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短片也风流:50部欧洲最新获奖短篇评介
1214600000024

第24章 蓝制服

剧情简介:年轻的汽车修理工米歇尔,被人劝说卖掉了他的蓝色工作服……

导演:大卫·奥荷芬(David Oelhoffen)

制片:Kaléo films(法国)

片长:21分钟

出品时间:2004年

主演:Nicolas Giraud,Patrick Bonnel,Yves Verhoeven.

获奖情况:

2005年戛纳短片Gras Savoye制片、导演奖

2005年格勒诺布尔(法国)电影节大奖、青年奖

2005年里尔(法国)电影节最佳演员鼓励奖

2005年迪戎(法国)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2006年恺撒最佳短片提名

《蓝制服》感觉上厚实、谦虚,从主题、剧本、形式,再到不太讲究排场的制片。现在很多导演都喜欢要不在影片形式上作秀,要不模仿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大搞断头流血事件,称“黑色幽默”,自以为很有趣,其实也只落得面目狰狞,并不好笑。大卫·奥荷芬没有像所有的人那样标新立异,而是十分严整地遵循了剧情路线。

米歇尔(20来岁的光景,NicdasGiraud(公布))下班以后在汽车修理库门口遇到一个人,要以高价买他手里的蓝制服,说是为了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化装舞会。米歇尔同意了,没想招致父亲的痛骂,说他“没有自豪感”,父子的争执由此而起……故事以他重新出现在修理库结束。他要把从买制服的人那里得来的200欧元还给他老爸。还说第二天他会继续来上班,因为他知道:人得靠劳动谋生计。

意思是继续工作跟他父亲说的“自豪感”并没有关系。在修理库劳动只是为了挣面包,但生活的希望应在别处。米歇尔是新一代年轻人,比较实际,觉得那么一件脏不啦叽的衣服能值上200欧元,就跟天上掉下来的差不多。而父亲却感觉到了亵渎。他说他穿着那制服工作了一辈子,现在儿子用200欧元就给卖了。他对儿子说,我等于什么也没有教过给你,你是空的,一只空贝壳(我不禁要插述法国职业人的自豪感、法国人对职业的尊敬以及法语词里职业称谓的完备与细致的事实,相比起来很让人吃惊)。

然而,儿子没有因此就接受父亲的观念(到了最后都没有接受),他冲着父亲的修理库门喊:谁也不会在意你的putain(fucking)自豪感!它迟早有一天要进博物馆!态度很横。

一个陌生人的来到居然挑起了父子两代的价值观之战。

但,米歇尔和一般小青年很不同的是,他骂了吼了之后能立即收起怒气,并且还能大彻大悟:要活下去就得工作。《蓝制服》的力量是平俗里也断肠。这跟大卫·奥荷芬低调的影片战略有关,在别人大势经营“视觉效果”、进行各类“风格练习”时,大卫·奥荷芬则还在老老实实地操练他的剧本和演员指导,把20多分钟的胶片贡献给一个跟前卫、异色、狂乱、畸变等一点没关的主题。

有一段对话很让人捧腹:

买制服的人问米歇尔:200欧元,怎么样?你看,我对这价格心底也没数。

米歇尔(很矜持地笑):看起来你确实是没数。

买制服的人:是不是太多了?

米歇尔:嗯,是多了。但是没有关系。

买制服的人:那么就这样成了?

米歇尔心底暗喜,又想遮掩,用手来回擦拭鼻子。

那副晃荡味让人想起《小武》。

片子的头尾都很冷清,人物该做什么做什么。但是中间一段忽然开始暴乱,持续了四五分钟,给后来长长的平静预备了张力。在这段平静里,导演不断补充画外的空间,如父亲被打击一番后一个人在修理库时,我们听到了儿子的推门,进门,碰到什么东西,弄了一番后才露脸。Michel最后给父亲递钱的动作让人印象很深,三言两语,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

导演档案:大卫·奥荷芬(David Oelhoffen),1968年出生,自1996年出品第一部短片《墙》后,从制片改做导演。短片作品:《墙》(Le Mur,1996),《当我别离时》(En mon absence,2002),《蓝制服》(2004);首部长片《我们的再次聚会》(Nos retrouvailles,Nicolas Giraud继续领衔主演)入选2007年戛纳国际影评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