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善文化宝典
1249400000003

第3章

10

善人者,人亦善之。

——春秋·齐·管仲

善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善待他。

——《管子·霸形》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齐国相。管仲出身贫贱,后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齐桓公元年至四十一年(前685—前645)在职。在位四十年,实行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助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卒。《汉书·艺文志》著录有《管子》,一般认为是托名于他的著作,实为战国至西汉的文集。

11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子·心术下》

以善良的心态和别人交往,大家会亲密如兄弟;如果以邪恶的心态与别人相处,难免用武器相残害,成为仇敌。

《管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12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善善,称扬善事。恶恶,憎恶坏事。君子广做善事带来的益处时间长久,憎恶坏事带来的益处时间短暂。嫉恶只能正自身,故其影响有限;扬善能使后代受益,故其影响长远。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史事记载较简略,为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13

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左传·昭公十三年》

资助困难的人毫不厌倦,追求善行永不满足。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今文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14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列子·说符》

做善事而不以沽名钓誉为目的,反而会出名。

列子即“列御寇”。《列子》一书,相传战国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来,可能是晋人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其中《杨朱》篇反映了个人享乐的颓废思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15

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

——《尸子·治天下》

看到别人行善,就像自己行善一样,非常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像自己有过失一样,非常难受。

《尸子》一书早佚,《尸子》佚文的思想内容兼宗儒、墨、名、法、阴阳,的确算是杂家著作。但书中保存先秦《尸子》的多少内容,难以辨析。后由唐代魏徵、清代惠栋、汪继培等辑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16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祸。

——《荀子·宥坐》

行善的人必有好的结果,作恶的人必有灾祸的报应。

荀况,生卒年不详,号卿。战国时思想家,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荀况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各派学说都有所继承和评论,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好利”、“疾恶”、“好声色”,听其发展,就会产生暴乱,必须以“礼义”加以教化。荀况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所著《成相》、《赋篇》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荀子》一书,总结和发展了先秦的哲学思想。

17

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荀子·非相》

立身处世方法正当合理、心口一致,就算身材相貌不好,但只要心地善良,也不会妨碍他成为一个高尚的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但思想和立身处世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

《荀子·非相》篇中讲,相面是古代所没有、学者所不齿的方术,它与人的吉凶无关。人如果不肯做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事,必将陷于“不祥”和“必穷”的困境。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与其他万物有上下亲疏的区别,而上下亲疏是由礼来规定的,礼则是圣王制定的。

18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

——《荀子·性恶》

大凡古今被称为善人的,都是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行为端正的;被称为好的时代,都是得到礼义的引导,社会才会治理好。所谓不善的,都是没有经过教化与引导而偏邪险恶、叛逆作乱的。所以善恶的区别就在于后天的教化与引导。悖:音bèi,相冲突。

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1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具有高度的智慧,达到圣人的境界。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