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奇趣天下Ⅱ:冒险家的禁足之地
1232900000013

第13章 罗布泊

从2世纪前的繁华,至玄奘眼里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楼兰热,有关楼兰的一切似乎都是难以破解的谜。楼兰古城建于何年?何时形成楼兰王国?

虽然,楼兰古国在唐代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年了,但它还深刻地印在唐朝文人的脑海中,时时成为吟咏的对象。

1.丝绸之路上的魔鬼地带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在公元前330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大湖泊,著名的楼兰古国就建立在它的西北方,它也是漫漫“丝绸之路”上的一处咽喉。曾经的波光粼粼、往日的沙鸥锦鳞早已化作今日的一片盐壳,昔日被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的罗布泊,如今再也寻不到它往日的风采了。

为揭开神秘的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湖泊风景照片20张),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过敦煌时,在《大唐西域记》中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湖泊风景照片211张)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2007年终于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干尸,但最后经过波折的DNA鉴定却断定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余纯顺就是上海人)。

1997年,甘肃敦煌一家3口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楼兰附近寻宝,结果一去不复返,最后3人尸体被淘金人发现。

1997年,昌吉有4个人开着大卡车,到罗布泊南岸的红柳沟找金矿,结果没有了消息。1998年,有人在红柳沟附近找到了4具尸体和一部烂车。

2005年末,敦煌有人在罗布泊内发现一具无名男性尸体,当时据推测该男子是名“驴友”。这具尸体被发现后,也引起了国内数十万名“驴友”的关注,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出了寻找其身份的倡议,最后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确定了该男子的身份,并最终使其遗骸归回故里。经查明,该男子是2005年自行到罗布泊内探险,但为何死亡,却一直是个谜……

2.楼兰的兴衰 罗布泊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东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

从2世纪前的繁华,至玄奘眼里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楼兰热,有关楼兰的一切似乎都是难以破解的谜。

楼兰古城建于何年,何时形成楼兰王国就目前现有史料来看没有确切记载,但在罗布泊周边及楼兰城边地发现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锄、石铲、石刀、石矛、石镞、玉斧、玉铲、玉刀、玉佩等,这说明在史前时期罗布泊洼地与周围就有人类活动,而且很明显在阿尔金山、昆仑山有石城遗址。罗布泊及周边所发现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名句,虽然,楼兰古国在唐代已经销声匿迹许多年了,但它还深刻地印在唐朝文人的脑海中,时时成为吟咏的对象。

楼兰,最早见于我国西汉史籍。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还说它“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囊驼”。其实,司马迁没去过楼兰,他是根据他同时代的大使节张骞的报告写的。张骞一生三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很熟悉西域各国的情况。

可见当时,楼兰古国由于地处丝绸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经盛极一时。匈奴是汉朝西北最大的敌人,为争夺西域疆土,汉朝同匈奴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首当其冲。这种争夺曾一度白热化,直到公元前77年,大将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另立其弟为王,迁都伊循城,楼兰古国改名为鄯善国。

此后,楼兰一直都是汉王朝的西域重镇。东汉,班超曾活动于此。三国,鄯善属魏。西晋,封鄯善王为归义侯。5世纪,名僧宋云曾赴鄯善,城中住着吐谷浑的宁西将军。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到了7世纪,唐玄奘从天竺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城郭岿然,人烟断绝”,玄奘眼里的楼兰,成了一座空城,只存在于边塞诗人们的想象之中。

1274年,大探险家马可·波罗沿古丝绸之路东来,也没见过楼兰,看见的只有莽莽黄沙。

它到底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它不翼而飞了?不,它静静地躺在莽莽黄沙之下,等待着科学的呼唤!

