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40

第40章 医 药 养 生(1)

574.《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经典典籍,号称“医书之祖”,两千多年前即为中医学奠定理论体系,直到现在仍是中医必读的专业书目。因为《黄帝内经》的存在,中国医学成为世界上唯一门未曾中断过的传统科学。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所涉遍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因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帝内经》既不属于某一时期的作品,也绝非某位医家的个人著述。书中既有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作品;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如:唐代王冰补入了七篇大论,宋代又增补了两章遗篇。可见,《黄帝内经》是一部由许多不同时代的医家搜集当时医学成果,分别整理加工和补充成篇后汇集而成的医学著述总集。

575.和黄帝问答医术的岐伯是什么人

岐伯是中国传说中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今所传《素问》基本上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方式来阐述医学理论的。相传岐伯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各种草木,典主医病。他还与雷公研讨经脉。《黄帝内经》即黄帝与岐伯等讨论医理而作。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处于首要地位。

清乾隆年间的《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

576.为什么说炎帝与黄帝是“中医药之祖”

中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记载:“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又如《淮南子》:“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说明中国远古先民通过以身试毒的方式,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与知识。而“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炎帝神农,不单是农耕之祖,也是历代医家敬奉的医药之祖。

黄帝轩辕氏为最早统一中国的部落联盟领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创始人,也是最早向人们无私传授医学知识之人。我国现存最早、最全面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问、臣子岐伯答的形式编写而成的,因而黄帝也被后人奉为“医家之祖”。

所以黄帝和炎帝不仅是“中华民族之祖”,同时也是“中医药之祖”。

577.中医之术为什么又被称为“青囊”

“青囊”原指古代医生装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中医之术称“青囊”,源于后汉书中一段关于华佗的记载。

《后汉书·华佗传》有载,“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曰:‘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而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曰:‘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

这里记载了华佗入狱之后,一吴姓押狱者每日一好酒好菜供奉他,于是华佗临死前将装载其医术的“青囊”传给吴姓押狱者,可惜后来又被押狱者之妻给毁掉的故事。华佗精医术,号称“神医”,所以装有他的医术的“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578.为什么把行医称为“悬壶”

“悬壶”的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其中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之,异焉,因往再拜……遂能医疗众病。”

这段故事说的是东汉汝南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之后,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其他人都没看见,只有酒楼上的费长房看得真切。他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于是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就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费长因此方随老翁学得方术,能医治百病。

后来,人们便把行医卖药称之为“悬壶”,称医生医术高明则说“悬壶济世”。

579.为什么古人把行医的场所称为“杏林”

“杏林”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家中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种植杏树,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如此十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万余棵,远远望去,杏树成林,茂盛葱郁。后来,人们根据董奉的传说,用“杏林”代指行医场所,而医家也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580.讳疾忌医是关于谁的故事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①

“讳疾忌医”的本义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讳疾忌医”的故事与蔡桓公有关。一次名医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蔡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十天以后,扁鹊见到蔡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蔡桓公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见到蔡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了,蔡桓公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转身就走。蔡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里,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里,是针石可以治疗的;病在肠胃里,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蔡桓公果然不久就死掉了。

581.中医中的“标”与“本”分别指什么

1987年1月12日,江泽民在《人民政府要为人民办实事》一文中提到:“一是要处理好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既要解决眼前的困难,又要看到长远的利益。”②

“标”与“本”为中医学名词,有代表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意思,为分析病情与指导治疗的依据。如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以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新病与旧病,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下、在内为本,病在上、在外为标。治疗时需用“标本”关系分析病症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确定相应的治疗步骤。

582.蒙汗药是一种什么药

蒙汗药就是麻醉药。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有麻醉作用的中药——曼陀罗花。曼陀罗又称洋金茄花、风茄儿、山茄子,产于我国西南各省。曼陀罗花的叶、花和种子含茛菪碱、东茛菪碱等成分,具有麻醉、镇痛作用,是很有效的麻醉药和迷幻药。

南宋人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谈到一种“睡圣散”,其配方为山茄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山茄即曼陀罗花,火麻即大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相传此花(即曼陀罗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炙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清人程衡曾在《水浒注略》中介绍蒙汗药的解药:“急以浓甘草汁灌下,方可解之。”现代科学证实,曼陀罗之类的迷幻药,可用甘草汁做解药。

583.中医中的“气”、“血”分别指什么

“气血”是中医对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作用主要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具有极强的能量与活动力,能激发和促进机体器官的功能。

血则是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血液。在中医理论中,血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血在脉中循行,灌溉周身,不断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血盛则形健、面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盛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血不足则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中医认为,气与血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先天之精气,即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遗传基因);其二,后天之精气,指通过脾胃运化(消化吸收系统)的水谷之精气和自然之精气。

584.什么是气血不调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一种由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相互结合而成的物质,有营养机体的作用。而血液除了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外,还具有载体的作用。没有血液这个载体,营卫之气不能在经脉中运行。同样,没有营卫之气,血液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补充,机体很难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之间是相互依赖、彼此滋养的有机体系。

气血不调就是因为各种内外因素干扰了气血运行状态,导致气血运行失衡,从而让身体出现病态。

585.什么是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引起早衰、病变。比如,气虚则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委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则面色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586.何为经络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联络、运输和传导系统,分经脉和络脉两种。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87.什么是穴位

穴位是腧穴的别称。人体内部的脏腑通过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某些部位,这些特殊的部位可以与身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直接关联,能通过按摩、击打或针灸这些部位的方式对内部脏腑产生作用。这些体表特殊的部位就是穴位。穴位多在筋肉或骨骼之间的凹陷处,因其功能为内外互相疏通,位置上又以孔隙为主,所以称为“腧穴”。

腧,又写作“俞”、“输”。含有传输的意义;穴,具有孔隙的意义。历代针灸文献上所说的“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穴道”等,都是腧穴的别称。

在临床上,腧穴就是按摩或针灸施术的部位,正确运用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强身健体。

588.什么是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