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再试一次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挫折是成功的阶梯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让孩子做一名探索者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30年后发现:智力与成就之间不完全相关,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经过比较发现,这些天才儿童的主要差异在个性意志方面。一切创造、发明和事业的成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因此对于孩子来讲,意志比天资聪颖更为重要。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才成功的柱石。鼓励孩子再试一次
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如何才能成功呢?假如成功只有一个秘诀,那应该是什么呢?是聪明才智,是高尚的品德,还是机遇?
其实成功就像列车的终点站,无论路途多么崎岖,多么漫长和遥远,都会有到达的那一刻,条件就是只要我们能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
对,这个唯一的并不神秘的秘诀就是——坚持!
成功总是在经过漫长的磨砺之后才姗姗来迟: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0年;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更是用了足足40年……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两样品质在通常情况下是我们行动的辅助,而在特殊时刻、艰难时期,则会成为我们行动的先导、引领和支持行动的原动力。
有人说世间最容易的事就是坚持,因为它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技术,不需要任何高深的知识,不需要任何超强的能力,而只需要重复,只需要别忘记,别停止。
也有人说世间最难的事就是坚持,因为它需要顽强的毅力,需要忍受机械的、反复的折磨,需要不断地为前进的车轮去加油,需要对目标矢志不渝的追求……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向前甩。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每天甩300下,谁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这就是坚持,世间最容易做、最难做的事,无论对谁,它都是一种超凡的考验,即使你对所做的事有着特别的热情和天分,若要坚持到成功,也决非易事。
正因如此,世间因坚持而成功的人总是少数,而因无法坚持、半途而废的人却总是大多数人。妈妈若要让自己的孩子脱离那大多数人的队伍,而成为那少数成功者中的一员,就要让孩子学会坚持,学会敢于“再试一次”。第一,帮助孩子坚定信念。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再继续坚持下去,是因为他们并不相信明天会更好。妈妈要告诉孩子,如果贪图安逸,缩手缩脚,或许能拥有今天,却无论如何也换不来辉煌的未来。应该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一定有成功的一天。第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有些时候,孩子不能坚持,半途而废,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他们不相信自己会创造奇迹,以为再努力也只是徒劳。于是在本该放手一搏的时候,却犹豫彷徨。这时,妈妈应该指出孩子的能力、优势和潜力,以增加其自信,敢于再一次尝试。第三,帮助孩子再试一次。99度之后的最后那一度才是成为开水的关键,马拉松的最后一公里似乎总是最遥远,咫尺之间的山顶也往往最难攀……我们要鼓励孩子坚持到最后,更要在这最后一步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尽量避免孩子在失败的路上重蹈覆辙。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养尊处优的生活难以培养出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早一天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独立,就是早一天修炼他们身上的优秀潜质。所以,聪明的妈妈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普遍改善了,但孩子也变得娇气了,养成了娇惯懒惰的习性;好逸恶劳,家务活从来不干,连洗衣服、整理书包这样的活都由家长代劳,在学习中没有一点儿克服困难的精神,遇到难题就退缩。
生活可能不需要孩子有太多的吃苦能力,但要想攀登学业高峰,要想取得事业辉煌,则是必须要吃一番苦头的。因为在这些领域中,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什么,能力只能靠自己练,成绩只能靠自己得,也许父母能做的只是帮助、鼓励孩子迎接艰苦磨难。
如果父母希望子女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那么,从小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就十分必要。要想学习好,练好钢琴,学好舞蹈,画好画,都需要吃苦精神。一个害怕困难怕苦的人,是很难有成就的。
看看我们的奥运冠军们,哪个不是在吃了无数的苦,受了数不清的累,带着满身的伤痕后才登上世人瞩目的冠军领奖台?为了成功就必须吃苦,反过来说,也只有肯吃苦才能成就最终的辉煌。
这个道理在雅典奥运会举重冠军唐功红的身上再次得到证明,而她的妈妈则帮助她深刻体会了能吃苦才能有成绩的道理。