一千多年后的发现。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他的向导是维吾尔族农民爱尔迪克。

3月27日,探险队到达了一个小土冈,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斯文赫定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许多。在干旱的沙漠之中,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他们于是去寻找水源,却又发现携带的铁铲丢失了。向导奉命回原路寻找铁铲,途中,遇到了强烈的风沙,风沙迷住了爱尔迪克的眼睛,他只好先躲起来。待风沙过后,他睁开眼睛,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座古城出现在他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爱尔迪克恐怖极了,他以为看见的是魔鬼的宫殿。他匆匆地在城市中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走了一圈,拾了几枚古币,背了两块精美的雕花木板,向斯文赫定的探险队赶去。

爱尔迪克的发现使斯文赫定激动得差点儿晕过去。他知道,这一定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由于没有水,斯文赫定不得不离开这里,他决定第二年再来彻底考察。

1901年2月,斯文赫定带着充足的水和食品又来到了这里,他发现,这里是一座被人们遗弃了的古城,而原先,曾经有过相当的繁华。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就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接着,英国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臣顿、日本人橘瑞超等人慕名而来,在这片“自由天地”里掠走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文物,使刚刚得以重见天日的楼兰古城伤痕累累。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随着沙漠的变幻,楼兰古城时隐时现,甚至被人们成为“幽灵城”。

斯文赫定的到来,招致了楼兰古城被更多人的挖掘,随后出土的大量文物,震惊了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楼兰学。

在所有有关楼兰古城的谜团当中,争论最多,最引人关注的是楼兰古城消失之谜。

楼兰消失的原因有战争说、气候变迁说、冰川说、沙漠风暴说等多种。

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科学钻探科学考察队在对楼兰古城实地考察后发现,它的消失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悉,3000年前,罗布泊湖水面积曾达12000平方公里,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楼兰一方面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扰,所以他们选择了有孔雀河支流穿过的高地。

科学家测量后发现,这块高地比现在干涸的罗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现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几米。

据科考队专家介绍,随着气候的变化,罗布泊的逐步退缩,河流和罗布泊之间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过程则使高地越来越高。专家解释说,随着高地的抬升,人们取水开始变得困难,穿城而过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渐渐干涸,最终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罗布泊湖水大量萎缩,人们离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几公里。科学家表示,在这种环境下,社会体系已经相当脆弱,经受不起任何例如灾害、战争、经济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动。

专家因此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诸如战争、(丝绸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只是楼兰古城消失一个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学者运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大量图像的判译,从环境地质学角度分析研究了楼兰地区古河道的变迁,认为楼兰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出现过两处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从而切断了楼兰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当时流经楼兰地区的唯一河流,也是楼兰古城唯一的淡水源,楼兰终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还有人提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因为人类不尊重自然导致的。比如乱砍乱伐胡杨,致使生态恶化,无法居住。这个观点的证据之一就是当时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楼兰古城附近,曾发现了神秘莫测的太阳墓。这种墓葬外表奇特,围绕墓穴深埋着一层又一层由细到粗的圆木,圈外又呈放射状埋放着一行行圆木,就像太阳的光芒,正是因为这种墓葬外表酷似太阳,被称为太阳墓,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万多棵圆木。

还有人认为,是洪水毁灭了这座地处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

从目前的状况看,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楼兰的神秘也许将永远无法揭开。

3.消失的彭加木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汉族。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失踪,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遗体。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古城,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为当时向当地驻军求援送水的话要用去大约7000元的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最后在大家的压力下才同意发出电报,但内容不是要水,而是汇报了当时他们严重缺水的情况。

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此失去踪影。

对他的失踪,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和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但最终一无所获。

4.古楼兰人失踪之谜

从敦煌出发经玉门关,沿汉代长城到今天新疆的罗布泊,是丝绸古道上令人憧憬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座在沙漠下沉睡了1500多年的古城——楼兰。

在楼兰遗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汉、晋、唐等朝代的书简钱币等物,还出土了许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复原,世人称之为“楼兰美女”。经检测,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时年龄约40岁,身高约1.55米。透过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征:大眼睛、低颧骨……专家后来认定,她有欧罗巴人的血统。随行的旅游专家毕亚丁说,这位远古的楼兰女性,年龄已有40多岁,不能称为美女。

