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善文化宝典
1249400000002

第2章

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系辞下》

如果能持续不断地做善事就会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如果不断地做坏事,就会让自己灭亡。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

《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卦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传》是对经最早的解说,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

2

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人家,必有余殃。

——《易经·坤》

积累善德的人家,后世一定有享不尽的福。经常作恶的人家,日后必有灾祸。

《易经》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

最高境界的善像水那样。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相争,自己总是处于人们都不愿意处的下位,所以才最接近“道”。(做人应如水,把自己看得很低下,谦恭地为别人造福,而从不和别人争名利。沉静、诚实、无私,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即《老子》,道家的主要经典。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4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善心要像深潭中的水那样清澈平静;与人交往要像水那样心存友善;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有条有理,把国家治理好;办事要像水那样发挥所长,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才没有什么过失、怨尤和烦恼。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道教自称源出先秦道家老聃,把他尊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并赋予各种宗教解释,作为道教神仙信仰的依据。

5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二十七章》

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

守信者我信他,不守信者我也信他,这样可使人人守信。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6

修德而为善。

——《尚书正义》

君子要修养自己的品德,真心向善,认真践行。

《尚书正义》为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孔颖达等编定。二十卷,五十八篇。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并用伪《孔安国尚书传》。收入《十三经注疏》。

7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

——《尚书·泰誓》

善人做善事,惟恐时间不够用。

《泰誓》亦称《大誓》。《尚书》篇名。相传是周武王伐纣、大会诸侯时的誓言。据说西汉中期在民间发现,武帝命博士集说,遂得流传,故不在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之内。今本《泰誓》是伪《古文尚书》的一篇。

8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第十六》

见到善人善事要仿效学习,唯恐自己赶不上;见到恶人恶事要避之,就像要把手伸进滚烫的开水中,唯恐躲避不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先富后教”,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教学并重”、“温故知新”,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因材施教”。后人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西汉武帝时儒家独尊,孔子也被后世奉为圣人。

9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左传·隐公六年》

一个人不可以失去善良的本性,不可以增长恶习。常做恶事不悔改者,灾祸就会跟着来。

《左传》旧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为鲁国太史。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孔子称赞其为人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据《春秋》著《左传》,又传《国语》亦为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