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
启示一:与孩子进行良性沟通
父母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平和地化解出现的问题,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两代人要互相学习,成年人应该试着去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存背景。如果父母师长不与孩子进行良性沟通,而是单方面把意见强加给孩子,这种教育最终必然失败。
良性的沟通就是心与心的真诚的沟通,也是情感的交流。这种沟通应当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融洽、平等的氛围是实现良性沟通的前提条件。
父母应给孩子创造良性沟通的氛围。家庭沟通是孩子沟通的基础,主要是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要实现与孩子的良性沟通,关键在于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沟通”,父母就要注意改变自己传统的角色定位,不要处处站在家长威严的角度与孩子沟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只有在和谐、融洽和平等的沟通氛围中,才能做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有效的交流。
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种家庭沟通的氛围,比如每天或每周规定与孩子交谈的时间,或在晚饭后的“小议”,或在周末的“相约”。注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认真聆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要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哪怕父母对孩子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也要认真听,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与父母沟通。而能够同父母进行良好沟通的孩子,一般都拥有较好的交往能力。
启示二: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成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认为孩子之间能自然地成为朋友。其实,除非孩子能经常与朋友在一起,否则友谊很难增长。要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这就需要父母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以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
如有闲暇时间,可以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让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也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的小伙伴来家中做客,或让孩子接受朋友的邀请,去别人家做客。要多给孩子结交伙伴的机会。对来家中做客的小朋友,父母应尽量热情、温和,为孩子们营造轻松和谐的交往环境。
还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运动会、郊游等;也可以适当地允许孩子参加一些非正式的餐会,或让孩子参与家庭的探亲访友或接待来客的活动,从而使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提高。
启示三:教授孩子必需的社交礼仪
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惹人喜欢。一个具有社交礼仪的孩子,所受关注的程度显然比一般的孩子要强很多,当然也就会有人缘。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在公共场合举止失措的孩子。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甚至可以说有的孩子根本就不懂礼貌。比如公共场合,有的孩子大声喧哗或大声打电话或接听电话,根本就不注意周围人的眼光,只顾自己一人喋喋不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孩子喜欢追根究底地打探别人的隐私或大谈别人的隐私;有的孩子在严肃庄重的场合,衣服鞋帽穿戴得随随便便……当孩子在社交场合出现上面的种种情况时,常常会破坏整个气氛,使别人尴尬窘迫。人们会感到与这样的孩子打交道无异于受折磨。没有人会喜欢没有礼貌的孩子!
因此,为了孩子好,父母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学会社交礼仪。而学习礼仪必须从小抓起。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以好的熏陶濡染。并要给孩子立下规矩,也就是要求孩子较自觉地掌握好某个场合、某个时间、某个人的得体言语及身体言语的分寸。让孩子逐渐学到种种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帮助孩子创造出舒适自如的交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会自然遵循所学到的社交礼仪,当然也就会进一步与别人合作。
启示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比较擅长,他们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来,并利用这种专长结交朋友。有位专家说:“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你可帮助他培养某些爱好,从而认识更多的朋友。”父母可以为孩子制造机会,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专长,因为只有孩子拥有自信以后,才会乐意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与人沟通交流。
自信心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能真正地做到与人良好地沟通交流。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也不愿意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惹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