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41

第41章 医 药 养 生(2)

所谓的“痧”,其实就是人体内疾病在身体表面的病理表现。

通常所说的刮痧,又称“抓痧”或“撮痧”,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或边缘光滑的物体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施以反复的刮、捏、提、挤、挑,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淤斑或出血,以达到调整身体功能,恢复健康的生理状态。

刮痧主要是通过寻找体表对某些疾病有特殊反应的点或腧穴,进行良性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使肌肉和末稍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增加人体免疫能力。

刮痧疗法常用于治疗夏天中暑、祛除风寒和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刮痧最常刮拭的部位是背部、颈部、胸部和四肢。非中医人士自己动手刮痧时,可以沿着颈部两侧刮,或从第七颈椎沿脊椎从上向下刮至第五腰椎为止,即由上往下,顺着颈、肩、背刮下来,或沿着肋间向外侧斜刮,切记不要左右来回随便乱刮,以免去病不成,反而引起不良反应。

589.人体有多少个穴位

人体中,“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按左右对称算,共有24条)。另外,人体的正面、背面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身体正面中央为“任脉”,身体背面中央为“督脉”,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位,称为“正穴”,共有365处。

除了正穴之外,身体的其他的地方也有穴位。经络以外的人体穴道,称为“奇穴”,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新穴”,这些穴道若全算上,人体穴位的总数远超过1000个。

590.中医中的“火气”和“寒气”分别指什么

按中医的说法,“火气”与“寒气”属于八纲辨证中的寒证和热证。

所谓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的主要意义是: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按其类别、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分别归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证候。其中阴阳又可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具体地说,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的证候,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一般表现为阳气温化不足,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涎、涕、便清稀,舌淡苔润,脉迟或紧等症状。而按中医理论分析,寒症是阳气不足或阴寒独盛,不能温煦形体,故见诸寒象;阳虚气不化水,所以有“诸寒水液,澄澈清冷”之征。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具体地说,热证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的证候。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一般均表现为发热、津伤不足和热扰心神的基本特征。如恶热喜冷,口淡喜冷饮,顶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而按中医理论分析,热症是由于阳热内盛,耗伤津液,故见“热盛津亏”之征。

591.中药药性的“温”、“凉”是怎么回事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温热与寒凉属于中药的两类不同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

在治疗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些都是根据中药药性总结出来的基本的用药规律。

592.为什么人参在古代医药中的地位那么高

《神农本草经》说人参“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明目……益智”。汉代医圣张仲景名著《伤寒论》用人参的方子达21个(全部处方才113方),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还特撰《人参传》以记其功。古人对人参功效十分推崇,称其“形状如人,功参天地”,故名“人参”。

在古代,人参还有许多别名,如神草、王精、地精、土精、血参、人衔等。其中,“百草之王”的称号是从满语中翻译而来的。

593.六神丸是怎么来的

相传康熙年间,有个名叫雷允上的郎中从江西来到苏州,在苏州的观前街摆了个草药摊。雷允上为人老诚厚道,处处谦恭和气,生意越做越兴隆,渐渐成了富户。

有一年江南大旱,粮食歉收,饥民成群。雷允上叫伙计支起几口大锅,昼夜煮粥,舍饭舍衣,赈济饥民。

到了第四十九天,饥民们陆续散去。伙计收拾好锅碗瓢勺关上大门正要去休息,突然来一老头敲门。伙计告知粥已施完,老头依旧不依不饶,与伙计争吵起来。此时,雷允上正在照料因患喉症而多日水米未进的儿子,听见前院吵嚷,忙起身来到前院,问明经过后,好酒好菜招待老者。老者吃完后,对雷允上道:“今夜打扰掌柜,无物可赠,闻令郎患喉症日久,治疗无效,今我说一药物,服后即愈!”说罢,老者用食指蘸茶水在方桌上写下“珍珠”二字,然后飘然出门,转眼不见。

老者走后,外面又来一瘸腿老人,雷允上同样以好酒好菜招待,瘸腿老人饭饱菜足之后,用指头蘸水写了“牛黄”两字。就这样,一个刚走,一个又来,至午夜时分,共来六人,写了六种治喉病药物。雷允上第二天按方抓药,只两剂,就治好了儿子多日不愈的喉症。