1980年,考古队又在楼兰古城西北和西南发现一片片干枯的胡杨树林。根据这一发现及过去的考察发掘,考古学家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古楼兰重要的历史画卷:

昔日的楼兰城占地约10万平方米,在孔雀河下游。城正中是行政官署,官署由土坯砌成,有粗而高的门柱,有涂朱漆的雕梁画栋,这里是古城的权力中心,也是古城最豪华的处所。城南是居民区,居住着大约14000人,残存的房屋显示出这里有中国宅院式建筑,分正房和厢房,屋后还有果园。城东有一座高大的佛塔,5里外有一座佛寺,这可以窥见当年这里的宗教情况。城东北还有残存的土堆,这就是汉代的驿站遗址。城西北和西南有茂密的胡杨林。城中街道纵横分明,还有一条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城周围有集中的墓地,这里可窥见当时的风俗人情。

大量的文物再现了楼兰昔日的辉煌。城里发掘了大量的文书及木简,既有汉代的五铢钱,也有遣霜帝国的铜币;既有汉代的丝织品、绢网,也有波斯的壁画,甚至希腊、罗马以雅典娜为图案的工艺品,还有各国的陶器和漆器。这一切都显示了楼兰在中西方交通、文化交流及商贸上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经著名的敦煌,再西行至楼兰,楼兰的确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枢纽和前哨。它在当时,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国际性中转城市。中国客商到这里,便可选择不同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再前往长安。正如史学家孔拉特所说:“楼兰古城的兴衰,一面世界史的纪念碑。”

让我们想想昔日楼兰的辉煌吧:不同风格的华丽的建筑比比皆是,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不同国家的语言此起彼伏,一拨一拨的驼队来来去去,商人们携带着大量钱币和货物寻找着设有客满的旅馆,中国的军人们也许是在恣情纵酒吧,因为这一派和平热闹的景象似乎显示出他们的多余……然而,这一切都去得那么仓促和突然,它似乎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是什么使这个繁华的古城陡然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随即被掩埋在厚厚的黄沙之下呢?然而,随着斗转星移,这里的人口迅速增长,人类的各种活动严重地破坏着优美的环境,绿洲逐渐缩小。到了南北朝时期,塔里木河又被改道,楼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断绝了,他们开始面临着沙漠的威胁,因此被迫离开这祖祖辈辈共同建造起来的繁华古城。此后,楼兰古城逐渐被黄沙淹没。

这只是考古学家的推测。我们姑且认同这种假设,楼兰人难道完全消亡了吗?或者,又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吗?如果是迁徙别处,为什么迁徙之后便无声无息了呢?

随着对“生命禁区”罗布泊考察、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中国地质工作者先后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钾盐和淡水,罗布泊再次让世人瞩目。与此同时,曾经生活在罗布有着许多神秘色彩的罗布人,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罗布人,也叫罗布泊人。传说罗布人力大无比,可倒拔红柳树,声音可传到三里路程远的地方。历史上,罗布人“结芦为屋,捕鱼为食”。其住房多用红柳条和芦苇编扎而成。烤鱼是罗布人吃鱼的主要方式,他们把捕到的鱼刮去鱼鳞,用火烤熟,撒上蒲黄吃,味道十分鲜美,除了吃鱼,他们有时喝玉米面掺沙枣的糊糊,偶尔也捕捉一些兽类吃,穿的衣服一半用罗布麻做成,罗布人就这样在沙漠深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由于近代罗布泊地区环境持续恶化,塔里木喝水逐渐缩短,罗布人赖以生存的湖泊相继干涸,罗布人只好弃船上岸,放牧牛羊。后来他们不断迁徙,并学会了种庄稼。

