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1242000000016

第16章 成都东山客家妇女的孝慈品德及其成因 (1)

孝为孝顺,慈乃慈爱。上慈下孝是中国人崇尚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习惯用“严父慈母”来对古往今来的父母作基本评价,这个评价意味着“慈”在中国妇女身上体现得更加普遍。东山客家话中有句俗语说:死得当官爷,死唔得叫花綶。此话极言母亲对于子女的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孟母善于教子的故事,孟母教子有方被世人所称道。的确,幼时的孟子学为丧葬哭嚎之事,学为买卖屠杀之事,孟母没有采取打骂的方式去教育他,而是通过多次搬家的做法给幼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其所为就是在今天看来都十分难得,放在两千多年前去看足见孟母之了不起了。今天在钦佩她的见识之余,不禁也为她的慈爱而感动。亚圣孟子能够说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语,如果没有他母亲仁慈爱怜的浸染,怕是不大可能的。孟母实在是一位可垂范万世的慈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诗句更是让天下的儿女感念天下慈爱的母亲。

古有孝子,也有孝女,花木兰替父从军、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把古代女子之孝彰显到了极致。

长辈的仁慈怜爱和晚辈的尽心奉养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体现在具体而细微的事情上。笔者近年在对成都东山客家方言的调查过程中看到不少和睦的四世同堂家庭,了解到东山客家妇女孝慈品德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独特习俗和语言表现,心有所感。尽管这些习俗在东山各乡镇保存的程度有不同,甚至有的习俗已不再时兴,但它们在客家人的口语中已凝固成了具有特定含义的民俗语言现象,成为中国伦理道德中关于孝慈这种懿德嘉行的生动的民系记忆。

本文通过民俗语言现象去观察东山客家妇女的孝顺和慈爱,并从习俗的力量、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从客家人迁徙的经历及其生活状态的影响诸方面来探讨东山客家妇女孝慈品德的成因。

一、东山客家妇女孝慈的习俗表现1.送雨水送寄生——东山客家女儿虔诚的孝行,浓浓的爱意这是跟二十四个节气中的“雨水”有关的习俗。

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便是“雨水”,其时东风解冻严寒过去,雨水频降草木萌生,这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节气。《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雨水是滋润生命、生发万物的。雨水节开始日,是生命复苏的关键日子。它对于草木如此重要,对于人又如何呢?东山客家人认为这一天非常重要,他们很重视这个节气,因此在这一客家聚居区有独特的“送雨水”习俗。可以说,雨水这一日,是出嫁的客家女儿表达自己孝心的特殊日子,是客家父母接受出嫁女儿孝心的“父母节”。

树木发芽需要水分。树木通过根吸收水分并通过内部的导管把水输送到树叶的情况,东山客家方言叫做“上水”。东山客家人认为,人跟树木一样,需要“上水”才能生存,如果上不到水就要死去;并且认为老年人满60岁以后自然“上水”比较困难,需要有外力相助才能“上水”,才能像春天的树木一样重新枝繁叶茂,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延年益寿。

“雨水”之后树木枝头开始发芽、长叶,树木的生长启发了东山客家人对雨水日的重视。

这一天,孝顺的客家“妹子”会亲手炖制肉食给年满60岁的父母送去。因为是在雨水这天炖的,所以叫炖雨水,又因为是这天送的,所以叫送雨水,还因为在肉里面加进了寄生炖,所以又叫送寄生。这里的寄生是指寄在老树上面生长的别种小树苗。小树苗不长在泥土里而长到另外的树上,这种生命现象很奇特,因此东山客家人认为寄生有一种很强的神秘的生命力,相信自己的爷綶吃了寄生炖的肉食以后就能够上得到水了。

