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225400000006

第6章 墨家智慧(1)

崇尚科学一求故明法

“求故明法”,即求原因、明法则,是墨家科学技术的成因。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最重视科学技术。墨家是由能工巧匠上升的科学技术家集团。《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经典。《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是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孟子·告子上》说:“求则得之。”《屈原·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论“实事求是”的含义说:“‘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故”是原因、规律。“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质和规律,从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技术是利用知识改造自然,积累操作方法、技能、工具、手段的总和,是知识、智慧和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改造自然的方法体系,是生产和科学的中间环节。“巧传则求其故”,道出《墨经》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是《墨经》科学精神的表现,说明墨家有高度自觉的理论意识。

《小取》说:“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墨经》第1条即规定“故”的概念,区分“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小故”(必要条件、部分原因)和“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大故”(充分必要条件的原因)。《经下》、《经说下》共80余条,都是用“以说出故”的形式揭示现象的原因,或科学命题成立的根据。如“影之大小,说在斜、正、远、近”,“五行无常胜,说在多”等,都是以浓缩的论证形式,表达中国古代科学的内容和原理。

《墨经》把实践观念引入对哲学范畴“法”(法则、规律)和“然”(结果)的定义。《经上》第71条说:“法,所若而然也。”《经说上》第72条说:“然也者,民若法也。”即法则,是遵循它行动,而得到确定结果的东西,结果是遵循法则行动,而获得的成品。《经说上》第71条说:“意、规、圆三也,俱可以为法。”即按“圆,一中同长也”的定义,或“规写交”(用圆规画封闭曲线)的作图方法,或模仿标准圆形的方法,都是获取圆形的法则。《经上》第84条列举“合”(符合)的一种,是动机与效果一致,举例解释说:“矢至侯中,志功正(合)也。”即人按照射箭的法则行动,预期射中靶心,结果射中,是动机和效果的符合。主体按照法则的认识,见诸行动,作用和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人的利益和需要,实现主体的意图,达到预期目的,证明主体认识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主体把握和改造客体的手段,是检验主体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墨经》总结桔槔机利用的杠杆原理,《经下》第127条说“负而不翘,说在胜。”《经说下》解释说:“横木加重焉而不翘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翘,极不胜重也。”指出桔槔机负重后,另一端不翘起来的原因,是由于另一端的力量超过负端的力量,即力臂大于重臂。春秋战国期间,人们发现用桔槔提水浇田,可提高劳动效率百倍。《说苑·反质》说:“负缶井,灌韭终日一区”,用桔槔机则“终日溉百区不倦”。《墨子中屡见记载的桔槔机,因为利用杠杆原理,效率大大超过单纯利用人力。墨家提倡广为应用桔槔机等器械于生产、生活和工程,从中总结科学理论,代表中国古代科学的正确方向。《墨经》对“横木加重而不翘”的桔槔机、“绳制挈之”的滑轮,以及梯”等利用杠杆和斜面原理的简单机械,都是用知与言的认知形式,反映变“物”与“实”自在本体为自为本体的范例。这些简单机械的研究和利用,发挥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生产力。《墨经》科学技术的智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改造“物”与“实”,使之变为符合人类利益和需要的物质本体。

墨家熟悉当时各种手工业技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墨子为木鸢(木鹰)”,弟子夸奖他:“先生至巧,至能使木鸢飞!”惠施说:“墨子大巧,巧为鞔(车辆的关键设备)。”墨子的木工技巧,与古代名匠公输般(鲁班)不相上下。墨子也熟悉其他手工技艺。《墨子》谈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车工)、(鞣革工)、陶冶(制陶冶金工)、梓匠(木工)”,以及“穴师”(洞穴坑道工)、“明习橐事者”(鼓风工)等,谈到各种军民用机械、器物的制造和应用。《墨经》总结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用来作为实例、实证材料的手工业工种,有“为衣”(缝纫)、“举针”(刺绣)、“桧屦”(制鞋)、“铄金”(冶金)、“为甲”(制铠甲)、“垒石”(建筑)、“车梯”(木工)等。《墨经》中的数、力、光学等科学知识,是当时各种手工业技术的升华。

儒家传统重视政治、人伦之道,轻视科学技艺。《礼记·王制》说:“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郑玄注说,鲁班是“作奇技、奇器”而应“杀”的典型。墨家“作奇技、奇器”,有“作奇技、奇器”的系统理论,为重儒的统治者所排斥。道家以反对“机事”、“机心”为名,反对发明和使用“机械”的技术革新。《庄子·天地》载,“抱瓮而出灌”,“用力甚多,而见功寡”,用桔槔机“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而受道家思想支配的一位老者,宁肯用“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的笨方法,“用力甚多,而见功寡”,而不肯用桔槔机,效率提高百倍,“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他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故“羞而不为”。《老子》第19、20、57章说:“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这种思想自然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墨经》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重政治伦理实践,轻自然科学技术理论的主流意识,大相径庭,而与古希腊哲学家重视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酷似。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率先表达了贯穿于西方文明的科学精神,他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①他写过关于天体、大地、声音、植物、动物等原因的著作。亚里士多德说:“技术家较之经验家更聪明;前者知其原因,后者则不知。凭经验的,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大匠师应更受尊敬,他们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深切,也更聪明”,“我们说他们较聪明,并不是因为他们敏于动作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论,懂得原因。”“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能。”②美国科学哲学家罗伯特·瓦尔托夫斯基说:“从古到今的能工巧匠中,向来就存在着许多不可言传的知识,总结它们,提高它们,不应把它们拒之门外。”③墨家兼具亚氏所说“技术家”、“大匠师”的经验、技术,从中“求故明法”,总结提高,概括科学理论。二利人为巧

