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决心对孩子采取挫折教育。晚上维维正看动画片,妈妈叫了几声开饭了。他满不在乎地说:“给我送点儿饭来啊。”妈妈说:“要吃自已过来吃”。维维又叫:“那你给我拿饼干吧。”妈妈还是让他自己拿。维维急了,开始用哭来威胁妈妈,妈妈不理会,等维维安静了,妈妈说:“饿了吧,饿了自己去吃,妈妈还是不会给你送过来。”维维只好自已离开电视去吃饭。
晚饭后,维维和爸爸玩跳棋,爸爸故意不让他,维维急得哇哇叫,爸爸说:“输了棋就发脾气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再好好想想,怎么可以下赢我。”
经过父母的长期努力,维维终于变得懂事了,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也不再被一些小小的挫折所击倒。维维的父母也深深爱孩子,但并不一味地迁就孩子,只有让他们体验挫折、体验失败,通过不断的磨炼,才会变得自立自强。
人一生当中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遇到困难、挫折和坎坷的时候。有的孩子在遇到挫折与失败、受了委屈以后,回到家便倒在床上大哭起来,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做事情仍是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作为妈妈,该怎样鼓励孩子振作起来,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建议从这几个方面下手:
1.让孩子学会客观地分析造成挫折和失败的原因。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会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方法。
2.发挥榜样的力量。
很多时候,榜样的力量对小孩子来说是无穷的。父母给孩子找一个身边具体的榜样,在此感染下,孩子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心的上进热情,把挫折转化为战胜困难的动力。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中外名人战胜挫折的轶事,由此让孩子懂得:人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3.在课外活动中增强抗挫能力。
父母可以有意给孩子创造锻炼克服挫折能力的环境,比如,带孩子去郊外远足,让孩子主持家务等。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中磨练意志,培养他的抗挫能力。
4.增加吃苦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必要挫折、困苦的磨砺,意志脆弱。家长应该改变溺爱娇惯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受些吃苦教育。
5.增加孩子的劳动量。
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
6.坚持正面教育。
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不能抹煞孩子的进步,这样既纠正了错误或不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7.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现在有些孩子十分好胜,暂时的失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使自己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这时父母应让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已经取得的成绩,既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让孩子准确地与他人对照,既比上又比下,既比优点又比缺点。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生活中,很多孩子无法承受苦难,面对贫穷唉声叹气,面对疾病愁眉不展,面对失败一蹶不振,这也和他们从父母身上受到的感染有关。有些家长在家庭的苦难中总是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说什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中注定八角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等消极的态度,不去努力追求。孩子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怨天尤人。
家长要让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苦难,就要先让自己做出积极的表率,要理解苦难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不是上天注定的命运。
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一帆风顺中,那么就极易安于现状,消磨斗志,因而也就失去了创造力;但是当一个人遭受苦难之际,为了摆脱厄运就要发愤图强,调动起全身心的潜在能力去创造,从而有所成就。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要感谢苦难。是苦难的生活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在难以忍受的磨难与屈辱中,感谢苦难,因为苦难是我们的人生教科书。
苦难可以教会我们坚强、忍耐、勇敢、承受、等待……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忍,更加顽强,更能承担命运,更能发挥力量!
人在面对苦难时,会有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态度也就表达着不同的对困难、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也相应的就有了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应是一种最肤浅的理解——苦难就等于不幸。
苦难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些痛苦和折磨,因而有的人在苦难来临时,只能感到难过、痛苦、忧郁、彷徨,他们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生一片灰暗,因此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叹息命运不公、世事艰难,既没有勇气在自己身上找出缺点教训,又没有勇气正视苦难而胜之。结果,只能在苦难中沉沦。
在这种理解中,苦难仅仅是苦难,当然,也还是绝望的代表。
第二层是一种豁达的理解——苦难等于磨练。
这种理解思想最有代表的就是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有些人把苦难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原动力,他们在苦难中鼓起生活的勇气,学会战胜困难的方法,在苦难中磨炼自己百折不挠的意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坚强,进而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在奋勇登攀中去谋求新生,达到胜利的彼岸。熬过了苦难就能等来幸福,走过了冬天就能迎来春天。
在这种理解中,苦难依然是苦难,但却是磨练的课程,是希望的代表。
第三层当是最深刻、最彻底的理解——苦难等于财富,苦难可以享受。
著名的赏识教育家周弘曾说“面对苦难时,就要享受苦难”。这句话很不容易理解,苦难不是有趣的,可以忍耐,可以承受,却如何享受呢?
周弘先生是这么解释的,他用手指着窗外的一棵树,对他的女儿说:“你看这棵树,是第一个枝权开得最大,还是后面的杈开得大?”
