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世界:揭秘古人类
1260400000004

第4章 智人时代

1.尼安德特人——十万年等一回

猿类通过劳动逐渐超越普通动物的智慧,渐渐突破了普通动物的范围,站立了起来,从动物群中直立着走了出来。他们的大脑越来越发达,手越来越灵巧,即使面对以前常常束手无策的凶猛野兽,他们已经能凭借集体的智慧将其制服。在距今20万年前的时候,人类的祖先从猿人阶段进入到了智人阶段,著名的尼安德特人、玩转石球的丁村人、类似《魔戒》中哈比族的弗洛里斯人、心灵手巧的山顶洞人,他们以其独有的魅力向后世展示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德国诗人海涅的家乡在杜塞尔多夫城,在距海涅家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尼安德特的峡谷,多少年来,这个峡谷远不如杜塞尔多夫城那么有名,它一直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直到1856年8月,一位采石工人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峡谷从此闻名遐迩。因为,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十万年前的人类祖先。

1856年一个炎炎夏日,一位采石工人来到尼安德特的峡谷中,他想采集一些珍贵的石头。他沿途走着,突然发现一口山洞,“或许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有用的石头。”他想着便钻了进去。结果眼前的一切令他震惊,一副白骨七零八落地散在山洞中,如此偏僻的地方为何会有“尸体”?难道是什么人被谋杀了抛尸在这里吗?他的好奇心战胜了恐惧,于是他把这具白骨带了出去。后来经研究发现,虽然不知死因何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具白骨已经在山洞里待了约十多万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新的人种,于是,人们将他命名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后来,人们陆陆续续的发现了存在于同一时期的古人们,并试着复原了尼人的真正面目。尼人身高约1.70米,体重69公斤左右,已经与现代人的体型较为接近。但与现代人不同之处是他的眉骨、眼窝向上隆起。另外,尼人有宽大的面颊和鼻子、颧骨高、下颚小、外貌已接近现代人,但头却比现代人大得多。他们的身高和体型与现代的爱斯基摩人十分相近,长得粗壮结实。并且,尼人的左右脑已经开始有分工的迹象,但奇怪的是,这些尼人竟然有很多都是左撇子。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尼人还会用动物的骨头做成吹奏用的长笛。人类使用乐器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前,距今十万年前的尼人为何能制造出如此精密的乐器呢?没有人可以作答,更没有人知道,这些附满了尘土的长笛曾经都演绎过何种旋律,而留下的只有我们对尼人智慧的感慨。

除此之外,那时的尼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观,虽然也只是用兽皮来包裹身体抵御严寒,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什么样的兽皮更好看,怎么披搭在身上更合适。

物质上显著提高,精神文明自然也就相应进步,不过,对于那时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古人类,他们的“精神文明”还相当有限,只是集中体现在祭祀仪式上,并且那些仪式相当血腥,在洞穴中掘出的人骨和兽骨化石上都留下了这种令人发麻的伤痕,这些痕迹表明,尼安德特人至少有规律地屠宰了六个人。被屠宰的人中不仅有成年人,还有青少年和儿童。然而,他们的手段也极其残酷,其中一人的舌头被割下,另一名成年人的腿骨先被砸碎,然后再将他的骨髓取出。这些手段,就如宰杀动物一般。对于这种残暴的行为,人们猜测史前人可能是把人肉当成祭祀祖先的供品。

虽然拥有了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但是尼人还是永远地消失在了地球上,人们不知道已经快进化为人类的尼安德特人为何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认为他们的繁衍方式有问题,有人认为他们被进化得更快的人类物种所杀,有人认为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尼人灭绝,还有人乐观地认为尼人进化为了一种还没鉴定出来的人种。也许这些猜测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真相大白。

世界上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

从15世纪起,德国当地的部落民族和探险家,就不断传出发现神秘的难以亲近的生物的消息。20世纪初,一名在俄国驻帕米尔山脉的红军军官称,他的士兵追到一个类似于尼人的生物并将之射杀。他在描述那个生物时,往往使用这些字句:前额倾斜眉毛非常粗浓,鼻子极为扁平,颧骨高下颚小。这些特征都与我们了解到的尼安德特人极为吻合。因此,那些士兵很可能杀死了世界上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