送法大都是一个女儿连续送三年,一般头年用寄生炖猪蹄子,第二年用寄生炖猪,第三年用寄生炖整鸡。有的头年还专 门去要七姓人家的肉来炖:陈姓的不要,担心爷綶染上沉疴,刘姓的也不要,担心爷綶得了病会被“留”住;要代、戴、周、马、熊、宋、万姓人家的。“代”和“戴”与“带”谐音,东山客家方言把生养孩子叫做“带小节子”,用“代”或“戴”家的肉就表示女儿想着爷綶的养育之恩;“周”表示女儿应该周到孝敬爷綶;“马”有威武之气,熊与“雄”谐音,这是希望爷綶身体硬朗,宋与“送”谐音,如果爷綶有病可以被送走;“万”是大数,意味着爷綶活得长久。

东山的地形有浅丘和台地,东山客家人把这些小山包称为“岭岗”,许多人家“老屋”前都有这种岭岗。肉食炖好以后连着锅一起提到爷綶那里去,爷綶接到先在屋外的岭岗处吃,吃一大半,再端到屋里吃。有的头年还要送一棵柏树苗去并把它栽到房前,以后送寄生去就先在柏树下吃。柏树本身象征着生命常青,“柏”还与“百”谐音,取长命百岁之意。现在的东山是枇杷之乡,所产的枇杷个大、皮薄、肉细而多,枇杷树四季常青,今也有老人靠着门前的枇杷树吃。一个女儿送完三年以后母亲要回送东西给女儿,一般是送一条裤子,有的也送一条围腰。

送雨水或者送寄生,是东山客家女儿表达孝心、孝行的一种习俗,是寄托女儿虔诚心愿的习俗,今天这一习俗虽已有所简化,但客家女儿用心之良苦,思虑之周到,情意之拳拳仍可从中见到。

2.逻[la13]三朝三日逻[la13]九朝九日二月六月打发钩钩伞——母亲的温馨关怀这是跟东山客家女儿出嫁有关的习俗。?:读[liau53],是“玩耍”的意思。客家人的女儿嫁出去以后,并不是“泼出去的水”,依然还是自己心疼的亲骨肉,从女儿择亲到出嫁到怀孕生子到生日到过年过节,做母亲的无不一一挂怀。在父母亲的庇护下长大成人,今辞别爷綶嫁到别人家去,初为人妇、初为儿媳的女儿习惯新婚的生活否?跟丈夫、跟公婆相处和睦否?在新的家庭里心情愉快否?这些都是亲生母亲挂念于心的。于是在女儿出嫁的第三天,当母亲的一大早就起床,带上一个小男孩儿和两根缠了红毛线的长甘蔗(象征节节红),踩着早晨的露水去看望女儿,这就叫逻三朝。“逻”是看望的意思,因为是早上踩着露水去的,所以又叫逛露水。去看了女儿后把女儿接回家玩三天,这就叫?三日。有的母亲在第九天去看女儿并把她 接回家玩九天,相应地这就叫逻九朝和?九日。

东山客家人办喜事一般在秋季,到了第二年出嫁的女儿差不多都会有身孕。二月和六月两个月是“转外家”(回娘家)的时间。回到亲生母亲身边一方面做婴儿的衣服,称为做小陪奁,一方面在母亲的陪伴下好好休息,二月回去称为?二月,六月回去则称为?六月。在娘家两个月的时间里婆家只是礼节性地送点东西,吃喝、用度主要由娘家提供。当母亲的给女儿做好吃的,尽心地照顾有身孕的女儿,指导她做针线活。母亲的慈爱惠及女儿的身心,无疑,这让将为人母的女儿觉得有依靠而且温馨。

