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总裁
1248300000013

第13章 总裁要掌握整体(3)

中国人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凡事要直接向大头交涉,似乎其他的人,都不够分量似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领导有决定权,说话算数。其他的人,就算答应得很干脆,回去之后也可能被否决,十分不可靠。尤其是领导喜欢否决干部对外的承诺,一方面表示自己比干部大,一方面警告干部不可以未经请示便对外承诺。二是领导常常有惊人的法外施恩的举动,使众人认为找领导,占便宜的机会比较大。除了领导有此魄力,其他的人谁愿意如此承担重责? 三是领导最害怕的,就是面对来势汹涌的群众。为了争取大家的心,多半会特别表现宽大,因此比较容易得逞所愿。领导下决心的权力最大,找他最有效。

这种现象,便是长期以来领导过分喜欢表现个人权力而惹来的麻烦。如果秉持“分层负责”的精神,让中阶层也能够说话算话,领导在这一方面的压力,就会减少许多。因为大家平日对中阶层有信心,便用不着样样找高阶层,反而会

心存顾忌,万一坚持要见高阶层而得罪中阶层,对自己更加不利。中国人最善于盘算利害得失,中阶层有影响力,当然不敢轻视,更不能不表示信任。

部门主管平日的表现,如果真的是““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那么下属有什么意见就会直接向他建议,用不着越级找总经理。部门主管遇事常向上推,不是“兹事体大,必须向上级请示”,便是“我非常同意,但是上级不知道会不会支持”,一心希望自己做好人,让上级充当坏人。结果自己得不到下属的信赖,下属只好凡事越级报告。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部门主管经常掠夺下属的功劳。有优点往自己脸上贴金,有缺失则往下属身上推。下属也不是傻瓜,很快了解这种情形,于是有好的建议,自然越级,以免被顶头上司半途截夺,成为他的功劳。

可见身为中坚主管,对下属的功劳或过失,也应该”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使下属知道有功有过,固然瞒不过,而且也不会被扭曲。这样下属就不会担心好意见、好表现被中坚主管半途截去。一则安心和中坚主管沟通,再则不必处心积虑,设法在高阶面前极力表现。

中坚清清楚楚地掌握整个事实,自然可以清清楚楚地向高阶反应,再清清楚楚地与基层沟通,成为高阶和基层之间的良好媒介。经由具体的绩效,使高阶和基层对中坚产生无比的信赖,成为组织内坚强的中介阶层,不但顺利承上启下,而且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化解高阶与基层的若干疑虑,促进劳资和谐。

中坚干部必须认清自己的主要任务在沟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转达上下之间的意见。否则,通信器材这样发达,通信工具如此便捷的今天,实在用不着中坚在那里传来传去。通上下之情的重要关键在于使得高阶和基层都听得进去,乐于接受,并且产生预期的行动。

中坚干部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实

要清清楚楚地掌握事实,必须重视资料的搜集。但是,搜集一大堆没有用的资料简直就是浪费,所以要确立目标,搜集有用的资料,按主题分类整理,并且分析判断资料的内容,才能够充分活用。

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必然发现若干问题,赶快进一步去加深了解,并且听听现场人员的意见,汇集起来,再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来拟定对策。有了腹案,带着它去向上级反应。获得主管的许可与支持,再回头和有关人员沟通,把问题解决。

这种“现场资料 分析汇整 深入了解 拟定对策 请示层峰 向下沟通 解决问题”的流程,要清清楚楚地依序实施,以便习惯成自然,建立自己的信誉。解决问题之后,还要切实评估,作为下次改进的参考,才能够日新又新,一次比一次更迅速而有效。

基层看见中坚这种清清楚楚的实事求是精神,便不致怀疑中坚“只看上不看下”,一切惟高阶命令是从,不顾基层的实际困苦,因此比较愿意接受中坚的意见,也比较愿意把实际情况告诉中坚,使中坚更容易获得有用的资料,也更方便得到圆满的沟通。

高阶看见中坚能够主动发掘问题,并且深入探讨,拟定有效的对策,又能够及时请示,尊重高阶的最后裁决权,当然既欣赏又放心,大可以清清楚楚地含含糊糊,让中坚放手去做。在这种情况下,高阶还要不放心,还要否决中坚的方案,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对彼此都相当不利。

但是,中坚的立场,对上而言,自己是下属;对下而言,自己则是上司。这种忽上忽下、不上不下、既上又下的变动性,自己更应该清清楚楚地随时做合理的调整,以免角色混淆,变成不清不楚,让自己受到最大的伤害。