2. 丁村人——捕猎能手

十万年前,是凶猛野兽的世界,它们四处游走,俨然是地球上的王者,人类祖先与野兽共生共存,互为食物。但聪明的丁村人绝不甘愿沦为猛兽的盘中餐,为了在人与野兽的斗争中获得绝对胜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才干,打制出了威猛的石球,用来追猎野兽,今天,看着这些精致的石球,我们似乎还能感觉到他们呼啸而过的身影。

在北京猿人挖掘出来以后,全世界考古学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中国,但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发现后续的人种,这股热潮渐渐淡去。这时,国际上大肆鼓吹“东方文化西来论”,公然向我们这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挑战,甚至有人嘲笑中国人在北京猿人之后断了代,其实中国人都是从西方移民来的。这种说法让中国考古学家愤而难辩。

在这极为难耐而又尴尬之际,“丁村人”出现了,他像一个隐藏了数万年的祖先听到四面八方的嘲讽之后,势必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他的姿态,他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人类发展历史的一段空缺,伴随着他们一同出土的物品也令人叫绝。

那是在1953年,一位农民在汾河滩上挖掘沙石,突然间,他发现了数目众多的古化石,消息传开,国家立刻组成考古队赶赴丁村,开始了发掘工作。就这样,“丁村人”从掩埋了十万年的土层下重见天日。经过鉴定,这批古人类生活在距今十万年前,是中国的早期智人。他们的相貌和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有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差不多。

借助出土的周边环境和古老而神秘的化石,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十万年前祖先的生活环境。丁村一带的河湖沼泽里长满了香蒲、泽泻、黑三棱等水生植物,水边大片的草地上有野菊、藜、蒿等旱生草本植物,在较高的东山坡上长有许多落叶阔叶树木。从已出土的动物化石的种类来看,有惯于在森林中活动的貉、狐、獾、野猪和熊;有喜欢在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活动的斑鹿、赤鹿、野牛、河套大角鹿、原始牛和象类;有奔驰在草原上的野驴、野马和步态安详的披毛犀。当时的丁村一带河宽且深,河水清澈可见,水中生存着体长70厘米的鲤鱼,有体长一米以上的鲩鱼、青鱼和体长1.5米的鲶鱼。

体型这么大的动物和植物,我们的祖先如何进行捕猎和采集呢?原来,当时的小伙子们用石球追猎大的野兽,老人、小孩和妇女们用三棱大尖状石器挖掘植物块根。当时,力壮的丁村人已经会从巨大的石头上打下石片,然后,再仔细地把大石片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石器。丁村的石器类型有似“手斧”的石器、砍砸器、单边形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多边形器、刮削器和小尖状器。这些石器有的适用于砍伐树木,有的可做挖掘的工具。最为特殊的要数三棱大尖状器,由于首次在丁村发现,因此又称做丁村尖状器。这类石器大部分都是用大厚石片加工而成,器身一端为截面,是呈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三棱状器尖,另一端是厚钝的手握部分;器身的加工多由石片破裂面向背面修制。另一种比较特殊的石器是石球,也是最先发现于丁村遗址中,如今在华北地区的许多遗址中都能见到,这也说明它在旧石器时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种石球非常特别,一般在300~500克之间,最大的重1500克上下,最小的约200克,与其他石球不同,它是用质地较软的闪长岩或石灰岩制成。可见这些石球不是用来砸击硬东西的,据研究,它们是一种打猎的武器。在捕猎的过程中,这些石球两两成对地用皮质的链条捆绑起来,当发现猎物时,丁村人的小伙子将其抛出,然后石球便飞快地缠绕在动物的四肢上,当动物被绊倒后,他们便快速冲上去,将之杀死,可见,当时的丁村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智慧。这一切令国际考古学家刮目相看,令国人引以为傲。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编写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旧石器2050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28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马坝人——最古老的“混血儿”

今天的广东韶关狮头山绿树成荫、芳草携香,罕有世人过多的足迹,没有尘中飘绕的喧哗,像一个独立于凡世喧嚣外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有它自己的主人,不过,不是我们生存于今的任何一个人,它的主人早已离开人间,并且足足有13万年,只留下一副尸骨供人传说。