“利人为巧”,表明墨家以人民利益为目的科学价值观。《鲁问》载墨子说:“所谓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经上》第35条说:“功,利民也。”认为手工业技艺的功效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科学技术的目的论,贯穿为人民谋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墨经》科学技术的特色和魅力,是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与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墨家分“存、亡、易、荡、治、诸项,诠释主体本体的实践行为对客体本体改造的意义,解说:“甲台,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削尽,荡也。顺长,治也。蛙鹑,化也。”即制造铠甲、修筑高台,是自我图存的防御行为。治病疗伤,是祛病健身的行为。买进卖出,是商品交易的行为。削尽叛乱,是扫荡暴虐的行为。顺理循法,促进植物生长,是治理农事的行为。青蛙、鹌鹑的养殖,是促进动物变化的行为。这里涉及农、工、商、兵、医等各种实践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自觉能动『生的表现,是主体在知识指引下,从事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有意识从事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墨家所说的农工业者从事的操作,是属于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实践活动。

《墨经》把人看作认识和改造世界客体的主体,行与为是人同认识和改造对象客体间发生作用、反作用的中介、桥梁。客体和主体间发生作用、反作用的公式是:客体(通过行与为)一主体(通过行与为)一客体。通过行与为,客体作用于主体,形成主体的知与言;拥有知与言的主体,通过行与为,反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使客体的结构和功能与主体的利益与需要,协调一致。

《墨经》的科学技术,从物与实的范畴开始,经由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活动,形成知与言的认知范畴,再经由人有意识的自觉实践行为,改造物与实,使之成为符合人类利益和需要的物质本体。其范畴进展脉络的公式如下:物与实一知与言一行与为一物与实。《墨经》文本的结构和内容是这一公式的表现。

《墨经》的科学技术把物与实看作客观自在的本体,经过“巧传则求其故”的抽象概括,探求世代相传手工业技巧的原因、规律,用知与言的认知形式,形成反映物与实原因、规律的科学技术。墨家崇尚科学的智慧取向,“求故明法,利人为巧”的科技智慧,对中华民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求真务实

墨家求真务实的智慧目标是值得弘扬的文化精粹。《修身》载,墨子说:“慧者心辩。”《经说上》第100条说:“正无非。”《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是非”即真理和谬误。墨家用“是、正、当、真”,表达认识符合事实的真理性,用“非、不正、不当、假”,表达认识违反事实的谬误性。

《经下》第109条说:“假必悖,说在不然。”《经说下》解释说:“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鹤也,犹氏霍也。”虚假必然有悖于事实,因为事实不是如此。虚假必然是错误的,然后才能说是虚假。一只狗假装成鹤,并不就成为鹤,犹如一个人姓霍,并不等于鹤(霍、鹤古字通假)。非、假、悖、不然,都是指违反事实。

《公孟》载,墨子生病,学生跌鼻问:“您是圣人,怎么会生病?”墨子回答:“人之所得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从寒暑、劳苦等自然和人体的实际状况,探求病因,是求真务实。《贵义》载,墨子到齐国,路遇相面先生说:“今天上帝在北方杀黑龙,您长得黑,到北方去不吉利。”墨子反驳其迷信谬说不合事实,用鬼话骗人,是求真务实。

《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决嫌疑”,“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辨明是非、假,识别真相、假象,反映万物本来面目,比较各种言论利弊得失。又说:“以名举实。”《经上》第3l条说:“举,拟实也。“实”即实体、实物、实质、实际情况。语词、概念要反映事的实际情况。求真务实,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墨经》崇尚科学,寻求实证,是求真务实的典范。《经上》和《经说上用一百个条目,解释各门科学的概念、范畴和简单命题,多据实立说。《经下》和《经说下》论证183个各门科学的复杂命用观察和实验的事实证明。

墨家把智慧看作是对事实和必然性的确切知识,与猜想、怀疑等不同。《经下》第158条说:“以楹为抟,于‘以为’无知也,说在意。”《经说下》解释说:“楹之抟也,见之,其于意也易,先知。意,相也,若楹轻于秋,其于意也洋然。”单纯想象楹柱是圆柱形的,不是知识,论证的理由在于这只一种臆测。亲眼看到“楹是圆柱形”的事实,这种“意”(意识、判断)不会改变,是已知。臆测是想象,想象“楹柱比秋蒿轻”,是茫然无据的臆测。《说文》:“楹,柱也。”抟是圆柱形。知”即知识。“意”即臆测、猜测、想象。《大取》说:“知与“意异。”亲见“楹是圆柱形”的“意”,指意识、判断,即《小取》“以辞抒意”的“意”。“相”同“象”。《韩非子·解老》说:“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秋”指一种蒿类植物。“洋然”指茫然无据。“以为”是主观想象,不是亲见的事实或必然性的推论。如《经上》第23条说:“梦,卧而以为然也。”睡梦中“以为”如何,不能认为是事实。

墨家提出发展的观念,认为古今有别,概念、判断、推论应如实反映今昔之别。《大取》说:“昔日之虑也,非今日之虑也。”今昔不同,古今有变,应该有创新的思考。楚国有一渡江人,佩剑从船上坠水,在船上刻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坠落的!”船到岸边,由刻记号处下水找剑。水流船走剑未随,刻舟求剑者不知变通,岂非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