雷允上知道遇上了神仙点化,于是依照六位神仙所写珍珠、牛黄、麝香、雄黄、冰片、蟾酥购置药物,研末制丸,广济天下。因药方系六个神仙所传,故定名“六神丸”。

594.最香和最臭的中药分别是什么

在中药里,最香的药材当数麝香。麝香是鹿科动物雄麝体内的分泌物,每逢求偶期,雄麝身体的香囊内便分泌一种物质,散发出奇芳异香,香味浓烈持久,馥郁非凡,引诱雌麝与之交配,以繁衍后代,这种物质就是“麝香”。麝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酮,另外还含有脂肪、树脂、蛋白质、无机盐等,是开窍、通经、活血、散淤的珍稀药材。

与麝香相反,阿魏则被称为最臭的药材。阿魏是一种油胶树脂,产于新疆。它的主要成分是有强烈臭气的有机硫化物,具有抗凝血、兴奋神经和祛痰的作用,是消积、杀虫、散寒的良药。还有一种香阿魏,虽然不臭,却不能供药用,只有臭的阿魏才有药用价值。

595.为什么说“医道同源”

中医从源流而论,与道家关系最近。道家思想的初始阶段,要上推到黄帝之时。《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伊尹·九主》,证实了道家的产生与“天道”密不可分。例如,无名、有名是老子之学的一个中心思想,而《伊尹·九主》认为“名”就是从天道中产生的。其文说:“天乏(范)无(名),复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所谓“天范”,就是“天道”,即天的本体和天的运行规律。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

所以,《黄帝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这是“医道同源”的根本所在。

596.六味地黄丸的由来

六味地黄丸源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金匮要略》,组方名为“八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八味中药组成,以地黄为君药,故名为“八味地黄丸”。后经北宋著名医学家钱乙在八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去肉桂、附子两味药,改创为“六味地黄丸”,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六味地黄丸是针对肾阴亏损所致各种症候的最佳方剂,被誉为“补阴方之祖”。

597.“十全大补方”包含哪些药材

“十全大补方”在历代的文献记载中,共有10余种之多,但处方药物组成大致相同。

大多数人知晓的“十全大补”之方,其实是指宋代依据官药局所收集的方剂校订汇编成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所载的“十全散”。其组成药物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黄芪和肉桂,并在制剂之时再佐入生姜、大枣。

实际上,这十味药的前四味就是著名的补气代表方,名叫“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后四味乃是补血的代表方,名叫“四物汤”(地黄、川芎、当归、白芍),二者合并为平补气血的名方“八珍汤”。八珍并补气血,又加黄芪助正气以益卫,肉桂温血而和营,且各药得温养之力,则补性愈足,见效愈多。

598.针灸起源于何时

针灸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极细的细针(称为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

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

《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治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明代《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次总结性的针灸著作,至今仍然是针灸临床参考书之一。

599.推拿就是按摩吗

按摩自古有之,源于最为常用的手法:按法和摩法,合而名之就成了按摩。

据考证,“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的小儿按摩书籍中。因为小孩子的身体柔弱、瘦小,只能以推法、拿法等平和的手法为之,故名曰推拿,以有别于成人的按摩手法。可见推拿只是按摩的一种手法。后来,人们常把推拿、按摩混为一谈。

600.谁最早提出“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法

扁鹊,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据考证,他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01年)。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於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不出三日必间。’居二日半,简子寤。”这是最早的通过“切脉”的手法诊断病情的文字记载,说的是晋国赵简子生病,五日不省人事,大臣们急招扁鹊,扁鹊通过切脉之后,说:“(赵简子的)血脉很正常,不用大惊小怪……不出三日必醒。”两日半后,赵简子果然醒了。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诊病的创始人”。

《史记》中还记载了扁鹊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以及通过问诊的方法诊断虢国太子的病。在诊断虢国太子的病的时候,因为太子的侍从官中庶子不相信扁雀通过询问病情就可以诊治太子的病,所以扁鹊长叹说:“……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说明扁鹊在行医过程中,确实已经把“望、闻、问、切”的四诊手法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所以说,扁鹊是最先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