13万年前,在广东韶关的狮头山活跃着一群古人类,虽然他们最终没有通过大自然的考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山中一个洞穴中的主人似乎尤为爱恋这片土地,他将自己的尸骨留了下来。13万年之间,除了不会说话的动物,和听尽人间故事而不曾言语的风知道这位主人尸骨的存在外,从不曾有人去“探望”他一眼。直到1958年,当地农民巧合地进入此地,才一睹他的容颜。

当时,当地人在狮子岩附近建起了磷肥厂,为了寻找更多的磷矿石,人们首次走进了狮子岩的溶洞。经过几天的挖掘,一些骨头状的石块被挖了出来。农民们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东西,但是这种类似于人类骨头的石头引起了当地人的不安和恐慌,于是,有的农民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开始杀死黑狗,用其血来辟邪。不过,这也引起了当地有考古意识的人的关切,他们将这些“石头”送往科研所,一个探讨溶洞神秘石头的行动逐渐展开。

在众多的化石中,一块乌龟壳形状的石块尤为醒目,为什么在如此隐蔽的岩洞中会有这么大一只乌龟的化石?后来,经过反复的研究,技术人员断定,这块石头不是乌龟的化石,而是一个人的头盖骨!难道,这就是洞穴主人的头盖骨吗?于是,人们又找到了相似的骨头化石,虽然已经破裂成好几块,但是仍然可以粘接起来。真相一步步逼近,终于有一天,人们看到了他的面容,洞穴的主人原来是一位中年男性。他眉嵴粗厚,眼眶后面的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一些,表现出明显的和直立人相似的原始性质。他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稍微隆起,脑量较大,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这就是13万年前,生活在广东的中国人的祖先,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称号“马坝人”。

不过,随着对这位“主人”的复原研究,人们又发现了另一个费解的问题:这样的面容不像如今的中国人,他明明就是一副欧洲人的模样。一些特征竟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十分的相似,他们的眼眶都较圆,而中国出土的大部分古人类化石的眼眶则是长方形的。后来,美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威廉豪厄尔斯来到中国,观察了马坝人的化石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这个头骨发现于欧洲,那么他将会被称做‘典型’的尼安德特人”。这突如其来的结论如当头一棒,让一开始欣喜若狂的中国人类学家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难道马坝人真的来自欧洲?科学家经过详细考证,认为马坝人的眉脊厚度和形状与尼人接近,其眼眶与中国的许多古人类化石不同,而与尼人类型较相似,眼眶间的宽度也与尼人相近。同时又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如马坝人的鼻骨侧面角度较大,尼人角度较小,即马坝人的面部比尼人更加扁平,而这点又与东方人相似。后来人们又得出一个新的结论,马坝人是中国古人类一脉相承的进化链上的一环,他保留了中国古人类的一些共同特征,但是这一支与欧洲古人类之间有基因上的交流。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人类进化当中,有少量的外来人种与本地人种相结合,于是两种基因并存在新的人种中流传下来,便有了后来的马坝人。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如同人种中的“混血儿”。

马坝人的家——狮子岩

狮子岩,位于曲江区城西南1.5公里处,距韶关市区18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曲江出口两千米。由外形貌似狮子的南北并立的一高一矮两座玲珑秀丽的石灰岩孤峰构成,由北遥望如卧狮酣睡,由南远眺则如雄狮起舞,因而得名狮子岩,岩内洞穴纵横,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狮子岩以出土马坝人“头盖骨”遗址而蜚声中外。景区内还建有一座大型的马坝人博物馆和张九龄纪念馆。目前,狮子岩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普及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区。

4. 弗洛里斯人——1.8万年前的《魔戒》哈比族

看过《魔戒》的人都对其中的矮人哈比印象颇深,它矮小瘦弱而又贪婪,形象极其鲜明。当然,那仅仅是故事中塑造出的角色。而事实上,地球上真的有类似哈比的人类种族存在过,他们就是神秘的弗洛里斯人。

几百年来,在东南亚的苏门答腊一直流传着一些神秘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一种毛茸茸的动物,他们像人一样会用两条腿走路,不过,他们的身高非常矮,还不到一米。由于经常在隐蔽的丛林中出没,人们都将他们称为“丛林小矮人”。这件事的离奇并不在于传说有多么神秘,而在于曾经有人亲眼目睹过这种奇怪的生物,并且目击者的数量还不少,托诺便是目击者中的一名。