打发钩钩伞,也是母亲对女儿和女婿的慈恩体现。女婿,东山客家方言也叫做“婿郎”,“一个婿郎半边赖子”是东山客家人的口头禅。爱吾女以及人之子,人之子成了自家的女婿,当子的自然很疼爱。这种疼爱通过“打发钩钩伞”的习俗得以承载。在东山地区,对新做了婿郎的人说去“丈人婆”(岳母)那里拿钩钩伞,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前面已述,东山客家人办婚事一般是在下半年,到了第二年的“五月节”(端午节),新婚夫妇就会双双回去拜节。五月的天气已经很炎热了,夏天不时会有雷阵雨,为了让婿郎和妹子少受日晒雨淋之苦,做母亲的便特地买伞送给他们遮阳挡雨。由于过去的伞是带钩的,把“钩”字加以重叠,因此就说成了“钩钩伞”。有的老人解释说,“钩钩”可以钩住东西,女儿和女婿建立了家庭以后,相互的感情有了归宿,就是互相被钩住了。由是,可以看出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家庭稳定、婚姻幸福的良好愿望。

3.烧火鞋——儿媳献给婆婆的孝敬鞋?二月的时候,儿媳只做针线活,做针线活较之体力活轻松很多,基本上相当于?。婆婆让儿媳回到娘家?而自己承担全部的家务活儿,可以看出客家婆婆对儿媳的关爱。离开婆家时儿媳向家娘(婆婆)辞行,家娘一般总会这样说:安心?,唔要记得屋下,屋下个活路有。想到婆婆恩准自己转外家,自己离开了以后,喂猪喂鸡、缝补浆洗、烧火做饭,婆婆事事躬亲,整日马不停蹄地忙碌,儿媳心中甚是感激,于是就利用做针线活的时间给婆婆做双鞋。这双鞋叫做烧火鞋,因为婆婆在家里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烧火做一日三餐。老年妇女说,这双鞋要用最好的面料、最好的做工,要怀着恭恭敬敬之心细心做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媳妇对婆婆的感激和敬重之情,表达对婆婆的一片孝心。

4.拜枕——新娘孝敬长辈的见面礼这是结婚当日新娘送给丈夫家中长辈枕头的习俗。即将出嫁的东山客家妹子在准备嫁妆的时候,就要向“老公”问清楚家中有多少长辈,以便准备相应的枕头在结婚那天奉送上,以表示自己孝顺和尊敬之心。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吃和睡,睡觉离不开枕头,无需花多少钱即可做或买经久耐用的为每日数小时睡觉所必需的枕头,真是一件送给婆家长辈的好见面礼。拜枕头的仪式是在吃了“昼”(午饭)后在厅下(堂屋)里举行。先“谢红”,即答谢“红爷”(媒人),红爷走了以后就拜枕。长辈们都坐在一起,新郎领着新娘按先内后外、按辈分的高低逐一给长辈磕头。先给阿公、阿婆磕头,送上枕头,然后给公婆磕头送上枕头,有的新娘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给公婆还有一铺一盖(一套床上用品)奉上。然后再拜族中的伯公、舅爷、姑爷等长辈并奉送枕头。孝,《说文》:“善事父母者也。”在拜枕的仪式上体现的孝是尊祖敬宗,这是孝的扩大。

5.鸡髀——孝敬老人的好东西“鸡髀”就是鸡腿,在东山客家方言中鸡髀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晚辈孝敬老人的常用的最好的东西,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它成了孝顺的代名词。中国人喜欢吃鸡,对鸡腿喜欢尤甚。鸡腿肉多且是活动的肉,就是今天看来也是美食,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就更加稀罕了。解放以后东山的客家男女结婚以后一般也是另立门户过日子,客家妇女因勤劳、节俭、持家有方等原因在家庭里获得了当家的地位,所以家中的大小事情都能够做主。鸡腿给谁吃的事情往往是家中主妇决定的。东山客家习俗中出嫁的女儿不在娘家过年,一般在年后正月初二回娘家看望父母。过年时她们会专门剁下一只鸡腿不吃,这叫做“宰鸡髀”。这个鸡髀很大,差不多连胸脯肉都一起剁下。正月初二回娘家时就把这个大“鸡髀”带回给亲生父母和阿公、阿婆吃。客家女儿生了小孩,第三天女婿得去岳母家送鸡髀、送酒报生。平时家里有大事小事杀了鸡,如果爷綶没有来吃饭,也会留下一只大鸡髀给他们送回去吃。由此可见,区区一只“鸡髀”的事,体现的却是日常生活中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反哺之行、回报之情。