在漫长的岁月里,饱经沧桑的不断迁徙的罗布泊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罗布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通常在部落之间互相选择,婚礼别具一格。结婚当天,男女双方的亲友齐聚海子边,燃起篝火烤鱼和羊肉吃。然后大家边唱边跳,在歌舞中完成婚礼。有关专家称,罗布文化堪称新疆最古老的文化,罗布人的民歌、民俗、民间故事,都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许多中外学者对罗布文化非常感兴趣,罗布人的历史、习俗、方言等已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罗布人几经流离变迁,其历史至今仍是谜。有的资料将罗布人与成吉思汗联系在一起,称当时一部分蒙古人游牧到了罗布泊一带,与当地人通婚,因此罗布人的文化中有明显的蒙古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镰研究员认为,废弃于20世纪20年代的阿不旦渔村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罗布人就是其后裔。然后,有关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历史上的楼兰人操印欧语系,而罗布人使用的却是夹杂方言的维吾尔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多数人的看法是:罗布人只是至今生活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讲罗布方言的维吾尔人,并不是古代的楼兰人。从楼兰遗址的寺院来看,古代的楼兰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在公元965年才由中亚传入新疆地区,此前的八九百年间,佛教在这里占统治地位。公元前后,佛教从今天的巴基斯坦传入新疆,喀什与和田是最先沐浴“佛法”的地方,至今尚有莫尔佛塔等遗迹,可以想见汉唐时期,这里是暮鼓晨蒲团袈裟的礼佛之国,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的楼兰一度是崇尚佛礼的国度。

史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清军将领阿里衮率兵追捕准噶尔头目途径罗布泊时,其头人率众投降,并说“回民聚处于此凡数十年,有两千户”。由此推断,罗布人到这里居住大约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史学家认为,罗布人本是居住在焉耆的维吾尔人,由于清康熙年间的准噶尔蒙古贵族抢占土地,他们四散逃走,其中一部分逃到罗布泊地区。

那么,罗布人后来为何又离开罗布泊地区呢?有关专家说,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罗布泊干涸,他们被迫离罗布泊,沿着孔雀河向西迁徙到新疆若羌县。到了1920年,若羌县发生了一场瘟疫,人口大量死亡。罗布人分四支迁徙,至今在册人口有一万多人。这些说法是否准确仍难有定论,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关于当今的罗布人是否是古楼兰人,关于楼兰古城的消失及楼兰人的去向,史学家和人类学家仍在不断地探寻之中,不管路途多少遥远,楼兰之谜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5.多水之湖和龙城雅丹

曾经,从来无人能够详细标出它所在的确切位置,也从来无人能够准确寻找到它的真实所在。现在,虽然有了卫星定位、声纳探测、光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但它却忽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就是多水之湖——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同失踪了的楼兰古城一样,是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地方,近百年来有关罗布泊是否是游移湖的争论,又牵动着地学界那么多人的心弦,使之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自然之谜。

酷热、干旱、风沙、雅丹、盐壳,阻拦着人们向罗布泊接近,多少年来一直被称为“死亡之路”。

最先引起罗布泊是游移湖争论的是俄国探险家H·M·普洱热瓦斯基,他在公元1876年曾到罗布泊考察,他发现罗布泊位于塔里木河口的喀拉和顺境内,比我国地图所标记的位置还要往南,大约有纬度1°之差,而且,他所见到的湖泊是淡水湖,芦苇丛生的大沼泽地,居住着成千上万的鸟类。而北罗布泊的水都已经干涸,变成盐滩,十分荒凉。

普洱热瓦斯基的观点发表后,在国际地学界引起了争论。

德国的李希霍芬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普洱热瓦斯基所考察的并非是中国清朝地图上的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还在普洱热瓦斯基考察的北部。

以后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等先后到罗布泊地区考察,认为争论的双方都没有错,而是罗布泊游移到喀拉和顺去了,从此就有了罗布泊是游移湖的说法。斯文赫定还推测了罗布泊游移的原因,是由于进入湖中的塔里木河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湖盆,而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方向移动。过一段时期后,被泥水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回到原来的湖盆中,罗布泊像摆钟一样,南北游移不定,而且游移周期可能为1500年。