一天晚上,当地农夫托诺正在外面寻找他家溜掉的猪,当钻进丛林中时,他被一个活动着的身影吓呆了。托诺惊魂未定地向人们描述道:“它的个子很矮,大概只有90厘米高,但是它非常强壮,像一位拳击手。它的手臂长满了毛,就连脸上也是毛,而且在毛茸茸的脸上还长着一双巨大的耳朵。但是它的体型却像人类。”一开始,人们怀疑这是一种炒作,但是随后,人们发现了这种生物的脚印,甚至还有毛发。不过,还是有人讥讽到,这只不过是猩猩或是长臂猿糊弄了多疑的人们罢了。

是真是假,终有事实来验证的一天,化石无疑是供人们揭开谜题的最好证据。2003年,印尼一个岛屿上出土了距今约有1.8万年历史的“小矮人”化石,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让那些曾经讥讽过矮人说的人瞠目结舌。

最先出土的是一位女性的骨骼化石,她的身高只有一米左右,手臂较长,头大约只有柚子大小。随后,又在相同的地点发现了六具相似的遗骸。铁一般的证据让这场争论终于停息,于是,科学家将这种新发现的种族称作小型古人种,而将这些小矮人称为弗洛里斯人。由于人们对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名著《魔戒》中的小矮人哈比印象颇深,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将他们称为“哈比”。

哈比的脑容量只有正常人类的三分之一,但是身为人类祖先的他们却有着其他动物难以比拟的智慧。当时,它们已经可以运用智慧将比自己要大出两倍的动物轻而易举地抓获,并且可以造出锋利的石制工具来切割食物,必要时还运用这些各式各样的石制品来对付凶猛的野兽,而且,它们还知道将猎物烤熟了再食用会更加美味。

不过,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支人类祖先如此矮小呢?当年发现“弗洛里斯人”骨骼化石的考古学家小组提出,哈比之所以身材超出常态,是由于一种被称为岛屿矮化病的现象造成的。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可追溯到80万年前,当时,已经有此类种族的祖先在海岛上生存,由于环境的特殊,使当地人都患上了身材矮小症,随着遗传,几十万年后这一支人类祖先便维持在了这一身高限度内,但是,有些科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弗洛里斯人”在到达弗洛里斯岛时,身材就已经非常矮小了。在来到弗洛里斯岛之前,他们就作为一个人种一直存在着,而并非由一些早期人类在弗洛里斯岛上进化而来的。

西方的《西游记》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所著的《魔戒三部曲》自出版问世以来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至今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5000万册以上。《魔戒三部曲》在多次读者投票中被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一些熟悉《魔戒三部曲》的人将它称为西方的《西游记》。这是20世纪以来最壮丽的史诗作品,它的角色众多而分明,情节丰富变化,不只引人入胜,吸引了无数的读者,更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奇幻小说。

5. 金牛山人——“烧烤”美人儿

辽宁省南部的渤海之滨有一座神秘的小山丘,相传有一只金牛在山间用石磨碾金豆,于是,它便得名“金牛山”。金牛山不但拥有动人的传说,更印证了辉煌的历史,28万年前,这里是人类祖先的故园。而今,物是人非,只留下了一位“美人儿”,帮助我们解答关于他们生存的那个年代的疑问。

一个由四五十人组成的有血缘关系的原始人群来到金牛山,他们利用火的威力赶跑了居住在洞穴中的野兽,开始了穴居的生活。男人们白天外出打猎,经常要数天才能把猎物带回来,妇女们就需要带着小孩子在周围的山林和草地间采集果实,人们晚上回到洞穴,扒开封火的火堆,将篝火引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烧烤各种食物,然后共享美食。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后来,不知道是全族迁徙还是其他多种原因导致了集体灭亡,生存于金牛山的这一批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但是,他们中的一位成员似乎尤为依恋这片故土,选择永远地沉睡在了这熟悉的土壤中。当人们掀开她的面纱时,28万年已经过去,时光无情地将她摧残得面目全非,人们甚至以为她是一位男性。

由于看不到她的面容,最初人们曾推断金牛山人为男性,因为她的头骨不仅大而且粗壮。但随着对她一步步的深入“了解”,人们发现了种种暗示着女性特征的地方,例如对盆骨形态的观察和测量等等,一系列的结果都在告诉人们,她不是男性,而是一位女性,并且还是一位20~22岁间正值青春年华的女性。而且这位女性有着年轻人矫健的身躯,还具有几分野性之美。

