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1149300000006

第6章 心态篇(5)

抑郁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违拗、依赖的孩子,常注意事物消极面,很容易产生抑郁。另外抑郁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有心理或精神的促发因素,如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成绩不良等负面生活事件等,均可能诱发抑郁情绪。当然家族遗传性因素对儿童抑郁也有一定的影响,据统计,有50%抑郁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抑郁的倾向。虽然说孩子胆小、性格内向,有先天原因,但是后天的环境更为重要,如果孩子的生活中充满理解和关心,就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的情绪就可能会逐渐消除。

父母一定要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孩子,让抑郁心理从孩子的身边走开!

启示一: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

有些孩子做错了事或经历几次失败后,就会精神不振,而抑郁的孩子的表现尤其突出。当发现孩子有类似的情况,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协助孩子面对过失和失败,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耐心地启发诱导。绝不能盲目指责,否则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当孩子不愿意参加某些活动时,父母应该做的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经历不幸和伤害。对孩子所担心的事情,父母要给他科学合理的解释,争取尽早地消除孩子的顾虑。

启示二:常常倾听孩子的心事

倾听不仅能真正地了解人,而且对于倾诉者来说,也能释放内心的压抑,从而消除顾虑。父母在孩子紧张、不安,或者苦闷的时候,不妨试试耐心地倾听他,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能理解他,从而在内心产生欣慰之感,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平时,父母也要注意让家里形成一种轻松的气氛,父母们经常讲讲笑话,说点有趣的事。当然父母也可以有意地运用一些排除苦恼的技巧,比如当自己不快时,可听听优美的音乐,走到室外散散步,向别人说说自己的顾虑等方法,这些都可以消除郁闷。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排除苦恼,那么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他也会模仿父母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缓解不良的情绪。

启示三:协助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

应让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快乐的心态,就在于他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父母应当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挫折只是暂时的,让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教授孩子调整心理状态的正确方法,使孩子恢复快乐的心情。

启示四:引导孩子多参加活动

父母应当尽量让孩子经常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交往,特别要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变得积极主动,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也可以把孩子的特点告诉老师,让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可以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叫孩子回答一定会回答的问题,然后在小朋友面前大大地表扬他,树立他的自信心,克服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的羞怯感和自卑感。当然父母和老师谈话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抑郁的孩子一般都很敏感,如果孩子看到了,可能还会产生反效果。另外,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胆量。如有可能,可以让孩子离开父母或离开家,独自在亲朋好友家住上一段时间,以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任性--“我就是太阳!”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德]黑格尔

任性是在独生子女中常出现的情况。一般看来,任性是孩子的消极品质,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制止。但孩子与成人的任性相比,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识范围扩大,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尊心、独立性逐渐增强,这时就会产生“任性”行为。这种“任性”行为是孩子身心正常发展的反映,表现为孩子在独立完成某件事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方面;或为了维护自尊心而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方面;或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而采取一些冒险行为方面。尽管父母把这些情况看成是“任性”,而孩子自己却并不以为然。同时,孩子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随意地放任自己,毫无约束。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孩子要挟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一种手段,它常常给为人父母者带来很多的烦恼。

吕萌正上幼儿园大班,她今年5岁。吕萌活泼好动、聪明又机灵。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她,从不拒绝她的任何要求,她也很会讨人喜欢。不过,吕萌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总爱无理取闹、非常任性。有时候无缘无故的,她就会大闹不止;她还特别挑食,老师一不注意,她就把不爱吃的东西偷偷倒掉;她明知道应该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可还是去抢小朋友的玩具……在家里,吕萌经常把爷爷当马骑,如果爷爷说腰疼不答应,吕萌便放声大哭,爷爷只好趴在地上让她骑。

有一次,吕萌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过了一会儿,她忽然大叫肚子疼。老师急忙跑过去,要抱她去看医生。可她却说:“我要让妈妈带我去,老师,你打电话把我妈妈叫来,快点,我就要疼死了。”老师只好打电话叫来吕萌的妈妈。妈妈接到电话,当下就着急地跑来了。小吕萌却呵呵地笑着说:“我根本没事,我是骗你们玩的,我就是有点想妈妈了。”见状,妈妈和老师都感到十分无奈。