1923年,为普洱热瓦斯基和斯文赫定所发现的罗布泊突然消失,成为沙漠,鸟儿飞走,芦苇枯死,那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和居民也离开了用芦苇编成的小屋,迁往他处。原来,罗布泊又戏剧性地回到了它以前待过的老地方,即古代地图上所标的位置。

到了1930年和1931年,瑞典、中国勘察队来到了中国地图所标注的罗布泊,发现那里水面长约188千米,宽50千米,深5米,大约有2000平方千米。1945年,罗布泊水面又扩展为3000平方千米。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在罗布泊北岸考察时,还见到烟波浩渺、水鸟成群的情景。他们还曾泛舟湖上,甚至抓到过一条大鱼。

到1964年,罗布泊开始干涸。1973年,美国大地卫星对该地区拍照,证实罗布泊已完全干涸。

而我国地学工作者认为,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水体重新分配的结果,即河流上游的农垦、饮水灌溉,造成了罗布泊水源枯竭,而并非是罗布泊游移他处。

1980年,我国的科学考察队又两度穿越罗布泊,对那里的地貌和古水系做了详细的考察,指出罗布泊最低处为778米,喀拉和顺最低处为788米,相差10米,水往低处流,不可能发生罗布泊倒流喀拉和顺的现象。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入湖口处,河流挟泥沙较少,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大量泥沙堆积,抬高湖底地形,而使水往较低地方流去。从中也可以看到,干涸的湖底皆为坚硬的盐壳,用钢锤都很难敲碎,不易产生风的吹蚀作用,而使湖底重新降低。他们还从干涸的罗布泊盆地中,进行钻探取样,这些样品通过孢粉和年代测定表明,湖底沉积物不同层次都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孢粉的分布,说明历史上罗布泊一直是有水停积的,湖水从未离开罗布泊。根据碳14年代测定结果,湖底沉积物1.5米深处,为3600年左右的沉积。说明3600年以来,湖泊的沉积作用一直在进行着,而不像斯文赫定推测1500年左右就会形成10米以上的沉积物。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和运用现在航测资料认为,罗布泊是游移湖的提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罗布泊水体从未发生倒流入喀拉和顺的现象。

由此看来,要真正揭开罗布泊的奥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龙城雅丹,没有人能够一览其风貌。它展示给人们的,只不过是庞大身躯的一枝一叶而已。白龙堆雅丹为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亦是赫赫有名的罗布泊景观之一。古丝绸之路进入罗布泊的中道就从白龙堆中穿过,一直到唐代仍有商贾途经。白龙堆在历史书籍上常被提及,但被描绘成十分险恶的区域,喻有鬼怪出没。实际上白龙堆到今天仍是一处危险的无人区,它位于罗布泊东北部,是一片盐碱地土台群,炎热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途经此地的人一般给养已用去大部分,若遇上数天沙暴,人就会被困住,不是饿死就是渴死,所以每年6-8月份,一般人不会进入此地区。

白龙堆是第四纪湖积层抬升形成的砾质土丘地貌,由于水蚀和风蚀作用,形成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长条状土丘群,绵亘近百公里,横卧于罗布泊地区的东北部。由于白龙堆的土台以沙砾、石膏泥和盐碱构成,颜色呈灰白色,有阳光时还会反射点点银光,似鳞甲般,故被古人将这片广袤的雅丹群称为“白龙”。从远处望去,白龙堆就像一群群在沙海中游弋的白龙,白色的脊背在波浪中时隐时现,首尾相衔,无边无际,气势奇伟。

白龙堆是第四纪湖积层抬升形成的砾质土丘地貌,由于水蚀和风蚀作用,形成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长条状土丘群,绵亘近百公里,横卧于罗布泊地区的东北部。

该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如今这一特殊地区已被国家地质矿产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