那么,这位美人“沉睡”的“房间”当时是什么样的呢?在她生活的洞穴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炭屑、烧骨和灰堆。而光是灰堆,在洞穴里就发现了11个,并且在山洞中还零散地分布着一些动物尸骨的化石,由此而知,这位女性当时非常酷爱吃烤熟的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也可领略到她的智慧。

因为在遥远的28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不会取火,它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将火苗造出来,但是,他们懂得用火,懂得如何将这些难以得到的火苗延续下来。在洞穴里发现的11个灰堆,显然是为了延续火而精心准备的。并且灰烬层首尾相连,说明当时的火种基本没有熄灭过。这样不仅可以烤熟猎来的食物,还可以在冬天来临后,一直保持山洞内的温暖。

不过好景不长,严峻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无法与大自然抗争到底。一旦走出“家门”就会有猛兽来袭,并且,还会有猛兽冲进“家中”与之争夺洞穴的居住权。通过遗留下的化石,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茂密的森林之中,经常有剑齿虎、洞熊、棕熊、中国鬣狗、中华貉等极其凶猛的野兽出没。其中,剑齿虎可谓是王中之王,今日的老虎、狮子的祖先在当时都是它的囊中之物,直到剑齿虎绝灭后,它们才得以成为山林大王。狮子、老虎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刚刚脱离动物界的金牛山人呢?这样严峻的环境一方面可能迫使他们离家而去,一方面可能在野兽的袭击下,人数越来越少,直到消失殆尽。

金牛山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寻宝的道士来到金牛山,而打开山门的钥匙在一个老婆婆种的葫芦里,待到八月十五葫芦长成之后,方可摘下葫芦取出钥匙。可是八月十三那天,由于日夜看护这只葫芦,老婆婆熬不住,又担心葫芦被盗,于是摘下葫芦将其藏于柜中。等到十五那天道士来取时,方知葫芦已被摘下,只好拿着没有完全成型的钥匙打开山门。山门只裂开了一道缝,道士看到里面有一头小金牛在拉磨碾金豆。还没等道士进去,由于钥匙撑不住山门的巨大压力,折在了山石中,山门随即“轰隆”一声关上了。从此人们便称这座山为金牛山。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笃信着这个传说。

6. 许家窑人——害牙病的山西古人类

山西省曾有一座凶猛的火山,当它喷发之后趋于平静,一群四处漂泊的人类祖先选择在此处安家落户,他们的勇猛可以让野兽们退避三舍,但却敌不过疾病的纠缠。大同火山似乎并不愿意让生灵居住在它脚底下,可怜的许家窑人因为疾病相继死去,平均寿命只有30岁。他们患上了什么病,这可怕的疾病应该跟火山有关吧?

二三百万年以前,山西大同盆地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海。湖海边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雪松、云杉、古柏,一望无际。这个时候,大同湖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湖边生活着三十多种哺乳动物,但是,尚处于多事之秋的地球,无法保护生存在它怀中的生灵,一场场地壳运动使平静的大同火山爆发,滚滚岩浆将这些动物带向了死亡。

又有许多年过去了,大概到了十万年前,大同火山终于平息了怒火。令人向往的绿色如同地毯一般开始慢慢铺开,动物们零零散散地踏进这片土地,当然,这片迷人的绿色也吸引来了我们的祖先——许家窑人,他们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漂泊于此的许家窑人开始定居下来,草原的环境不像森林一样暗藏杀机,要安全得多,可是,警惕的许家窑人似乎在漂泊中得到了经验,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对抗猛兽,捕获食物是他们最关注的话题。为了防御和维持生计,他们将石器发扬光大,比丁村人智商又高出了一筹。如今,他们遗留下的石制品就有三万件之多,由此可知,当时的石器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出土的石器中,有用厚石片加工而成的龟背状刮削器,它可谓是当时的祖先最常用且最喜爱的生活用品,利用这小小的一片刮削器,不仅可以用来剥皮剔肉,还可以用于加工兽皮,制成皮衣。当男人们成功狩猎回来之后,女人们便会高高兴兴地拿着刮削器出来准备加工食物。