女儿回答说:“是第一个枝开得最大,后面的越来越小。”
他说:“这树杈就代表着我们享受苦难的关系。当我们刚刚走向社会遭受第一次打击的时候,我们的杈开得最大、反应最强,很多人表面上很坚强,可无形的生命之树却枯萎了,变得冷漠了,没有激情了。而真正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人,不是他面临的苦难越来越少,而是他承受苦难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样你的生命之树就会枝繁叶茂。”
多么精辟的解释!
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如果你的生命是一棵树,苦难就是你的生命之树必须要开的杈。
树要长大,就必须生出枝杈;人要长大,就必须经历苦难。如果树不开杈,就无法枝繁叶茂,无法经受风雨的洗礼;同样,一个人若不经历苦难,也就无法真正地成熟长大,无法承受人生的挫折和打击!
苦难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我们都懂得人生应该善待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那我们就同样要懂得人生要尊重困难,感谢苦难,并享受苦难带来的成长和磨砺!
歌德说:“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痛苦留下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就变为甘美。”
妈妈们,请相信,人生旅途是苦难与幸福相依的过程,是挫折与成功交织的经历,是忍让与自律的心境,是淡泊与激奋的交织。
所以,少在孩子面前慨叹人生辛苦,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上,没有荆棘密布的丛林,又怎会有坦荡的阳光大道?没有暴风雨的洗礼,又何显雨后彩虹的绚丽?
妈妈要教孩子学会感谢苦难,苦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只有在苦难中他才能真正走向成熟!让孩子做一名探索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好奇,他们喜欢大自然,喜欢小动物,对异域风情和渺渺太空特别感兴趣。为了避免麻烦,不少父母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但是,聪明的父母却会顺势培养出一个好学、爱探索的孩子。
茜茜在小区的花园里玩耍,不小心将含在嘴里的奶糖掉落在地上。第二天,妈妈带茜茜经过同一位置的时候,茜茜突然想起了昨天掉落的奶糖。茜茜寻遍了花园的每个角落,但是她的奶糖却杳无踪影。
妈妈看着纳闷的茜茜,问道:“茜茜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奶糖被谁吃了呢?是小鸟?小蜗牛?小蚂蚁?还是别的小动物?或者是旁边的小草呢?你来做个探案的福尔摩斯,查查是谁吃的,怎么样?”
茜茜高兴地点了点头。她将嘴里吃的奶糖吐在花园的地上。她蹲在奶糖边,仔细地观察。小鸟、小草、小树苗……茜茜能够想到的“小窃贼”都毫无动静。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她有些不耐烦,于是决定到别处转转,随后又不甘心地回到奶糖旁边。
妈妈安慰茜茜:“别担心,耐心点儿。‘小窃贼’一定会出现的。”果然,没多久“小坏蛋”出现了——原来是小蚂蚁。
妈妈说:“‘小偷’找到了,那么我们就顺藤摸瓜,找到它们的老窝怎么样?”
蚂蚁越来越多,连成线,连成片……茜茜沿着蚂蚁爬来的方向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蚂蚁洞。一整天,茜茜忙得不亦乐呼,她一会儿看看奶糖,一会儿看看蚂蚁洞。她像个小福尔摩斯,探究着周围的一切。
妈妈看到这一切,欣慰地笑了。
喜欢探索,是孩子的天性。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对周围的一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还没有语言能力,但他会用哭泣的方式来和周围的世界交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探索行为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果能好好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并对孩子的探索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在探索过程中掌握很多探究事物奥秘的窍门,父母就能为孩子开启一扇智慧之窗。
德国心理学家霍尔曼说:“任何困难都会向勇于开拓的进取者低头。”
开拓是进取的主要手段,缺乏开拓,就难以实现进取的目的。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断向前探索,做一名开拓者,他才能有所突破,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我们现在的许多父母,注重为孩子“搭桥铺路”。孩子上学,他们要接,要送;孩子做作业,他们要坐在一旁看着;孩子劳动,他们要指手画脚,甚至包办代替;孩子上大学,他们代为办理各种人学手续;孩子大学毕业,他们代为托关系,找工作;甚至孩子生了孩子,他们也要代为抚养……
一系列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孩子的成长最主要的是在于孩子自身,作为家长,应大胆地让孩子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孩子的个性是自然赐予的,而不是家长强加的。不让孩子自己去开拓一条路,他们怎么能体味到生命的伟大和快乐?
要让孩子去冒险,去尝试,去开拓,去寻找独立的人生!
戴尔·卡耐基说:“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
妈妈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换句话说,就是树一个“灯塔”,而具体的“航道”则由孩子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