唐功红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直到她夺得冠军后,家里依然不富裕。四间低矮的瓦房,几件过时的家具,一台彩电是家里唯一值一点钱的摆设,还是2001年获得九运会冠军后才给家里添置的,其他的钱都用于给家人治病了。
唐功红1979年出生。当时妈妈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天才挣0.49元。姥姥长年卧病在床。爸爸在食品公司上班,一个月只挣30元。
艰辛的生活赋予她吃苦耐劳的品格,唐功红很小的时候就下地帮着大人干活儿。那时候,父母白天要上班,家里的自留地只能抽空侍弄。
凌晨三点钟,妈妈就带着唐功红姐妹俩上山种地,干到早上匆忙回家吃口饭再上班上学。两个孩子非但没有怨言,反而练就了结实的体格,也更懂得体谅父母。
唐功红从小就比同龄孩子长得壮,11岁时体重已达62公斤,是村里有名的“大力士”。14岁时,她拜师练习铅球、铁饼,没想到却被福山体校的举重教练看上了。
爸爸听说得交500元钱,死活不同意,当时500元可是天文数字。后来福山体校的张建梅老师找到家里,母亲也想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就东拼西凑借了500元钱。功红捧着沉甸甸的500元钱哭了,并向父母保证,好好练,练好了还钱给他们。
在福山体校,从小未离开过家的唐功红开始想家,还挂念妈妈和姐姐能不能干得了地里的活儿。幼小的她甚至想到:“三个人的活儿两个人干,万一有一天妈妈累死了可怎么办?”想到这儿就哭个不停。
教练劝也劝不好,只好把妈妈找到学校,唐功红看到妈妈哭得更凶了,非得要回家。教练同意给三天期限考虑。妈妈就这样把功红带回了家。
第一天,妈妈什么话都没说,带着姐妹俩到地里干活儿,为了让功红尽快归队,妈妈故意让唐功红干最累的活儿。让姐妹俩给玉米地施肥,一个刨坑,一个往里放肥料。
唐功红的小脸很快就被玉米叶划了几道红痕,天很热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再用沾着化肥的手一抹,直往心里痛。一天下来,功红累得连炕都爬不上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又让唐功红顶着烈日去挑粪。到了第三天,唐功红对妈妈说:“俺还是去体校吧!”从那以后,再苦再累,唐功红也不喊着回家了。
妈妈心里很高兴,因为她想让孩子走出农村,见见外面的世界。
唐功红归队后,练得比任何人都苦,她知道父母凑钱不容易,不敢有丝毫放松。那时她一周可以回家两次,每次回家,都抢着干这干那。
但是妈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功红晚上睡觉时总是不脱裤子。妈妈心里犯疑,就等她睡着后,掀开裤子看,没想到竞看到功红的双腿上尽是一道道长长的血口子。
原来这是功红在训练时让杠铃给硬磨出来的伤口,她怕父母看见心疼,所以睡觉也不脱裤子。母亲想到这里忍不住落下泪来,但最终还是狠下心装作不知道。
唐功红在多年的苦练期间,从来就没有任何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从来没有什么娱乐,她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的问题,只有举起、放下、举起、放下,每天的运动量达十几吨。而再苦再累,唐功红也从来没叫过苦,从来没流过泪。
在妈妈和教练的“狠心”磨砺和唐功红的勤奋努力下,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1994年,唐功红被调进省队。4年后又如愿进入国家队。2001年的九运会唐功红一举击败丁关媛,夺得金牌;2002年亚运会唐功红成功地刷新挺举世界纪录;2004:年亚锦赛唐功红再次打破挺举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唐功红终于得偿夙愿获得奥运金牌……
吃苦,吃苦,还是吃苦!这就是唐功红的成功秘诀。一个在穷苦人家长大、没有什么傲人天分的女孩,最终凭着自己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走上了世界体坛的巅峰。
孩子不能吃苦,不是孩子不愿意吃苦,而是家长太娇惯孩子。要想让孩子成材,就要抓好吃苦教育。李敖有句话说得好:“不怕吃苦吃半辈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那些吃过苦的妈妈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吃苦,就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吃苦,敢于吃苦,“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能够忍受苦难,终会苦尽甘来。挫折是成功的阶梯
维维是全家人的宝贝,深受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渐渐地越来越霸道,也受不得半点儿委屈,如果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让同学嘲笑了,他都会非常不开心,甚至发脾气。
有一天,还不到放学时间,维维突然气冲冲地从学校跑回了家,呜呜地哭,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去学校了。妈妈到学校去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因为有同学见他今天的衣服扣子扣错了,嘲笑了他一下,他受不了打击觉得很丢人。妈妈好说歹说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但是也意识到儿子的心理太脆弱了。
妈妈经过思考,认为这和大人们的管教方式有关,在家里大家都呵护着维维,不让他受一点刺激,总是顺着他,满足他的任何要求,玩游戏也尽量让他当赢家,怕他输了哭鼻子、发脾气。孩子仅仅因为被人嘲笑扣错了扣子就逃避学校,那么将来长大以后,又怎么去应对各种挫折与困难?
妈妈在翻阅了一些书籍后,了解到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