而在各种石器中,最引人入胜的还是要数石球,这一带遗址中发现的石球有一千五百多件,最大的重1284克,最小的只有112克。当时制造石球要先选取较好的砾石,打击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转打击去掉棱,使它成为荒坯,然后再做成滚圆的石球。这种石球用处非常大,能在狩猎中展现出很大的威力。众所周知,古人类的奔跑速度向来比不过自然界中的很多动物,尤其是一些凶猛的大中型动物,但这部分动物往往是被猎食的对象,所以,要想追赶上它们的速度,凭脚力并没有多大胜算,只有靠投掷石球远距离击中猎物,并将其绊倒。事实表明,这种武器给许家窑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因为在许家窑一带,被人类吃过的动物尸骨化石中,有三百多匹野马的遗骨,还有披毛犀、羚羊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动物。

不过,如此勇猛的许家窑人却难逃疾病的纠缠。考古学家从许家窑人的头骨和胸骨化石中发现他们得了一种“氟骨病”和“氟牙症”,他们长期经受着关节强直、骨骼畸形、牙齿发黄脱落、四肢变形、腰腿疼痛等疾症的折磨,不幸的是这个疾症竟延续了十万年。以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阳原县氟中毒病仍然覆盖了三百多个乡村,病区人口达到近二十万。大同火山的爆发把大量的氟元素带给了苦难的许家窑人,那时,许家窑人的平均寿命仅有30岁。

然而,许家窑人的不幸不仅仅只有疾病,狂风暴雨常来抽打这群无反击之力的人,使他们不敢外出谋食。随着大雨的不断侵袭,湖水开始猛涨,逐渐淹没了他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在抛下沉重的石器和骨器后,许家窑人纷纷逃往别处谋生。洪水紧跟着他们离去的脚步,淹没了他们的家园。

许家窑人遗址

许家窑人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山西阳高许家窑村和与其紧临的河北阳原侯家窑被发现,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规模又大的遗址。这一带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顶骨11块、枕骨2块、附有4颗牙齿的左上颌骨1块,右侧下颌骨1块,牙齿两枚。这些化石材料分属十多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其年龄既有幼儿,又有年过半百的老人。

7. 山顶洞人——心灵手巧爱臭美

北京郊外的周口店似乎具有某种神奇的吸引力,这里不仅是北京猿人的热土,数万年之后,它又迎来了新的主人——山顶洞人。比起旧主,新的主人显得更为聪慧和灵巧,他们制作出的精美器具令现代人赞叹不已,一些装饰品别说在一万多年前,即使在今天佩带起来都别有一番风味。

数万年前,北京郊外的周口店骨山猿人洞中曾居住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而在数万年之后,它们迎来了几位新住户——山顶洞人,不过北京猿人已经无法和他们的新朋友相遇,因为他们早已在山顶洞人来到之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山顶洞人居住在龙骨山的最顶端,那是一个潮湿而阴暗的石钟乳洞。

在这个洞穴中,曾居住着至少七个人,它们的遗骨留在了山洞中。不过对这七具遗骨分别观察后,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其中一位男性老年人与欧洲的克罗马农人相似,而一位成年女性头则与美拉尼西亚人相似,另一位成年女性又与爱斯基摩人相似。一个家庭中有如此多类型差异,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对于为何有这么大的悬殊,人们至今也还没有得出一个满意的定论。

不管长相差异如何,可以断定的是这些人都拥有着一双相当灵活的双手,更有着令人赞叹的审美观。一万八千多年前,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制作和佩带装饰品了。为了制作出精美的饰品,他们还别具匠心地发明了“针”。这根针是用骨头打磨而成的,长82毫米,直径3毫米,只比今天的火柴棒稍微粗一些,针身有些弯曲,表面比较光滑,针的顶端非常锋利,并且在另一端还有针孔,这些迹象表明,这些针孔是用尖利的器物挖出来的。

有了针当然不能缺少线,难道如此远久以前的古人类就会制造线了吗?怀着极大的疑问,人们四处寻找着它们曾经使用的线,不过遗憾的是挖掘线的难度要比骨针大得多,它们太细太容易损坏,直至今日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不过根据种种迹象可以猜测,山顶洞人使用的线,不是植物纤维,而是一种原始动物的韧带。捕猎到这种动物后,他们将其杀死,并取出其体内的韧带备以使用。这种韧带长可达半米,又细又白,犹如生丝,用这种韧带作为线来使用效果非常理想。