6.阿婆讲个月婆个东西唔拿分老个食都得罪——婆婆对儿媳的怜惜上文已经说到,“婆婆”在东山客家方言里叫“家娘”,东山客家妇女称呼婆婆也可从儿称为“阿婆”。婆婆是一家中非常辛苦的人。从前的家庭大多有几个儿子,分家以后就分成了几家人,父母亲老了实行“轮食”,婆婆帮着各家操持家务。做饭、带小孩儿、扫地、喂猪、纺线、绩麻、织布、做衣服鞋子,样样活儿都干,遇到儿媳坐月子,还得照顾儿媳和刚出生的孙子。在我所生活的同安镇,有一位客家妇女刘容阿姨,今她已过花甲之年,她婆婆已去世二十多年了,在我进行方言调查期间,她两次说起她婆婆,回忆起老阿婆在世时的辛劳和慈爱她都情不自禁。

她婆婆叫江黎氏,缠了小脚,丈夫早逝,膝下有四子一女。四个儿子结婚以后分成了四家。那时生产队集体出工干活,年轻人都得去挣工分,煮饭、洗衣、扫地、带孩子等家务事全部落在了她身上。她每日天亮起床以后就忙开了,几家人三餐吃什么,她不但安排而且背上背着小孩亲自做几家的饭菜。把这家灶膛的火烧燃了,便到另外一家的厨房去生火,这家的番薯(红薯)下了锅,又到另外三家去依次把番薯倒进锅里。这样有条不紊地忙乎,等到年轻人下班回来,大家就端上现成的饭吃上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家的活差不多都要同样地做。遇到夏天,身上的衣裳会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刘阿姨坐月子的时候,看到婆婆如此劳累非常心疼,就煮醪糟蛋给婆婆吃。她记得有一天,天气已经冷起来了,中午时婆婆洗菜回来,她把煮好的蛋端给婆婆请她一定要吃,婆婆“对嘛对嘛”地答应,哪知却把蛋放到了旁边。到了下午,她对儿媳说:“刘容,你唔要[moi44]煮蛋了哈,分你炖到灶上得。”“阿婆,你唔食,啷门子下去得倒?”“阿婆讲个月婆个东西唔拿分老个食都硑得罪”,她好歹都不吃醪糟蛋。“阿婆讲个月婆个东西唔拿分老个食都硑得罪”,这句话笔者在洛带镇、黄土镇、龙潭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只一句话,婆婆对儿媳的怜惜之情可见一斑,它由阿婆们代代相传,相沿成俗,朴素却动人。由此想到东山的客家儿歌:家娘待心舅,要当亲妹子……你越心痛?,?越孝顺你。由此也想到另外的一句俗话: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两相比较,东山客家婆婆没有成了婆婆的威风和苛求,儿媳也没有“熬”的艰难和屈辱。婆婆对儿媳的心疼和怜惜毕现其慈爱之心。

反映东山客家妇女孝慈习俗的还有闰月时女儿送红衫、送凭椅[phian53i31]给爷綶,岳母给身体不好的婿郎送红蛋、送裤子等带有辟邪求吉的习俗。

这些习俗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长辈的慈与晚辈的孝都是紧密联系的,如有母亲养育的慈恩才有出嫁女儿的“送雨水”,女儿、女婿去拜节就有了母亲的“打发钩钩伞”,有婆婆恩准“?二月”,才有儿媳孝敬的“烧火鞋”等;第二,注重反映女儿对亲生父母的孝顺,因为出了嫁的女儿平时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的缘故,便只好在逢年过节郑重其事地表示自己的孝心了;第三,这些习俗都跟物质形式联系在一起,思想没有赤裸裸的,孝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物质形式就是外在化的孝慈;第四,这些民俗语言和活动充满了温情,它们是上抚老下慰小的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客家妇女贤淑善良仁爱品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