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1149500000008

第8章 责任心淡漠,人格塑造与灵魂升华不能完美结合(1)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获得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品质。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名成员,既应该享受其权利,当然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然而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很差、不知道主动认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现在我国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是促使他们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否认,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己承担责任的观念,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尽量独立完成的观念和习惯。

1.缺乏对生命的责任心

只要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佚名

有一次中午经过某小学门口,听见旁边放学回家的两个小学生对话:“你昨天杀了几个人?”“杀了5个,杀得血流成河,真他妈过瘾!”听到这里不由得让人大吃一惊,继续听下去才知道,原来他们谈的是电子游戏。这不禁让人感慨,如今不仅是电影电视,连电子游戏都充满了血腥,如此刺激、残暴的镜头和游戏让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他们如此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当这种杀人游戏由屏幕走向现实时,更会让人感到震惊和悲哀。

据某晚报报道,重庆垫江中学一名高三男生找到同级的一名文科班女生,用手掐住女生的脖子,并持刀片威胁要和她谈恋爱,结果遭到女生拒绝,当时男生见围观的人很多,并且在一旁起哄,一时气不过便纵身从楼上跳下,目前该学生仍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生死未卜。

还有报道,有一个五岁的女孩只要家人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她就用头撞墙,这可不是假装撞啊,而是真的使劲撞,说是如果父母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就去死。还有一所小学的5名13岁小学生在六一儿童节这天,因受到一些男孩的骚扰和侮辱,留遗书相约集体自杀,其中4人手拉手跳水,2人溺亡。6月29日,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4名少年为取乐、寻求刺激,用殴打方式残忍虐待致死一名妇女。

这一连串的事例足以让人触目惊心。在学业、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影响下,再加上普遍缺乏有效的宣泄渠道,导致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上海2004年的一项统计结果至今仍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统计结果显示,上海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有过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经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计划,其中实施而未遂者达到1.71%。绝大多数的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面对这一连串数字,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中国孩子的心灵变得如此脆弱?又是什么让这些孩子的心灵变得如此冷酷无情?他们怎么可以这么不顾亲友的感受,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践踏生命的尊严?

孩子的生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一切,那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整天劳作不息的动力和源泉。这些含苞欲放的生命刹那凋零,带给整个家庭的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敬畏生命?

我们再来看看外国的孩子是怎样理解生命的。2000年,在震惊中外的多弗尔惨案中,58个来自中国的偷渡客被人在运送西红柿的集装箱里活活闷死,英国的普通民众怀着悲恸的心情为死难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更令人感动的是,有几百个肤色不同的孩子手拿蜡烛,为这些死在异乡的孤魂祈祷。还有的孩子拿着各种各样的玩具,玩具上写着“中国制造”,他们流着眼泪说,这些死去的人也许就是为我们制造玩具的人。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同时,生命又是脆弱的,一旦失去将没有后悔的机会。孩子自杀事件频发,反映出来的不仅是孩子对生命的漠视,也反映出孩子对亲情、对这个社会的淡薄,因此,教育孩子尊重生命尤为重要。

孩子们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也不是谁后天的“恶意培养”,而是冷漠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渴求与希望,是教育的冷漠扼杀了孩子的善良与纯真。拷问良心,教育难辞其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健康,父母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培养,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的教育,漠视了个性和心灵的发展,是失败的教育。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利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将心灵教育放在首位,先育其成人,其次再育其成才,让他们不但爱知识,更爱生命,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灵。

2.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责任缺失

作为一个好国民,第一条件是他要能够并愿意凡事尽责,全力以赴。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一类人,头脑聪明,做事能力很强,但业绩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而另一类人,工作能力一般,也没有过人之处,但做事认真,敢作敢当,被人称颂,究其原因,是因为前一类人责任感严重缺乏,而后一类人对工作、对他人的责任感都很强烈。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一名公共汽车司机。一次行车途中,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用最后的力气做了三件事:把车停在路边,拉下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下车;将发动机熄灭。做完这三件事之后他永远地停止了呼吸。试想一下,如果他不那样做,后果会怎样?在转眼即逝的生命瞬间,他将他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还要重要,这就是责任,这就是做人的准则。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良好的责任心可以使人立足社会,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强烈的责任心对孩子健康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孩子的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会负责,都容易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做事缺乏责任感,就很难成功,甚至危及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孩子责任感的缺失使得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将目光转移到家庭教育、转移到一个个家长身上。

有一位老师曾经故意将一张烂纸扔在教室一进门处,看看谁会主动捡起来。测试结果令人失望 ,居然没有一个人捡起这张纸。其中有的孩子根本没看到,有的孩子看到后跨了过去,有的孩子踩了一脚,有的孩子看到后迟疑片刻然后走了。就是这间自己天天学习的教室,有了这么一大张如此醒目的烂纸,居然就没人发现它,真让人大跌眼镜。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在许多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责任感的缺失,责任多半在大人,往往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然。