针线都有了,各种精美的装饰品自然不在话下。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了山顶洞人制作的项链。有经过加工的兽牙、小石珠、小石坠等等。其中制作得最为精巧的是由七颗小石珠串联而成的项链,它是用白色石灰岩做材料打磨而成,大小相近而形状各异,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都散布在头骨附近,所以人们判断这些石珠链为头饰。

令人赞叹的还不只如此,山顶洞人还会对各种装饰品进行染色加工,使它们看起来更为绚丽。这种染料是一种红色石块,即赤铁矿,用石器刮磨成粉末制成。山顶洞人将它们涂抹于串联着石珠的线上,增添了不少兴趣。洁白的石珠、兽牙和淡绿色的砾石,红色的丝线,别说在一万多年前,即使在今天佩带在胸前或手腕上,依然非常美丽。

化石标本遗失之谜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

8. 克罗马农人——神秘巫师

克罗马农人是有史以来最为神秘的古人种,走进他们居住过的山洞,一股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一万年前的洞穴壁上隐约可见一些动物在其上奔腾,它们有的吃草,有的奔跑,有的正处在与猎人的僵持交战状态。不要误以为你看到的这些是艺术品,其实它们是作为诅咒存在的。走近克罗马农人,首先便能听到他们嘴中发出的诅咒声。

大约四万年前,首个欧洲人——克罗马农人从非洲来到欧洲,成了欧洲人的祖先。在欧洲定居后,他们辛勤劳作,成家生子,这样一代一代地繁衍了下来,经过漫长光阴的累积,便有了今天的欧洲人。不过,现在的人们已无法想象他们先祖的模样,万年的时光早已将他们冲刷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堆白骨和无数个谜题。

1868年,法国地质学家找到了克罗马农人的故穴,人们都在为这惊人的发现而欢呼,但是随之而来的种种疑问很快结束了短暂的庆贺。首先,摆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几乎无法破解的难题,那就是克罗马农人的壁画。

在克罗马农的山洞内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壁画,约是在1.8~1.1万年前绘制。绘制的主题是野牛和驯鹿等动物,并且还为这些动物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其中一个洞穴中的壁画有四种颜色,画着三十多头动物,包括牛、马、猪和驯鹿等。另外,一个洞穴的壁画也色彩斑斓。但是,它们并不夸张,相反显得非常写实,画中的动物惟妙惟肖,而且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它们奔跑着跳跃着,有时静下来低头吃草,有时又惊恐地面对着猎人,而且动物的体态被描绘得非常准确。有些画中的野牛中了箭,那些箭也往往是射在关键部位。可见,作画的人对动物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同时,也非常善于将之用图案表现出来,其线条之优美和流畅是今天的人们都难以想象的。

那么,当时的人为什么要绘制这些壁画,难道他们已经开始追求艺术的美了?如果不是,那上面的图案会不会有什么暗示呢?

从位置上说,这些画都位于洞穴的深处,有的距洞口近一公里之远。洞穴极其偏僻,人迹罕至,里面又十分阴暗,根本没有可供观赏的环境。显然,克罗马农人在这儿作画绝不是为了供人欣赏的,它们似乎藏着一些不能让所有人见到的秘密。

此外还有另一个疑点,人们发现在原来壁画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在上面画上了相同的图案,覆盖掉了以前的图案。可见,作画人重视的并非完成的作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作画这一行为的过程本身。

而且,壁画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动物,即使有人,也常常是人身兽头。由此可见,那些“艺术家”根本不是在追求艺术本身,他们另有目的。

经过种种考证,人们判断此壁画是克罗马农人施的巫术。绘制壁画的不是当时的艺术家,而是操控巫术的巫师。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艺术是一种求生存的手段,目的是为了祈求能在狩猎时,顺利地猎获动物。这就是壁画中画的多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的原因。当然,要得出最后科学的结论还需要考察更多的壁画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性,收集更多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不过,当时这些“艺术家”们的寿命并不长,40岁似乎是他们生命的临界点,任凭他们如何祈祷,也很难踏过40岁的界线,不仅是他们,这个种群里的人的平均寿命也不超过40岁。

