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喜马拉雅词典
1244300000010

第10章 布达拉宫

我们抵达拉萨的当晚,就去了布达拉宫广场。所以,我第一眼看见的布达拉宫,这个号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是被广场巨大的射灯所映照、烘托而出的一个彩色的轮廓,犹如舞台布景一般。

第二天上午,我们从酒店乘出租车前往布达拉宫。在我们排队准备进入布达拉宫的时候,天上下着一点小雨。但不多一会儿,太阳就出来了,那些先前携带着雨点的乌云,逐渐退到拉萨城边的天际处,变成了一朵一朵的白云。尤其当我们开始攀登宫殿前那些陡斜的台阶,即将进入位于半山的宫殿入口的时候,阳光已经变得十分明亮和灼热了。

有一位穿着绛红色袍子的藏族老人,被一个年轻的藏人搀扶着,缓慢而艰难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快步越过他们,回头一看,发现那位藏族老人是一个盲人。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黝黑的肤色以及刀刻般的皱纹,却让我不由自主地将这张脸与布达拉宫古老的石阶及宫墙联系在了一起。

正式进入宫殿之后,我就开始晕头转向了。这首先是因为,布达拉宫内的建筑结构本身就像一个迷宫。回廊、楼梯、殿堂,大殿堂套小殿堂,让人稍不留神,转一圈又走回了原地。其次是,我在此前对布达拉宫没有任何知识上的准备,眼前所见的一切均让我感到茫然,便更加辨不清方向。当然,后来我还是基本搞清楚了“白宫”与“红宫”的区别。

布达拉宫最初是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汉朝的文成公主而修建的,时间是公元七世纪。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置身的这个宫殿就是当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住过的那个宫殿。松赞干布修建的那个布达拉宫规模没现在这么宏大,且在公元十世纪即毁于战乱和火灾。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在此之后逐步重建和扩建起来的。尤其是到了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西藏政权(甘丹颇章),为了将政权机构从哲蚌寺迁入布达拉宫,遂重建了白宫及其附属的宫墙、城门和角楼。之后,为了替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又拆建了红宫。据记载,这次重修历时近五十年。以后的历世达赖喇嘛先后又增建了五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入住布达拉宫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历时八年的修建。直至1936年(藏历炎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才有了布达拉宫现在的规模。

“占地41公顷。主体建筑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宫内建造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及经堂;白宫部分是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居住的地方。主楼高115703米,13层,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建筑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1000间组成。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布达拉宫就成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政权的统治中心,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也在此处。”

——摘录自布达拉宫门票及说明书资料。

我昏头昏脑地跟随着其他游客在无数的宫殿与回廊之间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很多墙面上绘制有壁画,据说那些壁画不完全是虚构的宗教题材,也有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叙述,但我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看不明白其中所指为何,只能当绘画作品来欣赏了。许多佛堂和经堂里都供奉有各类菩萨、上师的塑像,他们虽然神态各异,但我也分不清他们谁是谁,也只好当雕塑作品欣赏了。我的女儿向我抱怨,这样参观,没什么收获。我也承认。但我告诉她,亲自来过之后的好处是,当你回去再阅读有关布达拉宫的书籍,便不再茫然,不再仅凭想象,因为你来过这里了,可以将书上的文字与你的亲眼所见进行对应,那效果是与没来过这里完全不一样的。

那天,我们还是迷路了。我们本来想原路返回,但结果,等我们走出宫殿,却发现我们身处在布达拉宫的后山。这是汽车可以从山下开上来的一条道路。这意味着,我们下山之后,要绕着布达拉宫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布达拉宫的正门,也就是面向广场的那道门,从门卫处取回我们暂放在那里的物品。

当然,像任何错误总会带来一点意外收获一样,我们的“迷路”也让我看到了那些信徒们围绕布达拉宫转经的场景,并用相机拍下了一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