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1243500000002

第2章 心理健康:人生幸福的源泉(2)

(4)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愉快、喜悦、乐观、通达、恬静、满足、幽默等好的情绪,有益于心身健康和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激烈的情绪波动,如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激动不已等,以及长时间的情绪消极,如悲伤、忧虑、恐慌、惊吓、暴怒等,可导致人的心理失衡,不仅使人的认识和行为受到左右,而且可能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的产生。因此,保持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以及良好的心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当然也会有悲、忧、哀、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总能主动调节;同时能控制情绪的过分表达,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觉地确定自我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称为“意志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通过以下六种心理品质,可以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

①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②自觉。即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到目标。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③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④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到目标。

⑤理智。行为大多数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

⑥灵活。能够采取弹性方式处理问题,不固执僵化。

(6)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有如下的具体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贬低;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非冷漠无情、伤害别人;懂得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而非损人利己。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是指人生理发育成长所呈现出来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往往有差别,例如如果人营养不良,那么其生理发育就迟缓,将导致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比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心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8)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导致心理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9)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5.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个人因素。因为社会因素往往是针对大众的,对同一个社会事件或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心理受影响而有的人却不受影响呢?这说明决定的因素在人的个体心理素质。因此,以下内容主要从个人因素方面予以阐述,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同时他们还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疾病会导致生下来的孩子语言、思维能力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以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同时疾病也会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有的可能产生报复心理,有的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3)个人经历个人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早期的个人经历对今后的心理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表明,早期在单调、贫乏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心理的成长往往会出现障碍,长大后会出现冷漠、冲动的性格,而且行为往往偏激。孩子在早期一般都以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身上有不良的行为和缺陷,孩子就会模仿并内化,导致出现不适应社会的行为。而从小受到长辈和父母溺爱的孩子,独立性比一般孩子要差,往往会依赖别人,自己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4)性格能力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决定一生的命运,是因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核心,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内向的人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冲动型的性格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活泼型的很难集中注意力来长时间专注到一个问题上。这些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碰到不适应的环境,可以导致心理失调,出现障碍。

(5)情绪影响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很大,积极或消极的情绪都会影响心理健康,只有适度的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如,过度的兴奋和高兴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障碍,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性疾病。适度的愉悦可以减少心理的压力和紧张感,使人放松,身心和谐。

6.走出心理健康的认识误区

心理健康的误区就是指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上的不正确理解和观点。下面这些,就是缺乏心理学知识的大多数人经常在认识上产生的误区:

(1)身体健康就是心理健康此为对心理健康的典型误解之一。国际卫生组织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健康。

(2)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区。人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色区则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回复为白色心理,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3)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许多人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4)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静态的、不可变化的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心理有问题就永远心理健康不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是动态的、可逆的、有变化的。

(5)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6)纪律、道德、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毫无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学生一到上课时就咳嗽不止或喜欢东张西望,老师往往以为是纪律或品德问题。事实上,这也可能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反应或心理逆反。

(7)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同样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8)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很多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心理变态。这是很大的误区。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可能是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不信任,认为是骗人的东西,这也是误解。其实,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说:“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9)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长期以来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宣传,致使人们身体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医生,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小问题也逐渐成了大问题。

7.各心理学派对心理健康的解释

不同的心理派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角度不同,其解释也不同。

(1)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在一生的发展中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状况。当无法适应这些状况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如能较好地适应,则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这种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存在两种本能、三种意识、人格结构几个方面,各方面都对心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1)两种本能人类有两种本能:一是性本能,一是攻击本能。性本能与攻击本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性本能推动着行为。在人的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变态,产生攻击行为。

2)三种意识人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当前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没有出现,但是一经刺激就会出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压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3)人格结构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本我来自于无意识,是行为的动力,它遵循快乐原则,来追求直接的满足;自我。它从无意识中产生,指导人们通过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一部分在无意识中,一部分在意识中,它对自我有监察作用,不让自我有不道德行为,不然就给予惩罚。

当本我和超我出现冲突时,自我就会起调节的作用,产生防御机制来阻止心理出现的问题,使其健康发展。

(2)人本主义学说人本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为罗杰斯。他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辨别能力;可以接纳自己和他人;当遇到危险时,会出现自我防御机制;不断地追求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强调价值和价值选择的重要,认为根据个人的经验产生的价值很关键,它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人本主义强调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心理问题主要是个人成长中出现某种“中断”或是歪曲而导致的。自我防御机制的过分使用,使得个体逐渐脱离现实,加上不利的社会条件和学习中的失误,这些都是引起中断和歪曲的因素。

(3)行为主义学说行为主义学说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有能力应付人际关系挑战的人。由于人类的行为多是后天形成的,所以行为主义学说主要是研究行为的表现或是矫正的过程。

1)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刺激可以引发某种反应,这种条件反射可以作为个人区分行为后果的一种重要机制,并且逐步通过条件反射学到可以应付外界事物的能力。但是如果学不会应付能力,或是学会了一些逃避、不负责任的应付方式,就会引起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