克罗马农人的面容

克罗马农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下颌明显突出,颚深,臼齿窝深,头部已经发达到没有猿类形状的遗留。其特征是额高而穹,颅顶高而宽大,脑圆而丰满,脑容量平均为1660毫升,在现代人平均脑容量之上,脑内纹褶与现代人也没有差别,具有相当高的智慧。克罗马农人头骨的特点是长头与宽脸相结合,眼眶低矮呈角形,鼻梁高,狭窄的鼻子在脸平面上显得特别地突出。他们体格强壮,男性约182厘米,女性约167厘米。手极富技巧,适于雕刻和绘画。

9. 左镇人——开发台湾的人

我国领土上处处留有祖先们的痕迹,在台湾岛也发现了他们的痕迹。在台湾岛这样一个被海水团团包住的小岛,为什么会有早期人类的足迹呢?他们是在岛上自然生长的,还是移居过去的呢?台湾的自然环境并不具备人类生存繁衍的条件,难道在数万年前,古人类已经会制造大船漂洋过海了吗?

20世纪70年代初,在台湾省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一具灰红色的骷髅头,当时的人怎么也没想到,这具骷髅头的主人竟是台湾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一个人,他的岁数已有两三万岁,而他应该是台湾历史上的第一个人。

不过在两三万年前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这位始祖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子。大约只有20岁,我们将他称做“左镇人”。他和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是同一时代的古人类,体质形态上极为相似。不过和山顶洞人不同的是,左镇人的出现之地非常贫瘠,能代表他们文化的遗物少之又少,而伴随着山顶洞人出土的有各式各样精美的石制品,甚至还有令人称绝的“缝衣针”,虽然二者生活在一个年代,不过很明显,山顶洞人比左镇人“富裕”得多。

但是,即使如此,这位青年人仍然深深地获得了我们的尊敬。因为迄今为止,他是我们发现的最早开发祖国宝岛台湾的先驱。他的出现,把台湾原始社会的历史在长滨文化的基础上,又向远古推溯了两万年左右。左镇人揭开了台湾人类历史的第一页。

现在,人们仍为台湾人的所属问题争论不休,那么,这位最早的台湾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距今约三万年至两万年前,“左镇人”和其他许多大型哺乳动物,很有可能都是经过长途的艰难跋涉,从大陆东南移居台湾。因为目前台湾岛内没有比“左镇人”更早的古人类化石,更没有古猿化石发现,所以可以肯定“左镇人”是外来的。从现在已掌握的大量实物上看,无论是从地质学、生物进化论观点、海峡两岸古人类化石学等研究,还是从旧石器文化资料以及形态学分析,都不难找到证据证明“左镇人”的祖籍故土是在中国大陆;“漳州人”“东山人”是同祖共脉的事实。

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人们根本不可能驾驭船只从大陆驶向台湾岛。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跨越如此宽广的海洋来到新的岛屿呢?人们猜测,在距今三百万至一万年前之间的“更新世冰河期”,台湾岛曾有几次与中国大陆相连。当时,由于海水下降,东南大陆架浮出水面,这样,台湾岛与大陆之间就形成了陆地,成为一个辽阔的滨海平原,台湾海峡也就成了“陆桥”。在此时机中,少数居住在大陆的史前人类随着这一条新生的道路迁往了台湾,成为了台湾的第一批祖先。

不过,又一个疑问产生了,这批古人类为何要从自己的故土上搬离,千里迢迢去往台湾呢?这一问题也与地球的“更新世冰河期”有关。在这漫长的300万年之中,地球上曾发生过五次以上的冰河期。在冰河时期,气候非常寒冷,大量的冰雪堆积在陆地上,当时生活在华北周口店地区的一些大型哺乳动物无法承受如此严酷的气候,于是,它们开始向着温暖的南方迁移。而当时的古人类主要以猎捕哺乳类动物为食,所以,他们紧随其后,跟着南迁动物的脚步来到了华南地区。此时,海水下降,与台湾相连的“陆桥”出现,他们顺着此路来到了台湾。而当海水上涨后,他们再也无法回到以前的故居,只有在台湾定居下来生存繁衍。左镇人的到来将沉睡了亿万年的台湾岛唤醒,第一缕文明的曙光照亮了海岛的亘古长夜。

走进台湾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七十。