其实,孩子的任性绝大部分都是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与妥协所造成的。只要孩子一耍小脾气,开始又哭又闹,父母就为难了。答应吧,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应,又心疼孩子,再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会在旁“规劝”。做父母的只好败下阵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教育原则,让孩子如愿以偿,自我安慰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到了下一次。殊不知,父母的妥协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任性行为是“杀手锏”,是达到目的的好手段。于是,下一次再有什么要求时,孩子的哭闹只会更加严重,任性的程度只会更增加。

事实上,多数孩子只是偶尔有点任性,真正习惯性任性的孩子还是少数。父母必须注意把孩子的任性同韧性区分开来。韧性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表现为有主见、有追求、有毅力、有耐心、有独立性和反抗精神。如有的孩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劝说其退学做工,但这孩子在帮助家长干活的同时坚持上学读书,还取得了好成绩,这就是有韧性的表现。父母应当注意保护孩子的“韧性”,而帮助孩子改掉“任性”。

启示一: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孩子就像是一束洁白的丝,最初染上的颜色是由父母决定的。要戒除孩子的任性行为,父母应该从根本抓起,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能够宽容他人的好品格。对已经出现任性行为的孩子,做父母的千万不能“手软”,不妨和孩子较点儿劲。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家里,当孩子耍起性子时,父母都不要轻易让步,要显示出不怕他闹的态度。坚持原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概不允许。让孩子明白,父母不答应的事情,无论他怎样闹,都是没有用的。让孩子懂得任性是没有好处的,从而改变孩子对别人的态度,不再任性。

启示二:分析孩子任性的原因

有时候,孩子任性并非是有意对抗大人,而是有他自己的“道理”。要矫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应该从分析孩子的任性心理入手,对症下药。当孩子耍性子时,父母首先应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讲明白有关的道理。承认孩子的有些要求是合理的,又要告诉孩子他们的某些要求是家庭和社会条件所不容许的。让孩子明白,他的所有所求都不是通过耍脾气就能得到的。如此,就可以慢慢地对孩子的任性加以矫正了。

启示三: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丰富的物质条件容易使孩子挑三拣四。经常可以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不听话,而条件不好的却很懂事。因此,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剥夺,有利于改正孩子任性的坏习惯。比如,在吃东西时,不能让孩子“点菜”,应该给什么就吃什么;不该买的玩具就一定不给买,孩子再怎么闹也坚决不答应。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各种心态与习惯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在小事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对孩子合理的要求,也可以适当的延迟满足,不立即答应他。当实现孩子要求的事情时,要对孩子讲明这样做的原因。让孩子明白,只有合理的要求和礼貌的态度才更有利于实现他的愿望,从而帮助孩子逐渐克服任性的毛病。

启示四:“冷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

孩子的任性一般发生在父母不满足他的某种需要的情况下。所以尽管父母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但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时,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父母可以对孩子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孩子尽情地哭闹,一定不要妥协。当孩子感到自己这样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停止了。然后,父母再指出他刚才为什么不对,危害是什么,并要求下不为例。只要做父母的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就能逐渐改掉任性的坏毛病了。

恐惧--“妈妈,我怕黑!”

恐惧是一面哈哈镜,它那夸张的力量把一个十分细小的、偶然的筋肉悸动变成大得可怕、漫画般清楚的图像,而人的想象力一旦被激起,又会像脱缰的马一般狂奔,去搜寻最离弃、最难以置信的各种可能。

--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恐惧,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的心理现象,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完全消失。孩子的恐惧与大人的恐惧从本质上是相同的,每个年龄段都会有其特有的恐惧,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恐惧是一种性格软弱的象征,孩子的性格软弱有其形成的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应该负起主要的责任。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还很不完全,他可能不知道如风雨雷电等只是自然现象,也不明白黑暗到底是什么,更不懂神话传说、鬼怪故事只是唯心的幻想想象。所以孩子有时总是处于莫名的恐惧之中。虽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有些事物的恐惧感会消失,但同时会增加一些从前没有的其他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