【1】推卸责任式教育

父母为了哄孩子,常常在无意间对孩子幼小的心灵,进行推卸责任式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在无意间给幼小的孩子埋下推卸责任的种子,认为自己的失误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跟自己没关,将来做不好事情都是别人的责任,都是客观条件不具备或者妨碍了自己,而不从主观上找原因。

当他学业成绩不佳时,他就会如法炮制地讲出诸如老师讲不明白、班里纪律很乱等理由;当与同学吵架时,孩子会说是因为同学骂他、同学先打得他;当孩子顶撞老师时,他又会说老师不尊重他,不给他面子;当孩子打破门窗玻璃时,他会说是其他同学在后边撞他导致的,孩子这些理由都是推卸责任式教育买下的种子。

【2】自我牺牲式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某些大人的观念,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过分自我牺牲,常常会使孩子认为别人都是为他而存在,凡事由着自己天经地义而不知道自己还有反哺的责任,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意识。

有个孩子喜欢光着脚在地上跑,妈妈让她穿上拖鞋,常常是玩着玩着就把鞋丢到一边了,妈妈只好在地上铺上泡沫,让孩子随意地在地上玩。可是,有一次,孩子竟然光着脚去了厕所,因着凉而发起了高烧。妈妈责怪孩子不听话,孩子却用小拳头拼命捶打妈妈,委屈地哭道:“是妈妈不好,谁叫你在厕所里不铺上泡沫!”

妈妈听了惊呆了,意识到这都是溺爱孩子结下的苦果。现在孩子埋怨家长没有给他铺泡沫,长大后,走上社会找不到工作,相信孩子会用怨恨的眼光说,妈妈没本事为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甚至会怨恨大人一辈子!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家长过分呵护,孩子根本无须操心,试想,这样的孩子怎能有责任心?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应是培养孩子责任心应迈出的第一步。

其次,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忧愁和难处,参与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增强孩子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心。

【3】缺乏惩戒式教育

孩子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常常会伴随着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挨老师的批评;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就会导致别人的不信任等。当孩子出现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大人们总以为孩子小,犯错是自然的,加上孩子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大人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谅了孩子,舍不得惩罚孩子。其实,这是对孩子犯错的放纵。久而久之,孩子就对犯错大不以为然,也就淡化甚至失去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有鉴于此,大人需要通过自然后果处罚,提高孩子做出责任行为的自觉性。所谓自然后果惩罚就是能过对孩子承担由于自身不负责任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自己不负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影响,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责任感可以从小处做起,例如孩子借别人的东西,要让孩子按时归还;说话要讲信用;做错事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认错……我们应教会孩子这些知识,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人只要有责任感,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将来在社会上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事事包办,孩子责任感缺失

每一个独立的儿童,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早晨起来为孩子准备早餐、收拾书包、叫孩子按时起床,上幼儿园的孩子,大人还要接送,给他们背书包。父母为孩子的辛勤付出,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有远大前程。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扼杀孩子的责任感。

除了帮助孩子整理书包外,有的家长还在孩子做口算时,帮孩子检查错题;听写完生字,帮孩子检查错字……这些本来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全替他们做了。

孩子住校了还是家人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帮孩子拎开水、送饭、叠被、打扫卫生,风雨无阻,每天必到;曾见过一个家长,带的苹果是从家里刨好的,说让孩子吃水果,就得像雇他吃一样,苹果要削好,香蕉要皮剥掉,否则就不给吃……

对此,一位年轻的母亲曾毫不掩饰地说:“从早到晚跟打仗一样,又像是逃难的,可是,不苦行吗?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竞争又那么激烈!孩子可以偷懒,当家长的敢打个盹吗?于是,就得陪着孩子读、哄着孩子学、求着孩子念。”

这样的家长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们的做法却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在生活上,反正我做不好的时候,老妈会帮我做的;做题草草做完,只管完成,不管对错,反正老爸会帮我检查的。甚至,到学校老师检查作业,他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妈没给我装进书包!”这样,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就会马虎、粗心,丢三落四,做事心浮气躁,父母照顾不周,还捞一肚子埋怨。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诸如穿鞋穿衣、刷牙洗手,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只有先能对自己负责,才有可能开始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负责。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要注意与孩子的能力发展相适应,一步一步加强。有能力而不去负责,这是缺乏责任感,没有能力而非要孩子对某些事物负责,这是滥用责任感。滥用责任感会造成孩子沉重的“原罪感”,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信任,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他们,如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你可以做好这件事!”“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选择!”类似这样的话语,这样,孩子就会勇敢地去做尝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父母。

有位小女孩在她5岁那年,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信心,让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适时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鼓励就行了。这样家长和孩子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不要让孩子的责任意识受到伤害

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