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1243500000003

第3章 心理健康:人生幸福的源泉(3)

2)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可以从榜样作用、强化作用、学习动机上来解释心理问题。孩子通常将自己的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如果该模仿行为得到奖励的话,其行为就会反复出现,进而成为孩子内在的行为。但是孩子在模仿中既能模仿到适当的行为,也能模仿到不适当的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改变孩子的不适当行为。

(4)认知理论学说认知理论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用积极态度来思考的人,而不是用消极态度来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一个人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来解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其后果是出现消极情感,严重的出现心理问题。这种人习惯使用自我责备和自我反对的方式,对自己的错误和未来进行评论和推断。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学说是从不同的角度——精神、自我实现、行为、认知几方面来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论述,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人类心理健康给予了重要的参考和理论指导。

讲题二:心理健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幸福是一种感觉,人生是一种追求。人生追求的最大理想是幸福、自由与快乐。即使事业获得了成功,财富得到了满足,一旦不健康的心理侵蚀了我们,仍旧得不到幸福,也会失去自由与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心态确实能左右并影响着人生。

1.人的心理健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是众多个体以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群体,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分子或细胞,个人身心健康,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社会才能稳定、进步。因此,心理健康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我们就拿一个集体来说明心理健康的意义。生活中有很多形式的集体,如班组、科室、班级、家庭等,如果一个集体中大部分成员都乐观向上,自我发展,人格健全,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这个集体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工作氛围,较高的工作效率,会取得比其他集体更大的成就,创造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同时,这个集体中矛盾较少,稳定而安宁。相反,集体中成员心理不健康,就会冲突多而内耗大,影响这个集体的稳定与发展。

心理不健康是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例如社会上的卖淫嫖娼、吸毒赌博等社会问题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之外,和参与其中的人贪图享乐、缺乏追求、丧失自控、侥幸投机等不健康心理也难脱干系。一些地方迷信盛行,邪教泛滥,给社会安定团结造成很大影响,给个人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这些人信奉虚无缥渺的天国来世,言谈举止怪异,不能与周围环境谐调一致,这不正是心理与环境不统一的表现吗?这些人的不健康心理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结果是害人害己,阻碍社会发展。

犯罪是社会的毒瘤,是以危害他人或集体的人身财产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行为。犯罪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尽管有繁多的法律制约和强大的国家机器,但不论古今中外,法治人治,犯罪行为从来都是没有销声匿迹。

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犯罪行为与人的不健康心理有密切关系,例如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书中主要从精神病态角度研究犯罪的人。1936年美国精神病学家W·希利通过对少年违法犯罪的研究,发现犯罪行为是由情绪障碍引起的,认为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还提出人格异常与犯罪行为有一定关系。

一些心理专家还撰文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科学文化体现了人的学识水平,而思想道德则由人的认识、情感、行为体现出来,对自己与环境的准确认识,良好的情绪和恰当的行为是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社会问题,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利社会发展。

2.心理健康对学习、工作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对学习和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有明确的认识,知道只有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从而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少走弯路。对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知道那不只是要求与责任,不只是劳动和疲劳,它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之一,是体现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的唯一渠道。

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真正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有较高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人大多有明确而恰当的工作和学习目标。恰当的目标不仅为人的活动指引航向,而且是激励人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因素。目标的恰当就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够达到。如果目标定得过高,虽然它光辉灿烂、极富魅力,但却若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即,失去对人的激励作用;如果目标定得过低,只需举手之劳便可实现,若探囊取物般,便会因缺乏挑战性而使人怠惰。

心理健康使人对自己的素质、能力水平和自己所拥有的客观条件有正确的认识,确定一个实现起来不至于太困难但又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下学习和工作,实现目标后会获得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和工作的兴趣。

心理健康的人大多对学习和工作具有积极性。这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者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和工作,而良好的情绪具有增力性,能使人干劲十足,充满活力,从而有较高的学习、工作效率。另外,还体现在心理健康的人能及时调节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学习中,因而在学习、工作中主动积极,事半功倍。

心理健康者对待学习和工作,除了上述特点而外,他们还有较强的克服困难和应对挫折的意志力,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及时克服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挫折打击有较高的耐受力,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会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3.心理健康能够使人减少疾病

当前,随着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展,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精神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将越来越复杂。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国外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国某医院对就诊病人统计,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

为什么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要从大脑的作用来看。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大脑是人体的高级中枢,对身体的一切机能活动起着支配或调节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剧烈地波动,会打乱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身体内部环境失调,引起许多疾病。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顽固的、沉重的忧悒和焦虑,定会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有人调查发现,在遭遇强烈刺激,感情急剧波动后,在短时间内死亡的170例中,59%死于个人不幸与巨大损失消息传来之后;34%死于面临危险或威胁的处境;7%死于狂喜之时。前苏联外科专家皮罗戈夫观察到:

