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
1225300000017

第17章 点燃孩子的兴趣之.人(1)

——发展孩子能力的前提 子的兴趣就像是一堆干柴,而父母的正确

孩引导就是点燃那堆干柴的星火。父母是孩子兴趣的保护神,只有点燃孩子兴趣之火,孩子才能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成功的能力,走向成功的殿堂。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只要父母善加引导,多多支持,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毕加索”,都可以获得成功!

一、让孩子有机会探索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确实让大部分孩子接受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强调单向的学习方式,孩子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自然大部分孩子无法从学习中发觉自己的兴趣所在。

当然,人的一生不单单.只是为了考试、读书、工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两个自己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孩子,如果能够从小培养一到两个兴趣与爱好,可以为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探索兴趣的机会,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样才能发展孩子的良好兴趣。

在平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各种类型的活动,激发孩子潜在的兴趣和天赋,比如,为孩子提供接触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像音乐艺术的欣赏、动植物的观察、天文地质的探索、身体运动等。让孩子去探索兴趣的时候,父母不要总是预设孩子该学得多少,要抱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抱有功利主义的思想。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探索,父母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条件,给孩子以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自己发展兴趣。

下面是两个相反的例子:

一位母亲,拉着一个小女孩的手,在教孩子学习滑板。

这位母亲两只手拉着女儿的手,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什么,边走边教。

过了十几分钟,小女孩开始松开妈妈的一只手,虽然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但是,算是学会了,所欠缺的就是熟练程度,稍加练习就能做到很好了。

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喜欢踢足球,对足球特别热爱。一次比赛,爸爸怕他踢球受伤,帮他全副“武装”了起来:戴着小头盔,绑上护腿板、护膝、护肘,还穿着一件盔甲一样的衣服。爸爸还不放心,给儿子戴上对讲机,有事情随时可以叫爸爸。

孩子因为特别喜欢足球,踢起球来什么也不管了。孩子在场上大声喊叫,由于对讲机质量不是很好,爸爸也听不清孩子在喊什么,以为孩子出事了,赶紧跑到场上去看。

结果,半场不到,这位爸爸4次跑进球场,裁判一怒之下,把这位爸爸罚下了看台。

很多读者可能感到非常好笑。这位爸爸太有意思了,竟然能想到这么让人“耳目一新”的方法。

但是,笑谈之余,我们想想,一个小男孩踢球,需要这么多无谓的保护吗?

一个人要学走路,要学跑步,一定会摔跤的,没有摔跤又怎么能学会呢?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孩子喜欢的事物想自己去尝试,父母偏偏给孩子套上重重的“盔甲”,让孩子稚嫩的肩膀无法承受这样的负重,不得不放弃兴趣,甚至会出现厌恶的情绪。

就像小女孩学滑板一样,父母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父母的引导不能成为孩子发展兴趣的束缚。不然,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那父母做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对孩子发展兴趣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总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兴趣,如果这样的话,兴趣就成为了孩子的一种负担,相信孩子对本来感兴趣的事物也会慢慢失去兴趣。

总之,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兴趣,让孩子自己去发展兴趣,父母要给孩子必要的引导、一定的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形成稳定的个人兴趣。二、喜欢就是动力,从孩子的兴趣发展能力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体验、去尝试,喜欢就是兴趣的前提。所以,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个人喜好,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孩子良好的兴趣要进行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孩子的能力。

李永是一个13岁的孩子,也就是刚好进初中的年龄的他却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他比同龄人提早上初中、高中。今年,对理科兴趣浓厚的李永还获得了市里组织的数学竞赛高一年级的金牌。腼腆的李永表示,自己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学科的兴趣。

从小就对理科充满兴趣的李永,从小学开始便不满足于课本的学习。从小学开始,他就做奥数题。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就发现,运用当前的知识并不能够很好地解答一些题目,于是,这激发了他超前学习的兴趣,于是,就开始找来高年级的课本学习。喜欢就是动力,喜欢带动学习,这让他越学越有味道,也让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小学跳级,初中跳级,不是因为多么聪明、智商多么高,完全是因为对学科感兴趣,喜欢学习。

很多孩子可能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而李永却不一样,他是因为兴趣驱使的,所以,学起来特别有动力。

由李永的故事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孩子喜欢的事物,孩子愿意努力去做好,这就是兴趣为孩子带来的动力。孩子不喜欢学习,我们可以让孩子喜欢学习,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兴趣转化为较强的学习能力。

喜欢就是一个人做好某事物的动力,只要喜欢,只要是健康的事物,努力去做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母是教师,孩子未必愿意当教师;父母是医生,孩子可能对医生不“感冒”;父母是工程师,孩子可能更喜欢当作家。父母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就要支持孩子去做,兴趣给人带来的动力是无穷的,甚至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不妨看一下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出生在英国一个名医世家,父亲对他的希望是继承祖业,所以,在他16岁那年就被父亲送到了爱丁堡大学学医。

但是,达尔文对医学没有什么兴趣,对大自然却情有独钟。他从小就喜欢打猎、采集矿物标本和动物标本,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爱好。父亲认为他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所以,大怒之后将他送到了剑桥大学,改修神学。

但是,达尔文依然故我,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更是热衷于收集甲虫等动物标本,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随后,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但是,他放弃了受人尊敬、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开始了其环球考察活动。

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的研究终于完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轰动。

从达尔文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喜欢做什么,就会有那方面的动力,这种力量就会驱动我们去做。孩子也是一样,但是,成人是理性的,孩子是感性的,所以,孩子对某事物的喜欢,会产生更大的驱动力,更顽强的力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厢情愿,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就像有的孩子比较喜欢玩泥巴,有的孩子比较喜欢卡通画,父母应该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不要总是想着让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方向来发展,如果一直强迫孩子,可能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培养孩子的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了。

总之,父母一定要支持孩子喜欢的事物,对孩子的良性兴趣一定要善于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培养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孩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观察孩子喜欢什么,了解孩子对不同事物的喜爱程度,这样才能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的兴趣,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

三、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孩子的兴趣也是在不断转移、不断变化的,所以,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的兴趣,特别是对孩子良好兴趣的引导,一定要让孩子在发展良好兴趣的同时,逐渐形成相应的能力。

引导孩子的兴趣有很多种方法,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有音乐学习班、美术班,等等。父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相关方面的能力,有一技之长,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与众不同的能力。

那么,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呢?

1.通过新鲜的事物来刺激孩子的神经。引导孩子发展健康的兴趣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不断给孩子买来各种各样的东西来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兴趣。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买漫画,教孩子看漫画,孩子慢慢就会对漫画产生兴趣,父母通过各种各样的漫画书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了孩子的兴趣。

2.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父母可以利用好奇心让孩子对本来有兴趣的事物继续探究,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通过不断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对事物的兴趣。

比如,我们在教孩子英语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一些基本的字母、句子,孩子一旦学会了就会不耐烦了,要求学习新的句子。孩子看着父母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受好奇心的驱使,一定要学会英语。就这样,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慢慢孩子就可以自己学习,逐渐形成一种学习英语的学习能力。

3.学会欣赏孩子的兴趣

再好的表演也需要观众,没有了观众,表演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父母一定要为孩子良好的兴趣表示赞赏,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