同样的清清楚楚,对上对下总归有其区别。一般说来,对上采取“中坚先说”的方式,比较有效;对下则反过来,依“先听基层”的原则来进行,才能够集思广益。

中坚向基层采集资料,如果自己先清清楚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说对的时候,基层会认为这是应该的,甚至他还要补充一番,或者故意做一些辩解。万一说错了,基层就会传为笑话,对中坚的信心顿然消减。

最了解真相的,应该是基层人员,因为他们最接近现场,或者根本就是亲身体验。先听听基层的意见,发现可疑的再深入探究,应该是掌握事实的办法。让基层先说,使其倍觉可亲,因而更加信任中坚,也就知无不言了。何况基层对自己所说的话,不好意思不承认那是事实,根据这些事实来共商对策,也多半愿意就事论事,并且勇于负责。要加强基层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让他先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尊重他,提供他参与的机会,他就会先说。

基层先说,再依据他所说的,研商对策。然后拿着对策向高阶请示,高阶看见中坚一切都清清楚楚,就放心得多,因此变得很好商量,也相当尊重中坚的意见。

和高阶商议时,中坚先提出报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得清清楚楚,然后请示“打算如何如何处理,不知可不可以?”高阶若有疑问,必须清清楚楚地加以说明。对于自己的方案,显现坚定的信心,而且能够合理地坚持。相信几次下来,经由事实的证明,必能获得高阶的信赖。有了良好的信誉,持续地维护,便是优秀的中坚。

妙用““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必须注意到立场的配合。有些可以公开的,有些应该私下的,千万不能混为一谈。对高阶的建议,最好是个别的,私底下清清楚楚地报告或提出问题请求解决。若是公开的场合,必须想一想是否会让高阶没有面子或下不了台。更严重的,自己固然抱着死谏的决心,不料爆发的后果,对整体的伤害远较预期的利益为大,请问是祸是福?不是怕高阶,而是顾全大局。

对基层的剖析,如果是技术性的,只要应该让他知道的,公开教导他,“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既不必顾虑,更不可含糊。假若是人际性的,就要视一般性或个别性而定。一般性的修养,可以公开;个别性的规劝,最好私下进行。基层同样也有面子的需求,虽然和高阶性质不同,却应该予以同等重视。不给对方面子,自己永远最没有面子。

中坚可以不说,否则便要“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可见清楚的表现,仍旧有其范围。不该说的,愈清楚愈倒霉。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乃是中坚的不移原则。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活像一块破玻璃,谁见到都害怕,沟通的渠道反而不通,以后就会愈来愈不清楚。但是不说便罢,一说就应该“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因为这是中坚值得信赖的特质。

基层要含糊地清楚

基层人员,由于年龄、学识和经验都不足,最好“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相信那些真心关怀并且用心教导自己的主管,把他们交办的工作做好,以发挥有效的执行力。

什么样的人,叫做“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呢?例如抓住一句“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话,便认定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一样的,所以日本式管理既然可以用在日本人身上,同样可以用在中国人身上。他的结论是“清清楚楚”的,可惜依据确是“含含糊糊”的。

“同文同种”的论调,相当“含含糊糊”。因为日本和中国,虽然同受儒家的影响,但是程度并不相同。“同文同种”显然是中日两国为了增进友谊而推出的一种“不见得正确”的说法,如今被用来发展成为一套“清清楚楚”的“日本式管理其实就是儒家理念引申出来的,可以通用于中国”的结论,因此我们称它为“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看到“顾客的声音便是上帝的声音”,就断然肯定“顾客永远是对的”,正是把“清清楚楚”的“顾客永远是对的”观念建立在“含含糊糊”的“顾客的声音便是上帝的声音”的基础上,所以是“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具有这种倾向的人,一般说来,为数很不少。

特别是中国人,更应该提高警觉。因为中国话几乎都有相对的两句,如果随便抓住其中的一句,便指称中国人如何如何,很可能就会掉入“断章取义”的陷阱,成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含含糊糊地清清楚楚”。

前已述及,有些人把“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一句话过分地夸大和强调,说成“中国人喜欢当老板”。殊不知中国话还有另外一句:“树大好遮荫”。“树大好遮荫”,使得中国人喜欢挤在大树底下,而不喜欢自立门户。中国人派系的观念相当浓厚,却又经常闹意气而分裂,便是在“树大好遮荫”与“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之间的一种“伸缩行为”。说得不好听,叫做“投机”;说得好听,便是“应变”。

实地访问一些当老板的人:“你真的喜欢当老板吗?”答案多半是:“我哪里喜欢当老板?当老板很辛苦,做伙计多舒服,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的老板去顶。说良心话,我是因为找不到好老板可以投靠,才不得已出来自己当老板的。”当然,不可否认的,也有一些人,是自幼即有壮志,要自己独挡一面的。至少我们证明,“中国人喜欢当老板”是“清清楚楚”的事实,而其原因,却无可否认地相当“含含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