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以上都说明了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老年人在退休、离休后,生活地位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疾病缠身,在情绪上产生一些波动,引起一些心理变化,在行为上表现为烦躁、易怒、爱发牢骚;或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寝食不安;或孤独、多疑、忧郁、自卑等。因此,老年人更要注意情志过激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巨大病痛。情志的不良刺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会引起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组织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进而诱发内分泌功能失调,降低免疫能力,为肿瘤的发生提供内在的条件。

引起癌症的原因尽管很多,但近年来大量科学实验证实,不良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这一点已为动物实验所证实。如将狗分成两组,使一组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状态,另一组则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结果,前一组6条狗中有3条狗死于癌症,后一组4条狗都安然无恙。现代心身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郁悲伤等,可以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造成免疫性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抑制免疫功能,诱发癌症。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对心血管机能具有明显影响。如情绪激动时,会出现心动过速,害羞时面部血管会扩张等,都是常见的现象。临床观察,心绞痛往往在情绪激动时发生。这是由于在情绪激动或紧张的脑力劳动时,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血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肌的耗氧量,突然发作心绞痛,严重者甚至可以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一般人在高兴时胃口较好,悲伤时食欲减退。研究表明,情绪变化时,迷走神经冲动发放,胃功能受到影响。此外,情绪对肠功能变化也是很明显的,如愤怒、焦虑的情绪使结肠功能亢进,降低结肠持续收缩,结肠变窄,溶菌酶分泌增加,肠结膜变脆,并出现斑点出血,甚至糜烂、溃疡。

情志太过会导致神经系统严重失调,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和强迫症,严重者还可以引起精神错乱和行为失常。

所谓反应性精神病大都是这样引起的,它是由强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

内分泌专家告诫人们:“过度紧张、长期焦虑等精神负担是诱发‘甲亢’的重要因素。”从“甲亢”病人就诊时的主诉便可得知,升学、出国、晋级、升职等可导致情绪波动,而由于工作、学习过度劳累,引起精神持续紧张,与发病更有密切关系,农村的“甲亢”病人就明显较少。

由上可知,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皆与心理因素有关,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能够促进人的长寿

俗话说:“发怒郁闷催人老,经常笑笑变年少。”这说明要想延年益寿,应该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愉快舒畅的情绪。四川省在对372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中98%以上的人都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无一人是孤僻抑郁者。

这些老人之所以成为“老寿星”,皆与他们心情舒畅,心胸宽广,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人生抱有希望分不开。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活到70多岁的高龄,实属古来稀,其长寿的原因之一是注重心理健康。他主张,人在老年时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更不要在身体虚弱时还竭力去追求名利,因为这样得到的往往是苦恼和烦闷,甚至是疾病。他特别欣赏清心寡欲精神状态的人,如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示称赞道:“贤哉,回也。”孔子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有名的大文豪,他的诗,或自然流畅,或气势雄伟;他的词,豪放超逸,气贯长虹。其实,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养生之道,尤其重视心理健康。

“达观”是苏东坡极力倡导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遭贬,辗转流离,还受诬入狱,险些处死,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也一直保持达观开朗的情绪,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时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尽情领略山川古迹风光,努力从苦闷中解脱,给自己开拓从内心到外在的广阔世界。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对养生也颇有研究,其养生法则之一是重视情志调摄,注重心理保健。陆游认为,能否长寿的关键,与是否重视情志调摄有关。他读书忘忧,堪称颜回第二,陆游就是从读书中获得心理安慰而有益于健康的。他自称“书痴”,“客来不怕笑书痴”,“老人世间百念衰,唯好古书心未移。”陆游又说:“治心无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人们要想不得心理疾病,必须不追求名利等个人的东西。他生活豁达,即使在穷困潦倒之际,也浩歌不已。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得到安慰时,体内可产生一种与吗啡结构相近的化学物质“内生吗啡”,从而对人体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

谢觉哉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1884年生于湖南,1971年逝世于北京,享年87岁。谢老在几十年革命斗争生涯中,历尽艰难曲折,但始终精力旺盛。这与谢老十分重视心理保健是分不开的。当有人在整理谢老的同乡李甲农烈士的日记手稿时,发现了在1919年10月1日的日记中记载了谢老的《长寿十诀》:“当勤厌情、宜成习惯;任凭事宜具趣味;色欲方面切勿与以发生之机会;不急于成功,又不喧噪;心中须常满足,勿生不平之念;力所为之事,须顺次为之;势所不能者,切勿妄耗心力。”

中国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把精神修养作为养生长寿之大法。在目前,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的情况下,精神因素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康者,不仅要身体无病,而且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